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引 大一新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建议
(2010-09-07 22:12:10)
标签:
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新生杂谈 |
分类: 新生专栏 |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大学新生从高中毕业来到大学进行学习和生活,其心理状态会发生巨大变化,大一新生最主要的心理问题集中在环境适应、人际交往和学习适应等方面,通常表现为偏执、焦虑、抑郁、冷漠、狭隘与狂妄,情况严重时易诱发侵害他人人身和财产安全及自杀等恶性事件。为及时有效地掌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预防因心理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维持校园安全稳定,各系根据新生常见心理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大学生新生容易产生的几种心理问题
1 学习心理问题 虽然中学和大学的主要任务都是学习,但学习目的和方法等都不同。中学时,教师不厌其烦地“传道、授业、解惑”,负责的态度一点也不亚于父母对你的关心。大学则实行学分制,学习完全靠个人,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有些中学时的姣姣者,由于对大学的学习方式方法掌握不好,加之强手如林,昔日的优势风采不复存在,自尊心和好胜心得不到充分满足,家长和个人的期望值过高,容易产生失落感。
2 环境适应问题 大学新生可能会因为饮食、作息规律等发生的巨大变化而造成部分学生的环境应激。如果他们不能在短期内顺利适应,心理应激便会影响其正常的学习、饮食、睡眠等活动,从而形成心理问题。另外,学生之间的家庭经济条件存在差异,这种情况对于部分家庭经济能力有限而又爱面子、讲虚荣的大学生也会造成心理问题,如自我价值感的丧失、严重的自卑、忧虑、紧张等精神压力,甚至还会引发违法行为。
3 人际交往问题 相对中学简单的人际关系,大学的人际交往更加复杂,因为大多数学生都来自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城乡背景、不同的方言、不同的性格,随之而产生各种问题。例如,一些学生个性强以自我为中心,不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另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则不合群,孤独寂寞,经常埋怨自己没有,甚至想逃避。此外,有些同学不知如何处理与异性的关系,有的新生受习惯心理影响,对男女交往过分敏感,从而使正常的异性交往不能自然进行,甚至相互隔离;也有的同学过快地将同学关系发展成恋爱关系,过早地沉溺于“两人世界”;也有的陷入单相思而不能自拔,由此而产生情感冲突。这些学生大都会出现因人际关系失调造成的焦虑不安、心慌意乱、孤单失落、寂寞失眠、注意力分散甚至社交恐惧等症状。
三、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调适建议
1 做好新生入学教育,营造温馨氛围,帮助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
首先要做好新生入学后的教育工作,各系可以通过讲座、团体辅导、座谈等活动,让新生意识到大学与中学的不同,告知他们可能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问题,让学生有心理准备。建立并指导一个有凝聚力班委和团支委,多组织有益、健康的集体活动,帮学生熟悉校园环境,让同学在活动中增加了解、增进友谊,彼此敞开心扉,倾吐心声,让新生消除陌生感,尽快适应新环境。如果有开展新生团体心理辅导的需要,可来心理中心预约专职老师。
2 根据新生心理普查结果,了解学生心理问题帮扶渠道
新生入学后,辅导员应主动与新生沟通,并配合学校开展新生心理普查。各系辅导员及学生工作人员应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工作运行模式,重点跟踪关注需要重点帮扶的对象,对已发现有心理危机或有家族病史的同学,应当积极寻求专业机构与家庭的配合,妥善解决新生出现的心理问题。
3 特别需要关注的几类新生
(1)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这类学生很可能因为自己本身经济条件不理想,从而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感到不平衡。产生这种心理波动属于正常的心理现象,但是如果这种心理超出一定的限度,导致了自卑心理,形成了偏差,就需要矫正。各班辅导员应该重点关注这类新生,如果出现自卑情绪应当及时进行引导,具体建议采取①认知调节法。要纠正“金钱决定身份”的错误观念,坦然地接受这个现实,把精力放在自强不息、努力奋斗上;②目标转移法。说服自己虽然经济上不富裕,但在其他方面如人品、才华、能力等却很优秀,并力争在这些方面表现得出色;③参加勤工俭学活动。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证明自己有创造财富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增强自信心。
(2)身体有某些难以治愈的疾病的学生:身体出现严重疾病(缺陷),例如肝炎、白癜风、生殖系统疾病、妇科炎症等难以彻底治愈的疾病,自感很痛苦,治疗周期长的学生,可能会因为身体的缺陷而造成一些性格和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而这类学生同时也是存在自杀(或伤害他人)行为的高发群体。各新生班辅导员应该及时了解新生情况,并对该类学生高度关注,及时了解最新情况。对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新生,要及时进行个案上报。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