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禁烟,咋就这么难?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我国按要求应于2011年1月9日前实现所有室内工作场所、室内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100%禁烟,全面禁止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等目标。我国履约5年内,不仅全民吸烟率没有下降,二手烟的受害者却在3年内增加了2亿。
我们随便去找个地方看看,就可以看到许多本该全面禁烟的公共场所内仍旧烟雾缭绕。在车站、码头的沿廊边,三三两两叼着烟的人数绝对不少;医院的扶梯口,几个男士贪婪地猛吸着烟。要数证券交易所吸烟最狠,也许是为了缓解压力吧!尽管交易大厅的醒目处贴着禁烟标志,但仍有不少人在抽烟;有的烟民还三五成群地站成一排,一边盯着行情大屏幕,一边大口大口地吸烟,全然不顾周围的老人和妇女。网吧是乌烟瘴气的地方,一进大门,就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烟味,地上到处都是丢弃的烟头;在网吧内,除了男士,有的女士也夹着香烟吞云吐雾,不少人甚至把小碟子、小纸杯放在电脑一边,充当“烟灰缸”。就连舞厅、酒吧、咖啡厅等公共场所,抽烟的人也不在少数,经营者对此也见怪不怪。一些政府单位和部门的办公室里,他们也照样若无其事地腾云喷雾。至于大街、马路等露天场所的吸烟更是肆无其弹。
公共场所抽烟为何屡禁不止?烟民们认识上存在误区是原因之一。很多烟民认为,吸烟可以消除疲劳,解除烦闷、振奋精神等,甚至有的烟民认为长时间吸烟,一旦戒烟反而会生病。其次是烟文化在中国已经是一种人情世故的象征,土壤相当深厚。吸烟对中国人来说,几乎是一种最简便、最直接的社交手段。俗话说:“小烟一递,说话和气”。三是一些烟民和公众对主动吸烟和被动吸烟危害认识不足。这些人错误地认为,吸烟属于个人行为,是自己的自由,不应受他人干涉。对于烟雾污染环境、污染空气质量,对二手烟、三手烟、主动吸烟、被动吸烟对他人健康和享有清新空气环境权的侵害不认知、不支持,或者认为问题不大。再一个就是控烟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时至今日,我国仍无一部国家级的无烟立法,全国一半以上的城市还存在控烟法规的空白。法律界人士认为,执法不力、处罚不严,是公共场所禁烟难的主要原因。卫生部门对此也很无奈。按照规定,卫生部门在禁烟检查时只能以教育、责令改正为主,处罚力度不够。如发现有人在禁烟场所吸烟,受处罚的是公共场所的经营者,而对吸烟者无任何惩治措施。
吸烟有害健康,这是尽人皆知的事情。这么多年来,为什么还是屡禁不止呢?这里面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我国还不富裕,而烟草行业每年仅增值税、消费税就给国家实现财政收入七八千个亿,这还不包括省级地方财政按比例分成部分。卷烟的主要原料是烟叶,而烟叶在目前是一些农村农民主要的稳定经济来源,而且是致富的主要途径。在农村现真正能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和在丰产、欠收时能保持价格稳定的,只有烟叶这个产业。这也是一些县乡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像云南省如果把烟叶生产取消了,整个全省财政就要瘫痪。况且一个烟草行业,拉动了机械制造业、纸箱业、化工业(种烟需要的地膜、化费等,卷烟需要的香精香料等)等行业,如都戒烟了,这些行业关闭了,这一大批工人也就失业。
必须通过立法来实施公共场所无烟化,要尽快研究和制订法律法规,把吸烟从不道德行为上升为违法行为,以立法形式来全面控烟。卫生技术部门要研究和启动一些无烟环境的促进项目,从戒烟的技术手段上解决问题。进一步形成舆论声势,加大宣传的力度,形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局面。政府要把它上升到民生角度来抓,建立执法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具体场所,通过与场所责任人签订责任书的方式,把制止公共(工作)场所禁烟的责任落实到具体个人,把它纳入到考评机制去解决。在贸易进口上要死死封住,防止外国烟草商人把眼光投向了中国这个烟民大国。最重要的是政府对烟草业的控制,通过加大征税力度、削减烟草企业、阻止地方政府对种烟者的补助来达到禁烟的目的。
虽是一根小小的烟卷,但能祸国殃民。尽快形成有效的公共决策,坚决遏制烟草业肆虐已迫在眉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