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乡下过年,祭祖是我最喜欢的一件事。怎么说呢?一来可以祭拜祖先,尽一点自己绵薄的孝心;二来在城市呆得久了,可以趁着祭祖的时候,四处走走,看看乡下的山景,吹吹乡下的山风,还可以随处喝点乡下那些四处流动的山泉之水。
老家的水,出名的甜,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矿物质。平时在县城,就有以老家的镇子命名的“壶瓶山”牌矿泉水,一年四季,销量不错。另外在县城热销,常年不断的,就是老家用松枝烟熏出来的腊肉、腊肠、腊鸡、腊鸭之类的腊货。
在我的眼里,其实春在大雪之中,就已悄然来到。不是吗?还在雪花飘飞的时候,那些柳枝啊、桃枝啊、杏树啊、山楂之类的树木,早已打起了娇嫩的花骨朵,在数九寒冬里,与雪花倾情相拥。地上的车前子、三叶草、荠菜、苣麦草、猪耳朵等等的草类,早已换上新年的春装,在迎接春的来到。
每次祭祖,最喜欢看的,就是那些长在小路上,田硬旁,山坡上,密密麻麻、一丛一丛的韭菜似的青青的麦冬。祭祖的路上,我总喜欢一边走路,一边蹲下身去,摘那些成熟了的黑蓝色或是深绿色的宝石样的麦冬果。摘来以后,将它们清理干净,拿给孩子,宝贝似的放着。
一路上,在田边地头,还能看到大株大株的油绿的荠菜。现在,正是挖荠菜的时节,看见荠菜,就想起每年春节之时母亲包的荠菜饺子。在老家,每次打完豆腐,母亲都会吩咐着我,提了竹蓝,去到地里,挖些荠菜回来,包荠菜饺子。母亲包的荠菜饺子,是用豆油皮包的,那豆油皮,是打豆腐的时候,母亲叫人特意做的,就是为了好包荠菜饺子。
荠菜挖回来了,将它清洗干净,切细,抖上豆腐,瘦肉,然后将豆油皮切成一块一块的长方形,摊在桌上,把拌好的饺子馅适量放在豆油皮上,再将豆油皮和馅卷成一个一个的长方形,用面粉浆粘好。包完以后,就将这些包好的饺子放进锅里,用油煎得两面焦黄,那时,看着盛在盘里的那些金灿灿、香喷喷的豆油饺子,不由你不垂涎三尺、口水直流了。
最后一次吃母亲包的荠菜饺子,是十三年前。那时,我刚怀了孩子,和丈夫一起回家,母亲见了,异常高兴,去到地里,挖了大蓝的荠菜,给我们包了两大盘荠菜饺子。爱人家没有这种荠菜饺子,吃过几年,爱人还对母亲包的荠菜饺子赞不绝口。如今,十三年过去,孩子已有十三岁了,在这浓浓的节日里,多想再次尝尝母亲包的荠菜饺子!可是等到晚上,给母亲打过电话,问她包了饺子没有,母亲说,因为弟弟生意很忙,没回老家,所以也没时间去包荠菜饺子。
这次回家,印象较深的是老家修的楼房。一栋一栋的新楼,顺着山势,鳞次栉比,拔地而起,远远看去,就像撒在山里的珍珠,在阳光的照射之下,熠熠闪光。
老姑的儿子也修了新楼。这次去那拜年,就在她的新楼里。楼房建在山坡之上,地势还算平坦,修房的地方以前是片茶园,左邻公路,右近山谷,前后皆是茶园,坐在门前,就能听到山里淙淙的流水之声。
姑夫指着山谷那边一座不高的小山对我们说道:“这叫乌龟背,你们看看,它看起来像不像一只趴着的乌龟?”顺着姑夫手指的方向看去,还真像一只趴着的乌龟,面南朝北,头小背宽,趴在那儿,一动不动,安安静静,修心养性。透过乌龟背,姑夫又指着前面的一座高山,对我们说道:“那叫尖刀山,远看就像一把尖刀,插在山里,这是在小地方,如果在张家界,或是在长沙,也算一处不错的佳景,可以开发旅游了。”
“也是。”我们说道。
“山上有灵芝。”姑夫说:“如果不是灵芝,就是其它的名贵药材。那天我看见几个人,不知是本地的还是外地的,爬到山顶,有几个人从山顶顺着绳子吊将下来,围着半山腰上的一块草坪,挖了半天,将那块草坪翻了个遍,应该挖到了好东西。”
“应该不是灵芝。”弟媳说道。因为弟媳是张家界人,就住在天子山附近。她听家乡的人说过,长有灵芝的地方,一般都有灵蛇守护。她说:“我们那儿,有几个人去挖灵芝,长灵芝的地方,有条大蛇守护,去几人死了几人,灵芝一般不容易挖到。”
“不是灵芝,也是其它好的药材,因为我看他们挖了半天,可惜我没胆子去挖,也不认得那些药材,否则,我住在这里,也轮不到那些人去挖。”姑夫又说。
在姑夫家吃过晚饭,我们一行人,别过姑父姑姑,还有他们的儿子媳妇,顺着公路,一路回家。
走到半路,女儿指着右边的大山对我说道:“妈妈快看,好漂亮的山色!”
我侧转头来,向着右边的大山看去,只见那座山形的大山,周围刚好罩着一层山形的云彩,远远看去,就像大山发出的阵阵霞光,神奇又美妙。
见此情景,大家纷纷拿出各自的手机,站在公路边上,与大山留影。
晚上,大哥将我和女儿,还有孩子的小姑的合影发给远在深圳的他的儿子飞儿,飞儿见了,给他的老爸发回短信,问他老爸:“在哪拍的,这么好的风景,一座会发光的神山,神山下面,还站着三位神仙似的美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