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也说预制菜

(2024-02-10 10:27:16)
标签:

一个行业的成功

不是看一时有多火热

预制菜,从2021年资本市场风头正劲、到2023年遇到逆风也才3年时间。在此之前,预制菜其实在中国市场已经走过了籍籍无名的十多年。

2007年,在日本已经有70多年发展历史的日冷食品,开始服务中国。作为日本冷冻预制菜行业的头号玩家,相比于中国消费者,日冷在B端更有名气,其后来成了萨利亚、吉野家、全家、罗森、711的供应商。

彼时,在三全、思念等速冻品牌赛道的夹击下,如今的预制菜排头兵——安井食品(2001年成立于厦门),也才开始主攻速冻调理肉制品,也就是生产虾饺、鱼丸、香菇贡丸等火锅料。

两家成立年代不同、细分赛道不同的食品公司,在这一年的中国市场上都开始了预制菜和餐饮端供应。而后来成为“预制菜第一股”的味知香(2008年成立于苏州),则晚了一年才成立,其创始人夏靖和妻子当时还在农贸市场里卖菜。

同一年,海底捞的餐饮供应链子公司开始进行独立运营,也就是如今蜀海的前身。海底捞张勇经常念叨佩服的两家公司,一家是麦当劳,另一家则是Sysco,后者是全球最大的食品供应商,在北美的市场占有率达到16%。

张勇公开表示过,受美国预制菜品牌Sysco的影响才有了做蜀海的想法。现在,蜀海不仅服务于海底捞,还服务太二酸菜鱼、丰茂烤串、遇见小面等超过2000家餐饮连锁品牌。

十多年来,这个常常和“隔夜菜”“不健康”“不新鲜”等观念挂钩的赛道,受疫情影响,从2020年开始在C端迎来了消费高速期。

安井食品是速冻食品行业中最早着手布局预制菜品类的一批企业,也是第一个把预制菜单独列入财务报表的上市企业(自2018年起)。

前有冷冻一哥带头,后有包括电器、物流、地产行业都来分一杯羹,尤其是在餐饮消费整体遇冷的情况下,社区团购火热,更是给资本市场添了一把柴火。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2022年预制菜领域分别共发生了30余起的融资项目。

去年2月,预制菜被首次写进中央一号文件,预制菜也开始在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之外,获得了更多政策机遇。

预制菜的风潮也传导至高校校园。去年开始,四川旅游学院、扬州大学、四川轻化工大学等高校开启预制菜专业招生计划。多所高校入局,意味着未来会有更多专业人才涌入预制菜行业。

作为生鲜电商的必争之地,谁在预制菜上有竞争力谁就抓住了毛利。对于生鲜电商来说,因为生鲜品易损耗、保质期短,且加工程度低难形成高附加值,各大生鲜电商开始争先布局预制菜。

2023年5月,盒马就新增预制菜为一级部门,发起预制菜生态联盟;叮咚买菜则直接向供应链合作伙伴开出总目标规模50亿元的预制菜“订单”。

然而,一个行业的成功,不是看它一时有多火热。

2023年3月,背后由日冷提供技术支持、曾融资千万的预制菜品牌——烹烹袋(2020年6月成立,主打微波炉加热、袋内即食的冷冻食品品牌)被曝停产停售,其曾进入包括全家便利店、胖东来、首航超市、华润万家等2000多个线下销售网点。

曾经加盟就给补贴、烧钱铺市场的舌尖英雄,也没有让陆正耀复刻瑞幸的逆袭剧本,如今在全国仅剩下24家门店。
导致个体企业遇困的原因有很多,但这些企业面临的消费市场大环境却是一致的。

目前围绕预制菜,做餐饮的B端市场是接受的,毕竟市场有做现炒的、也有以预制食品来卖给食客的,实属正常。争议比较大的还是在C端消费者这里。

消费者的意见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口味,很多人觉得预制菜味道不如现炒,然后担忧食品安全与健康。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预制菜上游从食材采购、加工到运输等一整个系统的食品科技推动。

二是性价比。前一段时间,诸如“6000元的喜宴,有七成是预制菜,备货价仅千元”等这样的新闻,一度恶化了消费者的观感。

对很多人来说,自己也不是完全反预制菜(因为如今的环境,做不到真空),而是反对花“现炒”的钱、吃的却是预制菜。

在一些社交平台上,已经出现了很多如何辨别预制菜的帖子,参与讨论的网友很积极踊跃。

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目前预制菜热了3年,被认为已经局部趋冷。不但相关概念股股价走低,预制菜领域的企业注册数、以及实际运营数,都出现了明显的下滑。

据行业统计,2020年,预制菜相关的注册企业有12446家,到了2022年,这个数字降低到了1895家。预制菜相关企业的总量也从2020年的63714家下降到了61663家。

与之相比,拒绝预制菜,目前则显示出发展的东风。

第一次来北京做生意,盖码帮帮主不知道北京冬天冷,门口连挡风的玻璃门都是开店一个多月后才装上的,不过北京对“现炒”的热情却有些出乎她意料。

现在,她每天除了到店里打包、端菜,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是,要拒绝每天不断上门的加盟商。她内心定了一个小目标:新的一年,要在北京开出10家直营店。

这种非标管理能否撑得起规模经营,考验着这位小老板娘的智慧与能力。

                                               
                                                                                                                  作者:郑思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