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小学生大课间活动运动效率的实践研究结题的文献综述
(2011-02-21 13:10:4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随笔 |
本人研读了很多关于大课间活动的众多的研究,但是在如何提高大课间活动运动效率的研究就比较少了。
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显示:自 1985年以来,我国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连续呈下降趋势,我国中小学生中部分身体素质,特别是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和肺活量等指标持续下降,超重与肥胖学生的比例增加,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专家指出缺乏运动是症结,教育部有关官员也曾指出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不足和强度不够。大课间活动的蓬勃兴起并受到重视的局面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形成的
2007年4月29日,“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启动,李长春主席出席启动仪式,启动阳光体育运动的目的是: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课间操与大课间活动的关系在学界有了普遍的认识即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近几年在传统课间操基础上蓬勃发展起来的一种学校新的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在正规学术文献上的阐述是在2005年,《体育教学》100期中重点提到:“大课间活动我们推行若干年了,我们还将坚持下去,因其活动意义重大。只有把大课间推广起来了,才能真正落实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所谓大课间活动形式,就是通过作息时间的调整,在课间操的基础上,将时间拓宽至30分钟,甚至更长,除做操外,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在老师指导下进行锻炼。”
目前,大课间作为一门新生的体育课程,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都正在积极尝试、探索、研究,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模式,所积累的只是一些零星的、不太成熟的经验。但在终身体育、文化体育、生活体育新观念形成的今天,从文化的、生活的、课程的视野建构大课间体育活动,丰富课间体育活动的内涵和外延,形成科学、体育与艺术整合育人的新格局,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将对推动学校体育改革产生积极的影响。
但是在提高学生大课间活动运动效率的实践研究就是相对少了,根据我们学校的特殊性,每个学校所处的环境条件的不一样,我只能从自己学校的特殊环境条件下进行研究,贴近自己的实际情况。基于我们学校运动器材不是很多,活动场地不是很大地特殊条件,根据体育考核项目以及学生的运动兴趣,通过教授学生新的,学生感兴趣的运动,来提高我校学生在大课间活动中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达到一个好的运动效果,进行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