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第三中学2022届高一上期末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命题何君实

标签:
教育 |
昆明市第三中学2022届高一上期末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的理论。它结合当前被全世界广泛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经济领域的眼光和手段,开拓出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追溯其根源,不能不提及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他认为,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不是一个技术概念,单纯的发明创造不是创新,只有当它被用于经济活动时,才成为“创新”。我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刘思华由此将生态创新定义为:“指包括生态系统本身的变革、创造新的人工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即社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再生产各个环节生态化过程的创新活动。”
生态创新这一社会理论的形成与当下的社会时代特点紧密相关。当前,由于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日趋严重,如果单纯依靠投入来治理,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无力承担。生态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在于取得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代内公平包括一个国家范围内不同阶层之间的公平和国家之间的公平,它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要求单位资源消费量为人口创造的福利最大化;同时,它又排斥平均主义,过度的平均不利于资源开发和经济效率的提高。代际公平涉及的是稀缺资源在不同代人之间的合理配置问题,具体体现为在数量上要至少保持稳定,在质量上要求不至于发生代际退化。
单就环境与资源而言,不公平问题还可上升到更深的层次。首先,在不同阶层之间,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们会更多地关心生存问题,对保护环境资源认识不够,从而导致了广泛的掠夺性开发和普遍的短期行为。其次,发达国家对环境资源的过度使用,本质上是对其他国家环境权益的剥夺,而发展中国家则陷入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两难之中。很显然,这些问题的解决要从多方面努力,其中,生态创新是重要的途径。当然,生态创新也并非万用万灵,需要决策者们依据现实情况灵活应对处理。
狭隘人类中心主义统治地球200多年,它是造成当代环境问题众多根源中的深层根源。所以,要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首要任务就是重建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伦理关系,改变传统的主奴关系,确立尊重与爱护自然的观念。其次,环境质量具有消费性,因此在评价生活质量的时候,必须要将环境质量考虑进去。对公众而言,除了学法、懂法、守法外,更重要的是建立社区公益性的环保组织或协会,维护自身环境利益。最后,在生态创新前提下,人们的价值基本尺度必须具有可持续性,财富观也应更新为生态财富观。这是与工业文明时代的价值财富观的本质区别。
(摘编自高文杰等《生态创新的几个基本问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生态创新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结合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经济领域的眼光和手段创建的新的社会理论。
B.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依靠增加投入来解决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
C.在稀缺资源配置的数量和质量上,后代人的标准与前代基本持平,就是代际公平的底线。
D.要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首要任务就是重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伦理关系,因为伦理关系是造成当代环境问题众多根源中的深层根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通过引用我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刘思华对生态创新的定义来说明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的理论。
B.文章认为生态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是代内、代际公平。
C. 文章从阶层、国家两个维度挖掘出了环境资源不公平问题的深层表现。
D. 文章认为重新认识、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进一步谈论生态创新具体做法的一个重要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态创新理论得以形成并最终提出的重要社会时代特点是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B.决策者们如果不能依据现实中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生态创新理论就可能会失去它应有的效力。
C. 可持续发展战略包含了人与自然间和谐伦理关系的构建、生活质量的评价等内容。
D. 人们的价值基本尺度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财富观是否更新为生态财富观成为当下与工业文明时代的价值财富观的本质区别。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材料一:
由郭帆导演、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自今年大年初一上映以来,截至2月20日,国内票房已突破40亿元,观影人次超过8500万,海外票房突破500万美元,创下了近5年来中国电影在海外的最好成绩。该片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市场和中国科幻电影史上的现象级大片。
2月20日,中国家电影局主办的《流浪地球》研讨会在京举行。研讨会上,科幻作家韩松说,《流浪地球》的成功因素之一是从一开始,就考虑了与世界的对话。它不仅传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还反映了人类的共同价值。影片所传达的理念与画西方虽有不同却又具备巨大说服力和感召力。科幻电影必将是传播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科幻能够超越国家与民族,成为人类文明交融互鉴的一种方式。影片通过凝聚全人类的共识来解决地球的生存危机,凸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最示了中国价值观念的伟大力量。
(摘编自《影片<</span>流浪里球>研讨会发言摘编》,《人民日报》2019年2月21日)
材料二:
材料三:
国家航天局新闻办副主任孟华认为,《流浪纪地球》在硬科技的故事框架下,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一百代人的流浪地球计划投射出中国人自古崇尚的愚公移山精神;“饱和式投援”体现了全人类“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理念;父子情、兄妹情、祖孙情、战友情突出了中国人对仁义礼智信的坚守;对地球未来命运的思考具有未雨绸缪的现实意义,显示出一种中国思考与中国担当。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则看到了《流浪地球》的另一种意义。他认为中国有尚古的文化传统,重视温故知新、以古鉴今。在影视创作中,历史刷、古装剧一直是最有影响的题材之一,即便是不少幻想类、穿越类的作品,也往往向过去穿越、向古代穿越,缺少面向未来、基于科学的想象力和表现力。而《流浪地球》借助刘慈欣小说的建构,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科学幻想基础上的未来世界。人类未来2500年的伟大救赎行为,使这部电影有了全新的时间观和空间观。想象未来、想象宇宙,地球流浪的故事让中国电影开启了一个新的维度,一种新的想象,展开了想象和创新的文化精神。即便影片对未来的设计、对科学的假设、对人物的呈现还有瑕疵和遗憾,但是它所开启的绚丽而宏大的科学与想象的未来,对中国电影来说如同空谷足音般珍贵。
(摘编自《流浪地球》:硬科技与软文化打造中国科幻大片》,《光明日报》2019 年2月27日)
材料四:
“《流浪地球》中,人类作为整体出现——不是不同个体、种族之间的冲突——即‘人类命运共同体’。”刘慈欣说,“我是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创作的,地球是全部历史、文化、文明之根的一个象征。带着地球一起在太空航行,表达了中国人对故土、对家园的感情和情怀。我在宇宙的大背景下去表现这种情怀。”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说, 影片摆脱了美式科幻片主导的“逃离地球”范式,独创出崭新的“流浪地球”范式,体现了对地球家园的深厚感情。“这种范式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层,传承了由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神话所代表的保卫自身家园的传统,体现了中国文化对未来世界科幻命题的一种独特的想象和解决方式。”
(《<</span>流浪地球>票房过40亿元:开启中国科幻电影创作新征程》新华网2019年2月21日)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2017年、2018年上半年的整体产值,中国科幻电影是中国科幻产业中的主力军,整个行业呈持续增长态势。
B.2018年上半年在国内科幻电影整本票房中,占比最大的依然是从海外引进的影片,占比超过九成,国产科幻电影的票房比例不足一成。
C.《2018中国科幻产业报告》说明中国科幻产业布局并不合理,过于依赖科幻电影的发展,《流浪地球》的热映将加重科幻产业的这一依赖。
D.《流浪地球》票房的不断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18中国科幻产业报告》中对2019年本土科幻电影票房将大幅增长的预测的准确性。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流浪地球》海外票房突破500万美元创下了近5年来中国电影在海外的最好成绩的一大原因是,它在传达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的同时反映了人类的共同价值。
B.材料三中,孟华和尹鸿对电影《流浪地球》的解读,虽然角度不同,但都着眼于影片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展现和传承方面。
C.尹鸿认为《流浪地球》开启了新的维度、新的想象,展开了想象和创新的文化精神,这一意义弥补了影片在科学假设、人物塑造上的瑕疵和遗憾。
D.比起美式科幻片主导的“逃离地球”范式,《流浪地球》的小说和电影创造的“流浪地球”范式更能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
6.科幻影片《流浪地球》的成功,对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弘场有何启示?请联系材料简要说明。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囚鸟
泰羽墨
我在洞庭湖平原的某片产粮区监督收粮,住处被安排在一个粮站。 这工作说闲不闲,说忙不忙,闲来无事我四处转悠,我喜欢秋后湖区的这种厚重感。
乌鸦、麻雀、八哥以及未来得及南飞的白鹤,不失时机地占领了大地所有的角落,天上到地上无所不在。有的稀稀拉拉在田里闹腾,有的整齐地排在电线杆上。最远处,小山丘上金黄的橘子等着人去摘。这一切在夕阳的笼罩下浑然一体,像一匹绸子,声色光影成了嵌在绸子上的花纹。这是一幅各得其所安然自得的景象,扑进眼眶的大地之物都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只是,作为旁观者的我,却是孤独的,不自由的,懒洋洋的。
我准备开门。先是钥匙转动的声音,紧接着是一阵翅膀发出的“扑扑”声。推开门一看,只见一只比麻雀大一点的灰褐色的鸟在卧室里挥舞着翅膀。这间卧室空旷无比,是由粮站活动室临时改造而成,腾出来给我住的。两边有十几扇玻璃窗子,其中一层半开着。显然,这个不速之客是从那扇半开的窗子闯进来的。
它为我的突然出现所惊下,不停地寻找出口,情急之下慌不择路,不断传来喙和爪子撞击玻璃的声音,频繁而急促,并发出“叽叽叽”的叫声。我机警地把门合上,并把那扇半开的窗子也关紧。
“今晚有鸟做伴”,这是我的第一个念头。一个多月来,我每天夜里只有孤灯相伴,着实有些寂寞。我尽力摆出一种和平相处、互不干扰的姿态,妄图消解它对我的恐惧。它的逃离行动待续了大约十几分钟,在屡屡碰壁毫无结果之后,终于安静下来。看起来它显然有些泄气,但并来绝望。它一会儿立在椅背上,一会儿又站到窗帘后面,躲躲闪闪的,不时试探着什么。
无疑,眼前这只鸟,在它看来自己是有生命之虞的。它的眼神告诉我,它有着这样的担忧。透过玻璃窗它能看到那个只剩下一半的太阳,还有在田里自在觅食的众多同类:一墙之隔,它却面对着一个庞然大物:人!
一只鸟飞进了卧室,飞进了一种紧张、恐惧,却要故作平静的等待之中。
失去了天空,空负翅膀,世界广阔,但没有一寸是自己的。有形的石子和无形的绳锁(墙壁),哪一样不致命?鸟之受困在于找不到出口,人呢,明知道路所在,却不敢迈出步子,人的悲哀实在远胜于鸟!
吃晚饭时这些想法一直在我心头索绕,晚饭味同嚼蜡,毫无滋味。我边想着边推开门,灯亮的时候,看见那个小家伙,立在离我最远的椅子上。显然,此时的它,对我的存在已经习惯,只是对突然亮起的灯感到不适,百无聊赖地飞了半圈,又回到原点。一如往常,我早早地半躺在床上看小说。“孤独即自由”, 一个月了,我就这么打发时间,捷灯夜读已成习惯。
想起小时候放学回来,常到时间地头帮大人做事,那时村里还没有通电,晚上做功课点的是煤油灯,母亲借着灯光给我和哥哥做鞋、补衣。在母亲看来,吃尽苦头,终于等到我和哥哥大学毕业,以为将有一个转机,彻底改变眼前的境况。没想到,意外接连发生,先是哥哥的腿受重伤,因为没钱耽误了手术;再是父亲离开了我们。工作的不如意,债务的烦身,我犹如卧室之鸟,越挣扎越是感到笼子的无处不在。世界宽广无边,天也无涯,出路何在?
一个卧室,一个人,一盏灯,加一只突如其来的鸟,这是一幅完美油画的构成。夜是静的,人是静的,鸟是静的,仿佛连灯光也是出静态来。但,静不是这幅油色的真实底色。画的背面,压抑着烦躁、恐惧,被束缚感,像是透过纸背面的颜料。一切的不安和恐惧都是由这背后的力量引起的。鸟飞进卧室,这是一场“安静的战争”。
第二天我是被鸟叫醒的。其实每天都是如此,天一亮粮站就被鸟所占据。太阳已经把光线搁在我的床脚,我起床,看见那个小东西又在用喙不断冲撞玻璃。窗台上到处站满了鸟,对面房子上的爬山虎里也有鸟在跳来跳去,其中不少是它的同类。几根曲折的炊烟将大地摇醒过来,不远的小山丘上,早起的农民已经在摘橘子。
那只鸟肯定比我更早看到这些,我觉得自己有点残忍,在这个飞翔和饱食的季节,将它囚禁了整整一晚。我打开窗子, 只听见“嗖”的一声,它就飞了出去。我在窗前愣了一会儿神,它没有划出一条我期待的弧线,我想它可能太急于离开了。
它需要它的天空。我,也需要。
(选自《华夏散文》2012年第9期,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末尾的“厚重感”指第二段描写的秋后湖区所有的人和事物都“找准了自己的位置”, “各得其所安然自得” 的状态。
B.囚禁“我”的外在因素有“我”工作的不如意、哥哥的受伤、父亲的离世、债务的烦身、家境的贫寒、母亲的期望没有实现等。
C.“我”对这只鸟经历了“今晚有鸟做伴”的喜悦,到因鸟被囚“空负翅防膀”而引起“我”的烦心,到自觉“残忍”负疚而放飞它等情感变化过程。
D.文章语言朴实,叙事简洁,抒情自然真切,无论从鸟儿角度还是从自身角度展开的心理描写,都具有拨动心弦的艺术力量。
8.写鸟就是写人。请概括出文意所写的鸟与“我”的相同点,并作简要阐释。
9.鸟是被人囚禁的,而“我”却是被自己囚禁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中“我”囚禁自己的三种表现。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10.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
而卒葬之
C.
而余亦悔其随之
11.选出对加点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浮图,梵语(古印度语)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B.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庐冢,也叫做“庐墓”,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
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阳:古时称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学者:此文“学者”与《师说》中古之“学者”的意义相同,同现代汉语中的“学者”也相同。
12.下列语句对课文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A. 本文是一篇游记,但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之美的描写和景物的叙述,或者寄托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论,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
B. 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
C. 文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D. 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人生的最高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怎样才能达到。有力(不断的艰苦努力)、有物(一定的物质条件)的人才能到达。
13.将课文中相关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关山月
(唐)李端
露湿月苍苍,关头榆叶黄。回轮照海远,分彩上楼长。
水冻频移幕,兵疲数望乡。只应城影外。万里共胡霜。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二句写戍守的边关榆叶枯黄,让人秋意顿生,为全诗奠定了凄凉的感情基调。
B.第五句既照应首句“露湿”写霜露寒冻,又从侧面表现出边关的苦寒和兵士的艰辛。
C.第六句中“兵疲”写戍卒因战争频繁而疲惫厌倦,表达了对战乱频仍的厌恶之情。
D.第七八句与苏轼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异由同工,表达出相似的美好愿望。
15.这首诗紧扣“月”来写,前四句与后四句在写“月”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
(2)在《赤壁赋》中写箫声的作用和力量,不要说是人听了,就是动物蛟龙听了也飞舞起来了,一个寡妇独处孤舟中,听到箫声想到自己身世凄凉,不禁泣下的语句是:
(3)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最近,一些翻拍剧接连上线。翻拍经典有天然的话题度。话题度有了,口碑如何?遗憾的是,有的作品口碑并不理想。翻拍免不了要与前作对比,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艺创作者为了吸引注意力、获取流量,开始在“卖相”上下功夫
B.文艺创作者目的是为了吸引注意力、获取流量,开始在“卖相”上下功夫
C.文艺创作者为了吸引注意力、获取流量,开始围绕“卖相”的中心上下功夫
D.文艺创作者目的是为了吸引注意力、获取流量,开始在“卖相”上下功夫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质量是真正的“卖点”,同时“卖相”的功夫也要做
B.就可以像做“卖相”的功夫一样,认真对待质量这个真正的“卖点”
C.“卖相”的功夫可以做,但质量才是真正的“卖点”
D.“卖相” 的功夫先做了,接着质量才是真正的“卖点”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明日黄花
B.珠玉在前
C.明日黄花
D.珠玉在前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人体内有两种生物酶同酒精代谢相关。一种叫乙醇脱氢酶,能使究竟传华为乙醛;,能使乙醛转化为乙酸,最终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决定人的酒量大小的是乙醛脱氢酶。如果一个人的乙醛脱氢酶活性较低,,乙醛容易蓄积在体内,少量饮酒就会出现脸红、心跳加速等现象。而那些酒量大的人,,能迅速将乙醛代谢。他们少量饮酒后,脸色并无变化;但若过量饮酒,脸色会发青,身体也会受到很大伤害。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5分)
2019年4月21~28日,国际乒联第5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单项赛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中国队的许昕/刘诗雯在混双决赛中夺得首金,马龙/王楚钦夺得男双冠军,刘诗雯夺得女单冠军,马龙夺得男单冠军,王曼昱/孙颖莎夺得女双冠军。中国队包揽了本届世乒赛的全部5枚金牌,取得全面胜利。其中的男单决赛,马龙以4比1的比分战胜瑞典球员法尔克,实现了世乒赛男单三连冠的伟业,成为继庄则栋之后50多年来首位在世乒赛实现男单三连冠的选手。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60分)
人生有许多第一次,注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发深入的思考。如第一次戴红领巾,第一次煮饭,第一次远行,等等。
请以“我第一次
昆明市第三中学2022届高一上末模拟考试
语文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C
2、A
3、D
【论述思路:文章开头首先提出生态创新的理论,然后指出生态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并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即实现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接着从阶层、国家两个维度挖掘了环境资源不公平问题的深层表现,借此指出生态创新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并强调需要视现实情况灵活处理,最后指出具体做法。】
4.C
5.A
6.(1)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既要体现中国特色,又需要有世界眼光,用世界语言讲中国故事。(2)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需要坚守文化的内核,通过更丰富的形式,更易为大众接受的形式,产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3)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需要与时俱进,拥有现代眼光,借用现代科技等新手段,进行文化的创新和突破。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C选项“过于依赖科幻电影的发展,《流浪地球》的热映将加重科幻产业的这一依赖。”错误,根据材料二图表可知,过于依赖“从海外引进”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热映将“减轻”科幻产业的这一依赖。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B选项“都着眼于影片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展现和传承方面。”错误,根据原文“而《流浪地球》借助刘慈欣小说的建构,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科学幻想基础上的未来世界。人类未来2500年的伟大救赎行为,使这部电影有了全新的时间观和空间观。”可知,尹鸿对电影《流浪地球》的解读“没有”眼于影片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展现和传承,而是着眼于“未来世界”。C选项“这一意义弥补了影片在科学假设、人物塑造上的瑕疵和遗憾。”错误,根据原文“即便影片对未来的设计、对科学的假设、对人物的呈现还有瑕疵和遗憾,但是它所开启的绚丽而宏大的科学与想象的未来,对中国电影来说如同空谷足音般珍贵。”可知,原文没有说“弥补”,只是承认了它“瑕疵和遗憾”。D选项张冠李戴,“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错误,根据原文“影片摆脱了美式科幻片主导的‘逃离地球’范式,独创出崭新的‘流浪地球’范式,体现了对地球家园的深厚感情。”可知,这一范式体现的是“对地球家园的深厚感情”。故选A。
6.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由原文“就考虑了与世界的对话。它不仅传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还反映了人类的共同价值。影片所传达的理念与画西方虽有不同却又具备巨大说服力和感召力。”可知,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既要体现中国特色,又需要有世界眼光,用世界语言讲中国故事。由原文“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一百代人的流浪地球计划投射出中国人自古崇尚的愚公移山精神;‘饱和式投援’体现了全人类‘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理念;父子情、兄妹情、祖孙情、战友情突出了中国人对仁义礼智信的坚守;”可知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需要坚守文化的内核,通过更丰富的形式,更易为大众接受的形式,产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由原文“想象未来、想象宇宙,地球流浪的故事让中国电影开启了一个新的维度,一种新的想象,展开了想象和创新的文化精神。”可知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需要与时俱进,拥有现代眼光,借用现代科技等新手段,进行文化的创新和突破。
【点睛】
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首先浏览选项标敏感点,敏感点就是题干要求的“内容”“艺术特色”等。其次回归原文找对应句,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句,筛选信息类要注意是否改变了原文判断,评价赏析类的选项要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是否有原文依据。最后排除定答案,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7.A
8.(1)都被囚禁。鸟误入房被囚于房内,我大学毕业却被不如意的工作囚于粮站、不如意的生活囚于困境。(2)都在努力挣扎。鸟努力找出路想逃离囚房,“我”为不如意的人生苦苦挣扎,都“越挣扎越是感到笼子的无处不在”,(3)都需要有自己的天空。“它需要它的天空。我也需要”。
9.(1)认识不到位。对工作不安心,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对工作中的问题、对人生的变故没有理性地看待。(2)工作不勤勉。睡到被鸟叫醒,人是“懒洋洋的”,业余时间闲逛、闲看,没有深入思考研究工作,(3)精神不积极。在困难面前没有积极作为,抱怨多于行动,“明知道路所在, 却不敢迈出步子”。
【解析】
7.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A选项“第二段描写的秋后湖区所有的人和事物”错误,由第二段可知,没有描写“人”,只描写了“事物”。故选A。
8.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和内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文章,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文章内容进行归纳整合。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由原文“一只鸟飞进了卧室,飞进了一种紧张、恐惧,却要故作平静的等待之中。”和“工作的不如意,债务的烦身,我犹如卧室之鸟,”可知,鸟和我都被囚禁。有原文“它的逃离行动待续了大约十几分钟,在屡屡碰壁毫无结果之后,终于安静下来。看起来它显然有些泄气,但并来绝望。”和“越挣扎越是感到笼子的无处不在。”可知鸟和我都在努力挣扎。由原文“我在窗前愣了一会儿神,它没有划出一条我期待的弧线,我想它可能太急于离开了。它需要它的天空。我,也需要。”可知鸟和我都需要有自己的天空。
9.本题考查了概括散文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确定概括的范围,归纳概括题有的筛选范围很明确,但多数考题没有明确的筛选范围,一般而言,要遵循“就近”原则,凡是题干语句所在的地方,均是答题要点密集的地方。其次是适当扩大筛选范围,以免遗漏作者补充的相关信息。最后注意整合方法,在概括时应注意信息要点不能遗漏、交叉、重复,更不能无中生有。由原文“扑进眼眶的大地之物都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只是,作为旁观者的我,却是孤独的,不自由的,懒洋洋的。”和“工作的不如意,债务的烦身,我犹如卧室之鸟,越挣扎越是感到笼子的无处不在。世界宽广无边,天也无涯,出路何在?”可归纳出我对工作不安心,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对工作中的问题、对人生的变故没有理性地看待,认识不到位。由原文“第二天我是被鸟叫醒的。其实每天都是如此,天一亮粮站就被鸟所占据。太阳已经把光线搁在我的床脚,我起床,看见那个小东西又在用喙不断冲撞玻璃。窗台上到处站满了鸟,”可归纳出我工作不勤勉,睡到被鸟叫醒。由原文“失去了天空,空负翅膀,世界广阔,但没有一寸是自己的。有形的石子和无形的绳锁(墙壁),哪一样不致命?鸟之受困在于找不到出口,人呢,明知道路所在,却不敢迈出步子,人的悲哀实在远胜于鸟!” 可归纳出我精神不积极,在困难面前没有积极作为,抱怨多于行动。
【点睛】
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重要词语或句子。这些重要的词语往往嵌在重要语句中重要的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段的首、尾或中间。归纳时,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答案的雏形也就形成了。
10.A
13.(1)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辅助,也不能到达。(2)尽了自己的心志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还有谁能讥笑他吗?这就是我得到的收获了。(3)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取舍的原因了
14.B
15.前四句着重写景,正面直接写月。第一句写月之“苍苍”,突出边关夜的月色朦胧。第三句写月轮运转,皎洁的月光照耀着远处大漠,突出月夜的空阔明净:第四句写出月光的动态与情态。后四句着重叙事抒情,侧面间接写“月”。以月下“数望乡”“城影外”写戍卒多次眺望家乡而不得归,表达出在孤独处境中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B选项“从侧面表现出边关的苦寒和兵士的艰辛。”错误,应为“直接描写”。故选B。
1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先指出手法,再结合诗句阐释手法,最后分析效果,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前四句着重写景,正面直接写月。“苍苍”突出关山“月”的特色和夜晚月色朦胧的状态。“关头榆叶黄”写了关山之地榆叶尽黄,让人备感秋意,为全诗定下凄清的感情基调。“回轮照海远”写了月轮运转,月光皎洁,照耀着远处的大海,突出月夜的空阔明净。“分彩上楼长”此句中“上”与“长”两字写出月光的动态美与情态美。后四句着重叙事抒情,侧面间接写“月”。“只应城影外。万里共胡霜。”此句表达出在孤独处境中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点睛】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运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16. 长大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17.A
18.C
19.B
20. 【参考】另一种叫乙醛脱氢酶;代谢乙醛的能力较差;体内乙醛脱氢酶活性较高
21、【解析】关键信息:2019年4月21-28日;第55届世乒赛单项赛在布达佩斯举行;中国队包揽5枚金牌;马龙成为50多年来首位实现男单三连冠的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