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纯粹中医|白粹昭大夫谈幼童夏季养护

(2016-06-02 12:01:07)
标签:

杂谈

       一个婴儿呱呱坠地,父母捧在手中,无限慈爱,在其生长发育过程,如发烧咳嗽等等,年轻父母,缺少育儿经验,许多远离长辈老人,难免无措。西医治疗,国内多以抗生素对症治疗,点滴输液,以至于后患丛生。在这里,让我们来阐释温习传统医学的智慧和养护经验。
1
变蒸学说
       我们先讲变蒸学说,小儿变蒸的说法,始于西晋医家王叔和的《脉经》。"小儿是其日数,应变蒸之时,身热而脉乱,汗不出,不欲食,食辄吐口见着,脉乱无苦也。"隋代医家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有变蒸候,专门予以详细论述,他首先提出变蒸日数以三十二日为周期。"其变日数,从初生至三十二日一变,六十四日再变,变且蒸......积三百三十日小蒸毕,后六十四日大蒸,后百二十八日复蒸, 积五百七十六日,大小蒸毕也。"
变蒸,指小儿身体有规律的发热。变蒸的机理是什么呢?巢元方指出:"小儿变蒸者,以长血气也。变者上气,蒸者体热。"唐代,我们尊称为药王的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小儿所以变蒸者,是荣其血脉,改其五脏,故一变蒸,辄觉情态有异。"
       笔者临床观察,家长往往也注意到,小孩在发烧后,性情智力成熟很多。是不是幼儿都会按三十二日来变蒸呢?巢元方又在论述中说明:"变蒸或早或晚,依时如法者少也。"就是说,真正按照上述日数蒸变的幼儿很少,比如,禀赋壮实的幼儿,不热不惊,悄悄的成长,古人谓之"暗变"。那么幼儿发烧,怎么区别是变蒸还是疾病呢?巢元方在著述中讲到,蒸变有轻重不同,轻症蒸毕,症状自行消失;如果热迟迟不止,还是要医药调护,如服紫霜丸。有经验的老人,会摸摸幼儿的耳朵、屁股热不热;耳朵、屁股不热,就是蒸变。耳朵、屁股热,就要请医生辨证调治。其实这也是巢元方曾提出的"若非变蒸,身热、耳热、尻也热。"
       在民间,有把蒸变称之为"变骨节"。家长可以细心观察,如果幼儿轻微发热, 精神还好,摸耳朵、屁股不热,应该就是变蒸。如果幼儿几日不大便,食欲不好, 家长可以用肥皂削为一个铅笔状,轻轻的塞在幼儿的屁眼,或用开塞露,几分钟, 就出大便了。
       其实古人对治变蒸,也有许多儿科方剂。如紫阳黑散,由麻黄、大黄、杏仁三味药组成;在一起捣碎,略炒熟再加一些杏仁,研磨为膏,密器存贮。用得时候, 取少许,和者乳汁喂给幼儿。这样的方法我们几乎不用了,但我们可以分析理解古人的用意。麻黄,有辛温发散的作用。发热,往往是体表有了郁闭不通畅,内外能通畅,热就会退下去。大黄苦寒,可以泻下肠胃的积滞。杏仁苦温、多油脂,润肠通便。古人,温通、润下,幼儿身体就正常了。
2
过度治疗 误用寒凉
       现在育儿的困境在哪里呢?就是过度治疗。不管是蒸变,还是内伤或外感发热, 独生之女,家长心慌的不得了。抗生素、甚至激素都用上,有的还要静脉点滴。一通折腾,烧暂时退了,却留下病根。不管发热,蒸变,还是儿科其他一些疾病,都是正邪相争的过程。中医的理念,有驱邪而不伤正。抗生素寒凉,往往伤正;激素是透取人体的正气。笔者有一些西医的朋友,在临床处理中,能口服的药物,不用肌肉注射,能注射的,不用静脉点滴。患者或家长往往误解,静脉点滴快;给药的途径不同,其实都需要一个时间过程,药物才会发挥作用。幼童稚嫩,静脉直接给药影响,本来是受寒发热,经脉再输水,内外夹击,后患滋生,甚至危害生命。某地去年报道,几例幼童输液后丧生,引起官司,虽然这是特殊案例,不得不引人深思。 
3
顾护阳气
       幼儿、幼童是稚阳之体。阳气,是其生长发育的动力。我们应用《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中:"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是说人身的阳气,运行通体周身的,像天空旋转;经脉的阳气,像日,像太阳。通体周身的阳气、经脉的阳气,各有其所,如果这个阳气不循行于经脉,不运行于通体周身,就会短命折寿,不能彰著人世。天气要清净, 太阳要光明;阳气在上,就像天一样,在外,卫护身心,就像太阳一样。
在生活中,最损害幼儿阳气的就是滥用抗生素。抗生素是从寒凉植物中萃取出的,对治一些实热症效果显著;如在战争中,伤员伤口感染等等。美国对抗生素的管理现在比枪支还严格,必须要有医生的处方才可以买到。美国在反思二十世纪的十件错事时,滥用抗生素列为其一。抗生素按中医的性味分析,大多属苦寒,最易攻伐人体的阳气。
       一对夫妇,是笔者的朋友,小孩4岁,发热咳嗽,扁桃体发炎,在幼儿园接回家,发烧温度在39.2°,因为当时傍晚了,母亲打来电话问我,笔者告诉母亲用麻黄、细辛、艾绒等煮水,给孩子擦澡,泡脚。当晚,没有吃消炎等药物,温度就降到37.2°。
       第二天,带孩子来门诊,做腹诊,就是摸小孩子的肚子,在肚脐的右侧有一个半个鸡蛋大小疙瘩,在肚脐下面有半厘米宽、一厘米长的条状痞结。去年,这个小孩也有些烧,也做了腹诊,肚子很柔软。此时,笔者体会到用手搭在胸背,体表下有一层薄纸样的一层阴凉的寒气,要有专业的敏感度才容易体会到,这是前段时间,消炎用抗生素中的遗留在体内的阴邪寒气。
       小孩子是稚阳之体;是说些婴幼儿身体发育还不完善;生长的过程,就是排除阻力,化解阴邪的过程。在正邪相争,不相上下时,就会有发烧的现象。这个时候, 除发烧外,小孩体貌情态,自然平和,就类似变蒸,不要太多干涉,给他多喝些白开水、红糖姜水,很快就会过去。母亲也可以抚摸头部、背部,使身体畅通;或者像笔者上面提到的,用艾绒煮水,擦洗身体。这样,对小儿的身体气机是一个顺承, 顺势而为,外邪或内热就从体表出来了,身体就容易恢复正常。
4
再论寒凉
       用西方人物理降温的方法,如冰敷。在市面还可以买到成品的冰敷袋,家里有冰箱,冻上随时可以用。还有就是酒精擦拭来降体温。中国人讲"中和","发而接中节为之和";要中到这个"节骨眼",来解决问题,不是一味对抗,治病更是这样。中医讲的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以寒伤人最甚。家长会讲,我的小孩吃得饱、穿得暖啊!其实呢?情况是,在城里还是乡村,育儿的环境更严峻了。 空调、冰箱的普及,内外夹击体表皮肤和肠胃粘膜。不和时令的瓜果李桃、冬春的室内游泳,都是不合时宜。
       人体是一个筒,皮肤是身体的表面;从口腔到肛门的胃肠表面,和外界相通, 也是身体的表。夏季贪图空调房冷气,恣意的饮用冷饮,冰镇的瓜果,都是外寒侵袭体表。
婴幼中了外寒,要驱寒邪外出;这个稚阳之体,要鼓动阳气,赶这个寒邪出来; 这时就会出现发烧,怕冷、不出汗;舌苔薄白;脉浮而紧。这是个表证、寒证,需要解表驱寒。如麻黄汤,不管你是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大叶肺炎、胃肠炎、 膀胱炎,它是寒邪闭塞了体表;温通它,一出汗,温度就降下来,就好了。
       可现在,如果去冰敷,把热再憋回去;或用西医的抗生素、激素,烧退了,孩子打蔫了。发烧的症状没有了,其他的症出来了。去看中医,很多也是西药、中药 一起用。
上面笔者提到朋友的小孩,四岁多,扁桃体发炎,发烧,呼吸道感染,用了消 炎药,再用金银花、连翘这些凉药,症状,发烧、咳嗽也很快两三天没有了。孩子 的父亲也说:"很好啊!"
为什么孩子过几天又闹病,又开始发烧、咳嗽呢?因为小孩的禀赋不错,你用了寒凉的药,攻伐了他的阳气、正气;过几天,阳气继续鼓动,还要去驱赶这个阴邪外出。这个时候,你还去重复消炎、或用凉药的治疗,小孩要闹其他的病了,要变症百出。
       部分幼童做腹诊,胃脘、肚脐四周有凉疙瘩,这是痞结。有少数小孩是胎里带的,就是父母的体质不好,或受孕时的问题。多数孩子是出生后,用消炎的抗生素所致。
为什么出现在这里?人体的肠胃属于阳明经,也是把关口的,;太阳膀胱经是人体的第一道关口,称作"人体之藩篱";外邪来了,先是要经过它。麻黄汤,就是对治太阳经证的。外邪深入,到了阳明经;阳明肠胃,是个大的空间,又阳又明, 正邪在此争斗,是个战场。这个时候,就要趁它立足未稳,要化掉他。讲化掉, 是说要化有形为无形,是从气的层面来讲的。怎么化?用药、用针、用灸。艾灸的 方法,家长最易掌握。
        而有的孩子,腹诊,没有痞结,但你敲一敲肚子,西医也叫叩诊,砰砰响!这些孩子,有四五岁的,八九岁的;往往也是体质差的孩子。他们也是阴证,阳气没有力量和阴邪抗争;就像有些大人,几年都不感冒发烧。这些人,往往体质差。有些孩子的鼻炎、哮喘、肠胃失调,甚至小儿白血病,其实有些是误治,乱用寒凉出来的。《黄帝内经》有:"折寿而不彰",人生在世不会彰显,不会有大的成绩。因为你的能量不够。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是彰显,但日常的生活,读书、就业、婚姻, 平常的生活还是需要不大差的身体。
        2007 年初我给一位学过西医的朋友看病,男性,五十岁,咳嗽了一二十年,还因外伤的骨髓炎,久治不愈。体内有大寒,究其原因,时幼童时发烧 40 多度,退不了烧,用大量的冰块放在头、胸腹,烧退了,体质自此受损。

正安中医-北京
纯粹中医|白粹昭大夫谈幼童夏季养护 
白粹昭大夫

少承家蒙,习医药,好释道。崇尚古典经方,继承仲景伤寒学说,重视腹诊,对治杂病,擅长方药、针灸同用,融寒温于一炉,以畅通奇经,净化神意,扶正培元。擅治妇科、男科等内科杂病。

出诊信息:
【五四店】周一、四 13:00-18:00
【美仑店】周五 13:00-18:00
预约电话:
400-898-5070
15811197583(10:00-19:0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