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公司失败 原因分析总结
(2010-08-31 01:23:54)
					
											标签:
																				
                            it | 
					分类: 失败公司总结分析 | 
美国王安电脑公司创始人,美籍华人王安博士是个传奇式的人物。他创办的王安电脑公司年营业额曾达30亿美元,他本人也曾名列美国第五大富豪。然而,就在1990年8月18日,王安电脑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这一事件惊动了华尔街,惊动了全世界。
曾几何时,王安电脑叱咤电脑业,年营业额逾30亿美元,属下员工共31000人,要是能保持80年代初的增长步伐,今日可能已超过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成为年营业额逾千亿美元、全球首屈一指的电脑公司。
公司创始人王安原籍上海,他自小就有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1945年他赴美进入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很快,他在科技发明上崭露头角,成为华人中第一个被美国电脑巨人IBM聘请的技术顾问。IBM也因为他授权的发明专利,才得以大力发展商用电脑,在当时称霸世界。王安还是第一个进入美国"名人堂"的亚裔科学家,与发明电话的贝尔、发明电灯的爱迪生等人齐名。
电脑磁芯记忆的专利权给王安带来了滚滚财源。1951年,王安独立在波士顿创办了王安电脑公司。王安拥有电脑天才,他把小型电脑系统应用于办公室,在最适当的时候,开拓了办公室自动化的市场。70年代初,王安公司成为世界办公室用电脑的先驱,业绩蒸蒸日上。直至今天仍然畅销的桌上型计算器,就是王安25年前的心血结晶。
但是,在1990年王安去世前,王安公司己停发股息红利;公司股票从1983年的40美元降到1989年的6美元,1990年又降为3.75美元。王安去世后,公司尚负债
9300万美元。
王安公司在80年代初以前,营业额及纯利润飞速增长了20倍,为何几年之间一落千丈?
和大多数侨居海外的华裔不同,王安并没有"强迫"其子学习中文,但这不等于已经王安全盘西化,?quot;传子"意识之浓,可以从他把公司大权交给儿子王列手中清楚地反映出来。中国有句老话:"举贤不避亲,荐贤不避仇"。但是,其前提是个"贤"字,然而王安忽视了这个前提,一味"传子",使王安电脑向衰落迈出了第一步。
1986年11月,王安的儿子--36岁的王列被他父亲委任为王安电脑公司总裁。此举首先气走了跟随王安20年的销售能手,接着又有数名骨干辞职,令其管理团队元气大伤。虽然王列的工作表现极其平庸,但是父亲对儿子的期望,再加上王安健康的迅速恶化,使得王列自然地成为接班人。可是,他第一次以代主席身份代替父亲主持董事会议时,却给人以根本不了解公司发生了什么事情的不良印象。当时公司已出现财政危机,可王列还大谈如何改进管理,令董事会对他信心大失,公司财政状况由此从不佳变为恶劣。1989年公司营业额减少4000万美元,支出却增加了2亿美元。1989年8月,竟然出现了公司股东联名控告王安父子的恶性事件。8月4日,手术后的王安坐着轮椅向新闻界宣布王安电脑公司1988年财政年度亏损4.24亿美元,同时宣布王列辞职。可是和王安一样,王安电脑已病入膏肓,王列的辞职已于事无补了。
王安于1989年8月又委任文耀立为王安电脑主席兼行政总裁,3年合约,年薪百万。文耀立曾有多次令濒临破产公司起死回生的记录,但他对电脑科技了解不深,对前景怀有不切实际的憧憬,未能及时解雇冗员,他盲目把赚钱的投资项目卖掉,但产销却仍毫无起色。
王安公司从60年代以来不断推出新产品,70年代推出的办公室用电脑更创下了办公自动化的新记录,前后称雄10年之久。但此时个人用电脑已销势渐旺,受到客户越来越多的青睐。王安自傲于自己产品在设计和科技水平上的优势和声誉,看不清转型期的到来,跟不上市场发展地脚步,仍以中型电脑为主攻方向,结果逐渐失掉了市场。
大量地电脑客户从使用方便出发,要求厂家保证电脑具有统一地技术标准,以便在不同机种和资料处理系统之间易于交换资料或交互操作。不少公司为适应顾客这一要求,纷纷推出与IBM微机相兼容的个人电脑。但王安的固执使他在1985年做出了致命的决策--坚持发展高价且不能与IBM电脑兼容的产品。这种"志气",不但违背电脑系统化及软件标准化的趋势,无法吸引新客户,而且因为独立开发新产品地成本太高而导致产品及售后服务索价太高,令老顾客起疑心而转用其他电脑,致使王安电脑在1989年负债额就已高达10亿美元。以科技水准为骄傲,不管供求规律的变化,或许是科学家、发明家搞经营的通病。王安也是如此,用一句西方评论家的话说,王安"忘记了顾客"。
1990王安逝世,米勒接任行政总裁。他致力于消减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并偿还了5.75亿美元的债务,3年来苦心经营,终因现有资源及流动资金的不足而难以完成改组,被迫申请破产保护。
问题:简要分析王安电脑公司破产的主要原因。
主要有两点:
首先,在用人问题上出现了相当重大的失误。由于他不能正确地分析、判断人员的才能,使得他在选择接班人的问题上犯了两次严重的错误。错误地选择自己的儿子接管公司,并没有考虑其儿子是否具备管理一个如此庞大的、国际级专业公司的水平,导致公司上层--董事会对他们父子的严重不满并且重重挫伤了公司大量骨干精英的积极性,这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无疑是致命的。紧接着,又错误地认为曾有过优秀业绩的文耀立可以拯救公司,然而他忽略了行业壁垒,孤注一掷的希望又一次破灭了。
其次,王安是科学家,专长是进行科技发明和创造,并不具备一个企业家应有的素质。科学家的孤傲和偏执使得他在决策上出现了致命的失误,与市场需求之间产生了严重的脱节,违背了市场规律。由于他抛弃了市场,结果必然是完全被市场抛弃。
这个案例与孙彤教授在课堂上讲述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威廉•肖克利的案例如出一辙,同样都是专业技术人员由于不懂管理,不了解人们的心理而导致了管理、经营上的失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