【民工专题】我的爱,在路上(三)
我的工作与民工有接触,我的兄弟姐妹是民工;我有民工邻居,我有民工朋友;所以我能走进他们的心里:想找幸福,却被羁绊;向往爱情,却无着落。对精神、情感的强烈需求不能很好地得到满足,是困扰这些漂泊异乡的“农二代”们的首要心理问题。
要不要在异乡成家?
我在办理汽车保险中认识了小刘,前年,一个夏天的下午,我和朋友坐在咖啡厅,我的汽车保险到期了,电话联系请保险公司送来保单。
不一会,一个眉目清秀,穿着上白下篮单位工作服的姑娘飘将到了我们的桌前,显得彬彬有礼,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自我介绍叫小刘。我和朋友那里会想到,这样一个高气质的清纯姑娘会是外来工。
老家安徽的小刘,毕业于一个学习保险类专业的中等专业学校,通过网上求职,来到了这个江南小城,在一个保险公司上班。
五年了,小刘在不知不觉中安定下来了。认识了不少本地人,交了很多朋友,也是职业的需要,很快融入了当地社会。她可以来几句当地土话,学得像模像样,我就是与她用方言沟通的,她能听懂。几年下来,她自己也觉得俨然是一个当地人。
2007年,小刘差点就成了一个真正的这个江南小城人了。当时,她同本单位的一个本地小伙子谈恋爱了,开始时,小刘担心遭到男朋友家人的反对,结果男友家人对她挺满意的,但当她在春节把男朋友带回家见父母时,不料自己的父母却反对,理由两个:一是她是大女儿,还有一个妹妹在读书,父母希望她找个本地人;二是父母认为那个江南小城市离得那么远,不放心,希望她不要嫁得那么远。
晕啊!小刘左右为难,一边是辛苦养她的父母,一边是缠缠绵绵的男朋友,再说,那个小城她已经喜欢上了。但是,亲情使她顺从了爸爸妈妈的决定,放弃了男友。从此,她再也不敢和当地人谈恋爱了。
去年,小刘在工作中碰到了一个同乡,同乡的人品不错,工作也蛮好,在一个企业做中层,而且在找对象这事上与她有过类似的经历,两个人在交往中渐渐产生了感情。今年五一,他俩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他们一直有一个念头,再过二、三年还是回老家去,开一个公司或者办一个小加工厂,陪双方父母一起生活。她解释:这是“老家情结”,许多民工都一样,有“老家情结”,这里虽然工作好、生活好,但是毕竟不是自己真正的家,因为“根”在老家那里,没有特殊情况,还是要回家乡的,找对象也一样。
对此,有关媒体也有调查,与当地人谈恋爱的大约占20%左右,但最后结婚的只占2%左右,其中,因为“被父母阻止”(包括双方父母)没有结婚的占12%,余下的才是“感情不忠”或“性格不合”等原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