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谈当代越剧发展的根本问题

(2014-05-18 21:27:48)
标签:

越剧

戏曲改革

传统文化

90后

哲学


君若熙/文

 

关键字:中国戏曲  越剧发展  戏曲改革  文化创新

 

前言:

越剧从诞生到当今,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一百多年来,不但越剧发展了,整个中国的经济文化、科技网络,也都有了飞速的进展。网络媒体的兴盛,给包括越剧在内的整个中国戏曲造就了一个非常紧迫的生存环境。于是,大家呼吁着要改革、要发展,要施展出自己无穷的魅力,以求在这个物竞天择的残忍的社会时代,赢取栖身之地。可是,尽管越剧的和其他中国戏曲剧种貌似一直都在发展改革,成效却始终微乎其微。究竟问题出在哪里呢?下文我将结合个人的观察、思考、观念,同各位一起讨论当代越剧发展存在的根本问题。

 

一、       让我们实话实说:

 

首先,越剧是艺术的一种,但越剧并不等于艺术。人类的生活需要娱乐、需要艺术,但这并不等于人类非得要需要越剧。这个地球没了谁都会照样旋转,文艺复兴时期没了里昂纳多•达•芬奇,也照样不会变味,达•芬奇无非是那一时期的一种代表。

其次,文化艺术不是随便进行发展的,纯粹的文化艺术是非常困难的。通常来看,它只诞生在两个时期——要么经济极其强盛、要么极度颓废。在中国,代表性的时期有——唐宋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在欧洲,则譬如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及文艺复兴时期。颇有意思的是经济和精神的关系,往往,经济强盛时精神颓废;经济颓废时精神强盛。至于其中的原因,那是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的研究范畴,我们只需要知道纯粹艺术诞生的社会条件就行了。

既然如此,我们不难发现——当今时代的中国根本不适合发展纯粹艺术。这话要想解释起来还挺费劲。虽然从来没有人是真的天真到在发展纯粹艺术,但的确他们都是打着这样的旗号在自命清高。更加可笑的是,拥有良好的艺术修养的各位应该知道,不是纯粹艺术的艺术其实就根本不能算是艺术,商业艺术既然把商业挂在前面那就是商业。让一个艺术家头脑的人去从事商业操作,我们不用太费劲地思考就能大概知道会有什么下场。

所以,我们的罪过就在于,有太多的人裹着艺术家的外衣,惦记着商人的收入,长着艺术家的脑子,做着商人的事。我没有贬低艺术家脑子的意思,因为我也长了一样的脑子。但也正因如此,我非常清楚这种脑子除了纯粹感性、善良天真、喜爱冲动之外,几乎一无是处。

中国目前正出于尴尬阶段,不能说经济颓废,也无法讲经济强盛。所有人都没空停下来看戏,大家都忙着被扣在办公室、或者被堵在路上。他们也没有闲钱用来看戏,水费、电费、伙食费、维修费,还有各种保险都在瓜分那一眼就能见底的工资单。固然社会还有高收入人群,但那些除去对戏曲不感兴趣的、忙着为儿子相亲给孙子换尿布的、不认老依旧赖在职位上只为了教训年轻人过过瘾的,各个地区再大概分一分那也就剩下现在看到的这么多了,完全不能算是什么“市场”。

经济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你的票价贵的吓死人啊!看戏又不像看电影,坐在哪个角落都能看看,无非偏僻点的地方脖子受罪点。而剧院看戏,现在的人大多眼睛不好使,80元的票价,坐二楼,你告诉我能看些什么?!两张380元的戏票(这还不算最贵),几乎要了一个白领半个月的工资。我曾经认真思考过关于电视剧为何如此受年轻人欢迎的原因。取材当然是一个原因,方便普及是另一个原因。但是最关键的原因是大部分看电视剧的少男少女都不用自己承担电费。

制作方的经济负担也是为什么很多巨头老板喜欢拍电影却极少投资戏剧的原因。电影变成胶带之后就可以销售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而戏剧演出相比太过奢侈。团队出发,还有安全保险、住宿费用、伙食费、路费……这样一想,投资戏曲的感觉就好像每天都在不停地坐过山车。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戏曲好的地方。但是恕我直言,像戏曲这么高端的消费品,对现在的中国来说实在太多奢侈。传统文化只有两个路线,要么流行、要么保护。当代的越剧在流行和保护之间挣扎。甚至有些人说:戏曲(越剧包括在内)因为高雅,所以应该小众。  可惜据我了解,在全球范围内以小众存活的民族文化只有这一种,那就是——皇室。 我想很多朋友都听过网上那个鱼香肉丝为什么败给汉堡包的例子,同样这样去想,我们就也不难明白戏曲为什么败给电影的道理。

这段话原本不应该放在开头,之所以放在开头,我只是想说明我虽然也夸夸其谈,但远没有诸位想象中的天真。

 

二、       所谓的“创新和发展”:

 

   创新发展总有太多的误区,又比如传承和创新问题的无意义的不断争论,还有程式和表演问题上的无意义的不断分歧,这些一直讨论却始终不见解决的问题,耗费了太多本来就十分可贵的热情和精力。越来越多的演员不务正业,越来越多的经验被人推翻,越来越多的理论遭受曲解……一系列问题追溯又会回到个人的思想教育上。这是个不可忽视、却也无法完全谴责的问题。 

近年,为了创新和发展,各大剧团使出了浑身解数。就越剧来看,可谓是“好剧连台,步步惊新”:《赵氏孤儿》、《铜雀台》、《茶花女》、《简爱》、《甄嬛传》、《步步惊心》……一系列新剧眼花缭乱。但可惜的是,上座率似乎都不容乐观。说“还不错”,那是打肿脸充胖子。“有市场”和“有人看”,完全是两个概念。商人和艺术家的区别就在这,商人唯利是图,艺术家死要面子活受罪。

那究竟为什么会没人看呢?理由很简单,因为大家实在太天真了。

除去上文提到过的太过现实的经济的问题,剧作的选材也是比较致命的问题。从上面的剧名我们就不难看出问题所在——所有的所谓“创新剧目”其实都只是在吃电视剧和电影的剩饭。  大家天真地以为电视剧和电影的反响很好,那戏剧的反响就也会可观。但其实是正因为电视剧和电影的反响太好,所以大家到底为什么还要花钱来剧场再看你演一遍?你演得会更好吗?事实是往往都不如。

电视剧改编的现象简直让人匪夷所思。虽然,我也曾经非常开心的坐在剧场看那些所谓和时代接轨的“偶像剧”越剧,但说实话,这只是在满足自己作为戏曲观众从而不知不觉在同龄人中落伍的虚荣心。至于把原本三四十集的电视剧压缩成两个小时的戏曲,其编剧对主线毫无逻辑的把控、情节不可避免的跳跃、主题无能为力的不明显,以至于到最后也只能秉持以鼓励为主的思想去评论戏剧本身了。这真是莫大的悲哀。

   至于其他的发展,譬如时下流行的——在越剧中加入流行因素。我们姑且不论流行因素本身有很多就是取材自戏曲,就整体的技术和连贯性而言,说实话,这完全是内行人的嚎头、外行人的把戏。除此,更让人想不通的是,越剧(或说戏曲)的音乐近一百年来居然一直不见有个比较精致发展。而根据历史和实践研究来思考,戏曲艺术最精华的魅力就在文本和音乐上。由此可知,中国越剧(或说整个中国戏曲)在发展上,太过在意他人的光芒,从而忽略了自己的魅力。

 

  

三、       什么是戏剧和剧场的真正魅力:

 

戏剧艺术曾经最吸引人们的是生动形象的表演,脍炙人口的故事,扣人心弦的情节。请注意句首的“曾经”二字。之所以用“曾经”,是因为这些优势和魅力,如今都不再是舞台戏剧的专利。电影和电视剧可以做得更好。更生动清楚的表演,更方便回味的故事,更吊人胃口的情节……又有些人会说,电影电视可以剪辑从而没有戏曲有技术含量。的确,但是事实证明,技术含量不能当饭吃,便捷的媒体传播却造就了聚光灯下的穿金戴银。

既然那些显而易见的特征和优势都已经被别人更好地利用和占据,那么身为打算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戏曲艺术的文化工作者们,就不得不另寻出路。

几乎所有人都能回答出,戏剧最大的魅力是舞台和剧场。但到底具体是什么?这就又鲜为人知了。这个问题要全部论述又会非常复杂,无法理解的人总是花费长篇大论都还嫌不够。为了不让内容显得太过拖拉,我只简单地概括这个概念,舞台和剧场的独特魅力在于——演员带给观众的、感官上的直接冲击。更简单地讲,你只有到了剧场才会切身体会什么是“气场”。这就是“魔力”所在。如此看来,我们除了得出戏曲果然还是更适合小剧场形式的结论之外,还可以知道时下不景气的两个根本原因:1.有气场的演员少得可怜;1.能够凸显戏剧此般魅力的剧本几乎没有。

如果你要问我什么是此类的戏剧,我想,王尔德的《莎乐美》就是极具代表性的例子。我曾经想过移植这本剧本,后来考虑种种原因——我从前虽然是个比较感性的人,但如今还是比较现实,不做无用之功是我当下的宗旨。因为剧本和小说不一样,剧本需要耗费的精力实在太多了。顺道,我也奉劝现在正在看这篇文章的编剧们,如果没有水平还请不要废了这个题材,这可不是随便都能动的题材,各方面要求都很高。不要小看《莎乐美》。事实上,只有《莎乐美》才能称得上真正“惊世骇俗、遥遥领先、唯心唯美”,与其相比,那些近年来轰轰烈烈的嚎头炒作只能是无聊年代的自娱自乐罢了。或许也有人提出来说我们曾经改过这个戏,但不成功。我只说那是编剧的问题。再说一句可能不被很多人接受的话:没有救不活的剧团和演员,只有不会讲话的编剧。

另外,明星效应虽然可以红极一时,但明显不是什么长久之计。况且戏曲的明星效应肯定比不过影视的,这么一来又是天真烂漫的想法。各大剧团老喊着出精品的口号,却显然迟迟没整出什么实在的东西。越剧快灭亡了,戏迷们露出难过的表情,但要真的灭亡了,大家日子也还是照样过。戏曲编剧老是埋怨导演乱改剧本,但说实话,任何有导演技能的艺术家,总是有喜欢裁剪可有可无的题材的坏毛病。我依旧认为才能可以说明一切,每个时代必然会有一群人因为才能闪闪发光,而每个时代也必然会有另一群人每天哭天喊地地感叹世道的不公。

我们总是热衷于照镜子,只可惜很少有人照镜子是为了自己欣赏自己。

 

四、       总 结:

  

越剧发展、或说是整个戏曲的发展,近年来几乎走近了死胡同。所有的努力,在现在的形式看来都只是垂死挣扎。戏曲是已经过时的时尚,定位才是时下最关键的问题。你到底要当艺术家还是要当商人?如果当艺术家,就不要想着商人的收入。如果当商人,就不要想着艺术家的清高。

两年前,我曾经在博客里写下一篇文章,名为《一十七岁的肤浅谬论》。那时的我曾经年轻气傲地狂妄质问,当今的艺术家到底在折腾些什么?  而如今漫长的两年过去了,我谦虚过、认错过、跌跌撞撞地成熟也学习了更多。现在,再回过头来看这个问题,发现事实果然如此。  时隔两年我依旧想开口质问:他们到底在瞎折腾些什么?!

再几篇比较宏观的论文之后,大家将不再看到我继续在博客里发表类似的文章。我本人于今年6月将从艺校毕业,我清楚地明白,像我这个年龄的年轻人实在不宜多说什么。戏曲原本就是娱乐的,大家来这个圈儿内也就是为了开心。既然如此,就不需要太较真。我这样的人,哪怕看到一些问题,都只能是空谈。年龄,是锋刃也是枷锁,有些话说轻了没分量,说重了显得不尊重。太过较真只会扫了大家伙的兴致。何必、又是何苦呢?娱乐,尽兴就好;创作,尽力便行。

 

 

2014/5/1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