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赏析
http://s8/bmiddle/5ce16423g5f8b014a0387
內容簡介:
這個故事是用了倒敘法來描述的, 首先說出結局, 結局就是王雄的死, 他在海邊自殺,
屍體都已經爛得發臭了才被人發現。然後再回想起第一次見到王雄時的情景。王雄是主人翁表妹──麗兒家中的男工, 這名男工老老實實,
手腳勤快, 而且身體很壯健。王雄一開始就很縱容麗兒, 對麗兒非常容忍, 又常常想些新玩意哄麗兒開心,
這樣的生活到了麗兒上了中學後就變了。麗兒開始嫌棄王雄, 說王雄像大猩猩一樣, 到了王雄不能再忍受麗兒的冷淡時, 王雄就強暴了下女喜妹,
然後跳海死了。
這個故事中的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令人想起古代神話故事《杜鵑啼血》,
相傳古蜀國國君望帝死後化作杜鵑, 每當春未輒鳴作「不如歸去」, 啼時口中流血,
亦即是傳說中的「杜鵑啼血」。故事中的望帝因為妻子被人霸佔非常傷心, 望帝死了後, 他的靈魂化作一隻杜鵑鳥, 日夜哀啼,
悲嘆自己無奈的心情。白先勇在此不用其他大紅花朵, 而用杜鵑也是因為這個典故。而這個典故所表現出來的並沒有貶義, 而是歌頌愛情的偉大,
白先勇暗用了這典故, 是想歌頌王雄對愛情的執著, 是正面的“緣”。然而這種“緣”在年齡上、在身份上都是不被世人所認同,
所以它被稱之為“孽”。白先勇在這個故事對世上不被認同的愛情暗暗支持,
如同他的另一本作品《孽子》一樣。《孽子》的世界是一個同性戀的世界, 這個世界在白先勇的筆下被揭露出來, 在這個同樣不被支持的世界中,
白先勇也同樣給予支持。從而我們可以推論出在白先勇的世界中“愛”並沒有因為對象的不同而有所分別, 對他而言“愛”就是“愛”,
任何類形的“愛”都是同樣的值得尊重。
在《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中王雄曾經表示在他的鄉下湖南有趕屍的習俗, 人死在外頭, 要是家裏有牽掛的人,
那麼那些死人就會很快回到家鄉。在王雄死後, 他的靈魂又回到麗兒家裏, 天天夜裏在園子裏澆水。這裏表示出在王雄心裏頭還是放不下麗兒,
放不下他的“過去”, 又回到麗兒的家裏去。結局與王雄的說話互相呼應。
如果說王雄是代表不被接受的愛情, 那麗兒就是代表不接受這種愛情的世人。麗兒鄙夷王雄,
代表了世人鄙夷“孽”。在這個故事中麗兒間接害死了王雄, 但在現實世界上又有多少段“孽”被世人的眼光所抹殺呢? 不計其數吧!
白先勇就為了這樣的原因站出來, 為“孽”平反, 在他的故事中,
為“孽”辯謢。就像何韻詩的《勞斯萊斯》中的一闕歌詞一樣“為何還害怕若覺得這樣愛, 尚在計算他又是誰可否愛, 旁人那個接受這樣種愛,
明明絕配犯眾憎便放開, 永遠的忍耐, 永遠不出來, 世界將依然不變改, 可會讓更多罪名埋沒愛。”這闕歌詞就正正與白先勇的思想不謀而合,
這比白先勇更直接地表達出來。其中表達出來的意思可見, 如果沒有人願意站出來, 這個世界將依然的運作,
並不會自己改變。而白先勇是選擇從人的潛意識著手, 讓人在閱讀他的作品不知不覺地與他的想法同化,
讓這個世界在不知不覺中改變。“緣”和“孽”在白先勇的世界中又回到原點, 成為了一體。
我覺得白先勇是個相信前世今生的人,
不然他的故事中又怎會出現這麼多佛家思想中一切皆空的思想呢? “緣”是前世的債, “孽”又何嘗不是呢? 在“緣” 和“孽”中,
麗兒欠了王雄的情, 在現實世界中, 世人也欠了愛情的債, 只因為不公平, 對愛的不公平。在人性的黑暗面中,
這種不公平得到極致的發展。在這個故事中我體會到的事就是 “公平”。
雨打浮萍(201071620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