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哥”:瞒着母亲去流浪
小陈毕业于浙江理工大学,去年6月21日,小陈带着1万元钱,坐上北上大连的火车,其中3000元是父母给的,7000元是自己打工攒的。半年里,他流浪了5个城市——大连、呼伦贝尔、北京、平遥、西安。
在街上走走,观察观察那里人的生活,再找人聊聊,然后找份可以过活的差事,在一个地方体验一段生活,喜欢就待得久点,不喜欢就离开,这是他流浪半年的原则也是过程。
在流浪的半年里,小陈不提自己是大学毕业生,干过保安,当过收银员、服务员,做过传菜员,也摆过地摊。最少的一次月工资连1000元都不到。小陈一般都选求职公寓,一张床就满足,四季衣服都在行李箱里。对吃也没要求,在北方就一直吃面食。工作最好能包吃住,比如保安,工资,只要一天有50到60元就可以。
有时工作会受气的,但想想,不会一辈子拴在这里,还有下一站,心情又好起来。小陈在网上发了很多各地风景,还有做保安时的自拍。他回忆着大连的海,呼伦贝尔的草原、湛蓝的天空,低垂的云,超迷人的!昨天他回到了自己曾经就读的学校,一个到处流浪找自由的“流浪哥”校友回来了,迅速引起了老师同学的围观,他毫不保留地向老师和同学介绍自己的流浪经历与体会。
“流浪哥”回校园引起了师生的议论,在班主任刘老师的记忆里,小陈虽顺利毕业,但绝对叛逆。刘老师说以前找他聊过,希望他重视学习,但他说,他有个想法,毕业后去流浪。现在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有时挺难说服的。刘老师说只好说,行,如果真要流浪,你最好通过经历找到自己的目标。
小陈自己也承认,高中时就很叛逆。刘老师说,现在的学生,父母都很爱护,很多孩子都有个独自流浪、离开家的梦想,但最后只能是听家里的话,按部就班,是小陈圆了他们的“流浪梦”。但这个例子也太特殊了,很多同学认为他很勇敢,其实也因小陈没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没有很明确的人生规划。吴老师则表示,只允许孩子想想而已,我家孩子是女儿,在外不安全,生活来源也不稳定,怎么可能舍得
学生俞萧说,他很敬佩小陈,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梦,却很少人能真正这样去做。但对家庭似乎没有担负起责任,有时候对于家庭来说,安稳是一种责任。学生谢辰说,一方面觉得流浪也能见世面,另一方面觉得男人也要负责,总要为自己的未来做打算。
一个学生的爸妈说,放手让男孩子离家,能锻炼独立能力,但要有个度,出去了还得回来,最终要承担起家庭责任,无论为人子还是将来为人夫、为人父,必须要安定下来。
面对众多议论,小陈表示我不要大家都懂我。他说,这次我是回家休整一下,想想很多学弟学妹要毕业了,特地去看看他们。上半年一直在北方,下半年计划去南边。他说家里人很开明,只是他妈并不了解具体情况,就知道他在外头工作。
为什么毕业要去流浪?小陈说,现在不是说大学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吗?他经历一下,也没错啊。而且他并没有对父母造成负担。他觉得自己一直在找某样东西,应该是自由吧。(据浙江在线综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