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像什么》读后感
(2011-09-27 11:06:30)
作为一名执教不久的教师,我深感自己教育知识缺乏,迫切想弥补自己的不足。今年暑假有幸阅读了教育部门推荐的《教育像什么——一部形象化的教育学》一书。全书按人•儿童、教育•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学校•校长、教师•教育家、目标•课程•教学•评价等部分进行归类和编排,阅读此书不仅满足了我多阅读教育经典的愿望,还提供了一部“形象化的教育学”。下面结合书中的一些例子来谈谈我的一些认识。
“儿童刚开始表现出的兴趣,如同肥皂泡一样脆弱”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年级的时候孩子们对新开设的美术课充满了好奇与兴趣,但随着知识内容的增加,难度的加深,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对此我也颇有感触,我所教的是一、三、五年级段,高年级学生们学习美术的兴趣不如低年级,对于如何维持孩子们学习美术的兴趣,我一直致力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与学生情感共鸣;采用情境、任务型、游戏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在美术学习上的功效;通过成功体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受之以“渔”使学生自己能掌握学习方法。
“教师的职责在于让阳光照耀孩子自由成长”
孩子是属于大自然的,是天然的存在,这是人的本能,是自然的意志,而不属于教育者意识的一部分。教育的目的、蓝图、对人的期待,应当符合人的天性,而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成功的教育,是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孩子的才能是自然生成、自主发展的,无论知识技能学习的构建,还是品性养成的教育,都如此。而且这种自我教育是动态的、可持续的。所以,出自教育者单方面的教育只是抛砖引玉的起始,而孩子的自我教育的良性发展才是美好的过程。
教师们不仅需要建构教育想象,而且能够建构教育想象,能够建构教育。教师每天的教育生活,是创造的源泉,是一片潜伏着教育智慧的文化栖息地。他们总是涌动着创造激情,教育的灵感总是不时地来自他们的实践,教育的想象也总是让他们浮想联翩。他们有话要说,他们有比喻要表达。不过,他们又总是心存疑虑,怕有人批评和讥笑这样的表达幼稚、肤浅。《教育像什么》以直观方式告诉我们:大师们、学者们常常用想象的方式表达和阐述的,不仅不肤浅,而且相当深刻。教师们也应当学会破除对教育理论的神秘感和畏惧感,以自己的勇气和丰富的灵感开始新的教育想象与教育建构。
本书汇集名著中优美的教育比喻,想象生动奇特令人拍案叫绝,聆听妙语如见其人如沐春风,哲理深刻激发新的创造灵感。它也缩短了我与教育理论的距离,它以浓厚的美学意蕴使我对教育之路充满了勇气与信念。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