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理财初养成——读TheIntelligentInvestor

2023-02-12 00:39:22
标签: 投资理财 价值投资 聪明的投资者 穷爸爸富爸爸 读书笔记

说到投资理财,绕不开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而影响他一生投资理念的就是这本由他的老师Benjamin Graham 1949年写的《The Intelligent Investor》,中文译成《聪明的投资者》。该书被誉为价值投资圣经,每隔五年左右修订一版,结合当时最新经济形势和市场变化,进行佐证和增删。1976年作者去世前,一共出了四版,书中传达的投资理念和基本原则基本未变,经受住了时间检验。我看的这一版是第四版(73版),巴菲特作序,Jason Zweig逐章评论(2003年),评论结合了2000年科技泡沫的实战内容,可读性进一步提升。

(封面)

开始关注投资理财,起因是每年报税,感叹美国个税繁重,于是开始研究各种避税账户,比如401K)、IRA RothHSA529。之后跟大多数投资者一样,开始试图探寻投资赚大钱的方法,结果可想而知,没有捷径可走。这其中,读了《穷爸爸富爸爸》系列(26册),读到一半果断弃读,重复内容反复兜售,有传销和王婆卖瓜之嫌,但其中关于创造现金流和提升个人财商的理念,个人感觉还是非常受用。作为理财启蒙,《穷爸爸富爸爸》读第一本足矣。

《聪明投资人》并非术类图书,它并不教人如何赚快钱,如何成为百万富翁,而更像是一本投资心理学图书,帮你明确投资原则(principles),端正投资态度(attitude)。书的前2/3部分解释一些证券市场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包括投资与投机、债券和股票、防御性和进攻性投资策略、通胀和市场波动、历史启示等;之后列举大量公司实例进行举证。

金融是个“大骗局”

这个说法一定不准确,仅想表达个人的一种感受:越接触越觉金融市场像一个巨大的虚拟赌场,里面人声鼎沸、嘈杂聒噪,充斥着赌徒和投机者。走入其中,就如赌徒步入赌场,在赌场制定游戏规则的前提下,赌徒注定长远大概率赢不到钱。你见过有赌场亏钱的吗?认清这一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价值投资的意义——不要拿投资当赌博(投机)。

相对实体经济,金融并不产出任何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但只要钱在其中一流转,金融行业就挣得盆满钵满,而且旱涝保收,年景好坏只是赚多赚少问题。一个简单例子:一只基金不管是盈是亏,管理费用雷打不动,按月收缴。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金融行业在职场这么受欢迎——用别人的钱(OPM——Other People's Money)养自己;为什么市面上有那么多简单易用的交易平台和工具——提高交易量,只要有交易,就铁定有收入;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产品——简单问题复杂化,“迷惑”不明就里的投机者。

零和”博弈,金融行业赚了,就一定有人亏。那谁亏了呢?当然是用真金白银投入的所谓投资者,也就是充当重要“韭菜”角色的普通工薪阶层。不可否认,多数金融衍生品设计之初,必有其实际用途和意义,比如扶持企业发展、对冲未来风险,但逐渐就被“玩坏了”。这里面有华尔街的贪婪,也有大量投机的加入。参与股市的人,我相信绝大部分都是为了赚快钱,而不是为了作为股东分享企业的长期成长。这正是华尔街需要的。因此各种有价证券经过打包再包装(其中不乏中饱私囊的设计,比如引发2008年金融危机的次级债),增加投资选项,满足投资需求;各种方便快捷的现代交易平台应运而生,降低参与成本,动动手指就能完成投机。在投机充斥的环境中,个体投资者要想拨开迷雾,去伪存真,难于上青天,不成为“韭菜”,谁又更合适呢?

那我们是否可以把手中的钱交给专业人士打理,比如基金经理或理财顾问?书中作者经过研究发现,长远来说,股票并不比现金和债券优越,基金业绩也并不比市场平均收益好(专业人士尚且如此,个人选股或选基能好到哪去?)。这里面还包含人性弱点的问题。我比较相信人的自私基因,只要自己过得去,其它都是浮云。基金经理拿着上千万的薪酬,谁还有动力去为投资人争取利益最大化?就更不用说有部分利欲熏心、违反职业道德的金融从业人员了。在美国呆了那么多年,一个很深刻的体会就是在利益面前,美国人的善意只是虚伪面具。无奸不商,理财顾问也不例外,毕竟有他们自己的利益在里面。虽然金融行业有严格的职业道德规范,但各种丑闻还是不绝于耳。普通投资者寻找合格理财顾问,个人以为,也和赌博没什么两样。理财顾问的作用不是帮助我们投资,而是帮助我们管理个人情绪,避免投资冲动。我也相信“人性本善”,多数的“恶”行都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结果。

关于骗局,《穷爸爸富爸爸》的作者也有类似感慨,他认为养老基金就是美国精英设计的一个弥天大谎,它迫使老百姓将养老账户中的钱投入到各种金融理财产品中,无形之中就给市场注入了万亿资金,养肥了华尔街。英国国债去年9月暴跌,最主要推手就是英国DB养老金(Defined Benefit Pension)出了问题。通胀加息,叠加新首相上任的刺激经济计划(能源补助+富人减税),推升利率,而投入金融市场的养老金,为了对冲利率下行(导致亏损)风险,和投行一起设计了LDILiability Driven Investment)金融工具。随着利率上涨,养老金不得不追加保证金作为抵押,迫不得已抛售流动性较好的国债,从而导致国债暴跌,而这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升了利率,形成恶行循环。由此不难看出金融体系的脆弱,你根本不知道哪里何时就会暴雷。

随处可见的“XX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其实就是在明目张胆地告诉你,“进来是要亏钱、被收割的,我警告过你哟”。

投资第一铁律:绝不购买管理费用高的产品,绝不借钱投机、加杠杆,拒绝他人兜售,杜绝盲从轻信,在自己还没有判断力之前,只用少量资金试错。

最大敌人是自己

书中开篇就对投资和投机进行了定义。投资希望从价格和价值的偏离中寻求机会,然后从投资标的业绩成长中获取回报;而投机试图从市场价格的涨跌中获取利润。然而市场未来走势是不可预测的,“通过模型预测的可靠性并不比抛一枚硬币来得高”。即便综合了方方面面的因素考量,你也不知道何时会突如其来一场疫情或是一场战争,瞬间改变趋势走向。

然而绝大部分人并不信这个邪,他们总以为幸运的那个会是自己,凭借自己高超技艺,总能打败绝大多数。盲目自信是人类一大弱点。从心理学上讲,一个人如果从投资/投机中赚了钱,他不会将其归咎于幸运(但其实100%是),反之,他会归功于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预测模型,从而更加确信自己的投资策略,自信心爆棚,加大赌注,结果十有八九“出来混迟早要还”;如果投资亏损了,这时赌徒心理会占上风,孤注一掷,想要翻盘赢回来,从而越陷越深。

即便市场或个股可以预测,那我们也不可能从预测中获利。其一、如果未来可以预测,那就不会有人亏损,没人会傻到往一个明知道会亏钱的项目中投钱;其次、你能预测的结果,大概率大部分人也能预测到,那时大家一拥而上,会推高资产价格,从而吞噬“安全边际(Margin of Safety)”。也就是说,当你分析得出结论的时候,大概率市场早已做出反应,通常市场价格已经充分体现了各种利好,此时入场,时机已过。对于个人投资者,手速怎比得过专业人士?

大家都知道要“低买高卖”,但到了实际操作,往往就变成了“追涨杀跌”。为什么会这样?市场情绪和个人情绪在左右你的行为。人们对损失的恐惧远远大于盈利所带来的快感,有心理学研究表明,亏损50%带来的的痛苦是盈利100%获得快感的两倍,所以在市场下跌的情况下,通常人们会选择抛售止损,而不是买入;而市场上涨的时候,又会害怕错失挣钱机会。

还有很多人会依据过去的业绩来选择投资对象,殊不知过去代表不了未来,尤其“never forecast the future exclusively by extrapolating the past”。任何公司成长都会有一个周期,永远的增长是不可能的。基金也是一样,过去几年的光鲜业绩也未必能一直持续下去,统计表明,通常回报高的基金,资金规模相对较小,可以灵活调整投资策略。一旦业绩亮眼,副作用也随之而来,书中给出几点理由,个人以为很有道理。首先基金经理有被挖的风险;其次会吸引大量资金涌入,盘子一大,原有投资策略可能就无法继续实施;再有就是资金量一旦大了以后,管理费用上去了,也就没有再努力的必要了。

基于历史数据,市面上还总结了不少所谓的投资诀窍(formula)。书中给出了两个按照特定指标选取股票组合的具体例子,方法用在历史数据上都很成功,但应用于未来,结果都很不尽如人意。即便像“按年龄来决定投资股市比例”这样被普遍接受的建议,作者也不认为有参考意义,作者只认可长期定投(Dollar Averaging)。在作者看来,诀窍都是基于对历史数据的终结归纳,一旦公之于众,被大多数投资人采纳,那它的优势就将不复存在。

还有一点,投机者热衷于频繁交易。行动上的“积极主动”,容易满足我们的虚荣——我在很努力投资。殊不知交易过程中产生的费用,足以稀释或者吞掉所有可能的收益;另外还有税收方面的考虑,持股长短决定征税费率,持有时间超过1年费率会更低。人们倾向于自己选股和频繁交易的心理因素,来自于“一切尽在掌控中”带来的快感。

价值投资不在意市场的一时涨跌。对于成熟的投资者,市场波动纯属正常,情绪不会跟着波动而起伏伤神。投资是一项需要耐得住寂寞的修行,有时候相对操作,不操作是更好的选择。所以作者说投资最大的敌人不是市场,不是其它,而是自己。

投资第二铁律:过去业绩不代表未来,也不要试图去预测未来,预测走势,杜绝投机行为,买入“安全边际”,接纳市场波动,静待回报。

模拟评估一只股票

书中建议的投资方式:债券和股票的组合,占比在25%-75%之间平衡,市场好的时候偏向股票,半年或一年做一次调整(现在有不少平台提供Rebalance功能,倒是很方便)。股票池在10-30只左右,要多样化,分散风险。如果想偷懒,投资指数基金是个不错的选择。但买的时候一定要在市场低迷的时候或个股价格低廉的时候,铸就“安全边际”。2022年债券和股市双杀,实属历史罕见,这对以上投资组合建议,不得不说提出了严峻挑战。

书中给出了选股的一些基本指标,出于实践目的,特地拿自己就职的公司来做个分析,看看从作者的角度,眼下是否值得投资。

(CVS Health 价值投资指标分析)

整体来看,CVS Heath的规模和成长还是相当可观,盈利和分红稳健,但短期财务状况表现不佳,股价偏高(最近仍徘徊在$90上下),不具备价值投资的“安全边际”。新CEO上任一年,三大业务总裁全部换血,是个积极信号,希望不会更换频繁,变成不利因素。个人非常期待公司的新业务“Primary Care”,有助于缓解美国普遍看病难的问题。

其实简单的看以上数字,还远远不够。学过会计的都知道,公司财报有很大的灵活性,说白了就是在不违反会计准则的前提下,公司仍然有很大的腾挪空间。更不用说做假账,故意而为之。记得当年刚来美国,在波士顿大学旁听会计学的时候,就曾经困惑为什么做账主观性那么大,尤其是各种特殊费用和一次性费用,甚至有手段把亏损录成盈利。问老师,答这就是会计。很多猫腻隐藏其中,如果不仔细阅读财报(尤其是注脚),根本发现不了问题,极易被靓丽的外表蒙骗。后来在商学院选修了财务分析,随机选了一家上市公司的年报进行分析解读,发现不少问题,洋洋洒洒写出几十页报告,最后拿了个A。不记得是不是巴菲特说过,好的公司应该业务简单,账面清晰,如果财报看上去过于复杂,还是敬而远之为妙。

作者指出了应该特别关注的一些雷区:频繁收购;对OPM上瘾;客户单一;机构投资者超过60%(足以操控市场)。作者并不关注公司治理,然而还是给出几点建议:管理层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看做了什么,执行力很重要;管理层薪酬奖励过高,也是一个危险信号;还有公司回购股票,通常传达一种对公司未来业绩的信心,有利于提升股价,但如果回购不分股价高低,而同时管理层又有丰厚的股权激励,那也得小心了,极有可能是高层在套现。

投资第三铁律:不要被账面数字蒙蔽,要探求数字背后可能的陷阱,看不明白不出手。

结语

价值投资只关注公司的价值和市场价格,在价格足够低(bargain)的时候介入,不必关注市场波动。而分析公司价值,总共分两步:首先分析公司历史表现,然后结合公司现状估计成长空间。作者将这种方法称为Protectionquantitative or statisticalApproach,注重measurable relationships,以区别于注重prospectsmanagement和弄measurable factorsPredictiveprojection or qualitativeApproach。可以看出其实作者也在预测一些东西,和他一再强调的“预测不可靠”自相矛盾。而且通篇读来,后面的例证部分也有较为明显推销痕迹。按照作者自己的推论,如果价值投资理念被大多数投资者采纳,其实用价值也将被削弱。

然而价值投资如今却仍然大有推荐的价值,书中附录巴菲特的一篇演讲稿道出个中原因:看似简单的投资理念,执行起来却十分困难,因为他有背人性弱点——投机的快感。所以迄今为止,在投机大背景下,真正能够秉承价值投资的人和机构并不多。

最近一年,由于俄乌战争引发的能源危机,美国和欧洲各国都面临高通胀风险,普遍认为买股票能够抵御通胀,但历史数据表明高通胀和股市上涨没有必然的联系。抵御通胀,可以考虑REIT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和TIPSTreasury Inflation-Protected Securities),后者由于有税收优势,更加适合比如养老账户。

最后用引用书中定义作为本文结尾:聪明的投资者“means being patient, disciplined, eager to learn, harness your emotions, think for yourself”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