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首家女子中学今年9月将正式开学,近日该校开始接受学生报名,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即使2.6万-6.1万元一学期的高昂学费,居然也挡不住因“性”施教对家长的诱惑。在男女生混合教育的“主流”下,这种“男女有别”的单性别教育模式的出现,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时正反意见纷云。
支持“单性教育”的认为,男女分校能在恰当的时期阻挡男女接触,避免不必要的早恋及早期性行为的发生。根据欧美、澳大利亚、新西兰、港台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女校以符合女性特点设置有特色的课程,弥补传统学校的不足有利于发挥女性固有特长,只要引导得好,就有利于发挥女生最大潜能,培养杰出女性。
我浅以为盲目跟风,刻意追求办学模式是并不理性的,对迅速发展女子学校的观点不敢苟同。
首先,在人们的普遍理念中,认为“女子学校”是旧社会过来的东西,是曾经的历史产物,有从文明向封建倒退的嫌疑。新中国好不容易铲除了一些封建的东西,最大的收获是实现了男女平等,女性与男性同工同酬、共同参与政治与社会管理,所谓的翻身得解放。咋一看单性教育的目的,还以为是“照顾”女性,这样就误以为女性还是依附于男性的观点,从主观上承认了男女的不平等地位。
其次,“女子学校”不是解决早恋问题的“绝招”。从表面看,勾肩搭背、成双成对的现象可能在校园里是看不到了,因为那是女子中学。但学生出了校门可就不保险了,毕竟现在和宋庆龄三姊妹、张爱玲她们上女中那会儿不一样,没有那时候那样闭塞了,现在的通讯网络发达,社会基础都不是一个封闭的环境。学校圈得住人,但能圈得住心吗?再说在单一性别环境下成长,不利于女生的人际交往。女生长期缺乏跟异性的相处接触,虽然成绩可能提高了,但性格发展可能会存在缺陷,会不会出现《西厢记》很难说。这样“画地为牢”反而可能更会“出事”。
再次,“单性教育”不利于成才。有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学研究者认为,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一个人的性被充分压抑,这样的人格是偏离的。是要培养一个学习好的人,还是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这是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男女适度分开教育可取,但一刀切地“画地为牢”搞分校治理违反了人性,有些纠枉过正了。因性施教,注重女生天生的优点,就容易忽视女生某些方面的缺陷,强化了性别差异,对女性的成长反而造成不利后果。片面强化性别差异对女性成长不利,弄巧成拙,不但影响其心理的成长,反而影响了女生的学习和成才。
现在,北京、上海等地相继出现女子学校,尽管不是什么新生事物,但毕竟离建国60多年了,“重操旧业”肯定会有许多争论和阻力,况且尝试或发展女子学校,还会带来生源、就业、竞争、攀比等一系列新的问题,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简单判断男女分校制度的是与否,我不敢妄下结论,但我认为必须避免成为主流模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