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500名新疆娃在苏州有个家——记高新区第一中学新疆高中班

(2013-12-11 14:40:25)
    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是全国首批13所内地新疆高中班办班学校之一,有着苏州唯一的新疆班。曾经,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称赞其是“全国新疆班办得最好的”,《中国教育报》驻新疆首席记者蒋夫尔也赞其为“堪称全国办班学校典范”。
    时间拉回到2000年。那一年,国家开始每年招收1000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应届初中毕业生,在北京、上海、苏州等12个城市开办新疆高中班。一群群从小在天山脚下长大的孩子,就这样从遥远边疆来到沿海城市,开始专门为他们而设的不一样人生。
    在苏州,新区一中成为这些天山学子们求知的殿堂。至今,已有10届近1100名优秀学生从这里毕业成才,新疆班学生历年高考成绩名列前茅,产生了苏州市高 考状元,新区一中新疆班共有14个学生进清华、北大,在全国新疆班中录取数位列第一;10年来,有28名佼佼者先后加入党组织。四年的培育,四年的成长, 一切只为让他们飞向心中更高远的理想。
    24小时的监护管理
    办新疆班为西部腾飞培养人才,这是当时中央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当接过这个重要任务的时候,新区一中的领导和老师都深感压力巨大,他们知道,自己今后要担当的是这些孩子们“苏州父母”的角色。
    当时的苏州新疆班,共有13个民族80名学生,现在,除了维吾尔族,还有蒙古、回、锡伯、哈萨克等20多个民族组成,人数也达到500人之多。这些孩子们 都是通过考试在全疆的初中毕业生中招来的,在这里,他们将开始4年的学习生活,其中1年预科,也就是初中升高中的衔接教育,3年高中,全免费教育,全汉语 教学。最终,和其他苏州同学一起参加江苏省高考。
    张伟明是新区一中新疆班管理处主任,负责带新疆班的孩子们已经10年有余。自开办新疆班以来,他的日历上就没有了双休日和节假日,也没有了上下班之分,手 机经常24小时开机,特别是在孩子们开学、放假、周末和节假日这些时期。他的心可以说时刻牵挂着这些远离家乡、远离父母的孩子们。
    初到江南水乡的同学们,由于气候、环境变化的不适应经常生病,是老师们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他们闯过了第一道坎。高二(9)班的买尔哈巴来苏州已经有三年了, 她说老师就像好朋友,一直很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一次牙疼,班主任及时带她出去看病,还细心地照顾她,就像爸爸平时做的一样,让她觉得很温暖。
    由于路途遥远,新疆班的孩子们很少回家,除夕和春节也几乎都在苏州过。这时,老师和校长一定会来到学校和他们一起包羊肉饺子,吃年夜饭。年初一一大早,学 校领导又一个不落地赶到学校,给每位学生送上新年贺礼,本地同学也会来学校与他们联欢,共度传统佳节。老师的细心呵护,让他们很快适应了苏州生活,并顺利 地进入学习状态。
    有付出才有收获
    在老师们的眼里,新疆班的同学大部分都比较活泼外向、愿意与人交流,同时也非常有礼貌,遇人都会打招呼。在学习上,他们十分主动,课堂气氛特别活跃,经常 会围着老师答疑解难。因为深知到新疆班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他们的学习十分勤奋。清晨、夜晚,他们都是早起晚睡的那一群,即使是周末,也几乎一心扑在学习 上。
    这些从边疆走进都市的孩子们,正在勇敢地接受学习和生活的考验,而在他们茁壮成长的背后,则有老师的循循善诱和默默付出。
    在张伟明看来,带新疆班的孩子一定要有感情投入,肯付出。和他们交流要很平等,可以是成年人的交流。“不计时间、不计报酬,具有高度责任心”是新疆班班主 任的标准,全校竞争上岗。12个班主任一周在校呆6天半,每天工作几乎十几个小时。作为基层班主任,和孩子们的接触更多,更需要及时了解、观察他们的学习 生活,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事无巨细,都要操心。学校专门给新疆班的同学安排了生活老师,24小时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一旦发现生病等及时通报送医。另 外,还聘请清真厨师,设立清真食堂,让他们远在千里也能吃到熟悉的“新疆味道”。
    而因为肩负重任,老师对孩子们除了要有爱,更要有严格的管理。和本地学生不同的是,新疆班的同学来自各个民族,产生的误会矛盾很容易升级。张伟明的要求和 做法就是引导,有误会矛盾要当成普通同学间问题来处理,而不是往民族问题上去靠。一旦触碰原则和底线,绝不姑息。另一面,作为老师,也被要求了解民族文化 心理,在交流中,学生才能油然而生对老师的信任,自觉接受引导与帮助。老师也才会在平时注意到这些问题,避免因无知而可能产生的误会甚至摩擦,真诚地相 处。
    采访中,新疆班班主任最大的感慨是心累,毕竟监护重任在身,经常提心吊胆,生怕孩子们出什么问题,但看到孩子们对老师的深厚感情,他们的心底还是甚感欣慰,“再多的付出也是值得的”。
    融合是最终目的
    从相对还有些落后的边疆,走进经济发达、城市繁华的苏州,对新疆班的孩子们来说,是一次全方位的冲击,而对新疆班的老师们来说,要做的工作最终是融合。 “我们要培养的是新疆未来的建设者和未来社会的稳定维护者,要在这种教育中建立友谊,就需要融合。”张伟明如是说。
    为此,学校在两地学生间的交流和融入上做了许多努力。学校努力让墙、路、橱窗都成为一道道布景。墙上,“祝福祖国六十华诞、谱写民族团结新篇”等横幅高 挂;路旁,“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等标语字牌显眼。还有橱窗里是不断翻新的民族风情等内容展示,校园处处散发浓郁的民族团结 气息。新疆班学生的住宿安排,也以各民族散插为原则,让不同民族的同学更多地相处相交。曾经,学校还将新疆班与本地班混合编班上课,后因高考模式不同最终 分班。
    新疆班的同学们大都能歌善舞,在文体方面天赋自成,学校因此更多地在两地学生间开展文体活动,让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帮助。新疆班同学懂得自我约束,管理能 力很强,不仅学校的自主管理委员会主体是新疆班,团委里也有很多新疆班的同学,他们的管理才能得到了全校师生的充分肯定。另外,还有一些兴趣辅导、竞赛等 学习互动也促进了两地学生间的交流。直到现在,不少已毕业的两地学生,还交往密切。
    因为需要融合,所以对这些孩子们,学校其实并没有全部监控,而是既给予规章制度又给予足够的自由。学校一直努力让他们接受更多的汉文化教育,鼓励他们尽可 能多地接触社会,了解苏州。同学们两周一次外出,老师鼓励他们结伴而行,并且尽量多给些时间,让他们到处去看、去逛,去接触、了解苏州的文化。买尔哈巴对 苏州就已经很熟悉了,景点也大都玩过,最喜欢的是现代时尚的金鸡湖,她笑着说,现在只要离开苏州就会怀念呢。
    从办班之初起,学校就安排了社会实践活动,一年差不多有6、7次周边景点的外出旅游。老师们带领他们游览周边景点,看看现代化的农村、园林和城市建设等, 让他们在实际观察中感悟、思考未来。对此,同学们也是兴趣浓厚,蒋巷村那次就带给他们震撼,心理触动很大,许多同学因此思考起自己肩负的责任来。
    一年又一年,新疆的学生源源不断地跨进新区一中的校门,来圆一个心中的梦。四年中,新疆班的同学们无论是自身的综合素质还是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每个人都在逐渐走近心中的理想殿堂。2006年,新疆班学生陈凤成为苏州市当年高考状元,乌鲁木齐为此做了整版的宣传报道;2008年,优秀学生孜乃提古 丽经推荐光荣入选“自治区‘双语’教育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全国办班学校中也仅5人入选,之后在全疆作巡回宣讲,并历时一个半月,得到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 高度评价;今年,汪媛两次参加全国新疆班演讲比赛,并在江苏全省新疆班内做巡回宣讲,影响很大。这些从新疆班走出来和即将走出来的优秀学子们,已经成为新 区一中老师们最值得骄傲和欣慰的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