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返校日
(2010-11-28 19:09:20)
标签:
杂谈 |
每个周末搭校长的车回到学校,重新回到工作的环境,但心情却没有以往返工时那么糟糕,相反地,有时我很盼望着回到孩子们当中的感觉。
收到朋友寄来的Nike篮球,满满一大箱,捐给学校体育课用的,从中拿出了一个给我教的初二年级,我想我一贯都偏私的。来拿篮球的班级代表是7仔。除了篮球,我还告诉他,网友对他那首小诗的评价,以及我想和他合作写个小说的构想。
一直以来,都想把这段经历写成文字,甚至尝试着写了一个开头,只是,可能来这里久了,自己看看自己写下的太文艺太小资的东西都有些恶心,还是不要拿出去吓人得好。反倒在某天洗头的时候,听说,洗头的时候脑子特别好使,突发奇想的,想用一个13岁孩子的口吻来写一篇东西,比如7仔的故事。
一个乡野间长大的孩子,爸爸是十里八村的“秀才”,小时候被逼着练毛笔字,结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后自创出“飞体字”,头脑灵活,却不爱读书,一心渴望“有一双翅膀,带我去没有老师没有作业的地方”。从小就喜欢搬个小凳听老人们“讲过去的事情”,于是东一耳朵西一耳朵听了一肚子的故事,又凭着肚子里的半瓶子醋在小伙伴中脱颖而出,成了“小秀才”。乒乓篮球跑步什么都喜欢,什么都掺合,长得还不错,于是糊里糊涂收了好多小女生的纸条,又懵懵懂懂地“被恋爱”了,然后又“被老师棒打鸳鸯”了。
13岁那年,班上来了个“很有意思”的老师,上课说很多稀奇古怪的好玩事情,下课又喜欢拿着相机到处“偷拍”,还耐着性子看他的“飞体字”,又因为一篇7分的作文送了他“7仔”这个名字。老师跟他说,一根骨头的幸福;告诉他,自由民主平等博爱是人类的最崇高理想;带大家过万圣节;送他韩寒的小说;还要他学会感恩,甚至感激敌人。慢慢的,他开始知道雨果,萨特,切格瓦纳;知道世博会,中国馆;知道凯旋门,金字塔,大笨钟。最后他告诉老师,“我长大了,要去上海找你”。
7仔同意和我一起来写这个故事,不过,他抗议说自己的生活太平淡了,还有如果这样写,大家会觉得他太幸福了,要增加悲剧色彩,哈哈,我问他,那有什么悲伤的故事呢,他说,虚构嘛,编呗,小说都是编的。看来,对于艺术高于生活这一点,还真是有很广泛的群众基础。我不反对适当合理的虚构,毕竟我还没有到写回忆录的时候,不过,我更希望能相对真实地去记录一个“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纪,而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来这里之前,或许想的很简单,来了之后,应该说从到达的第一天起,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究竟这里的孩子需要什么,或者什么样的教育是最适合他们的。坦白说,我的课堂上,与孩子的互动很多,但给他们自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并不多,对于某些老师说的“语文课只上5分钟就行,剩下的时间还给学生”的说法并不认同,至少以我们班来说,如果没有老师这只导盲犬,大部分孩子只会原地等待。所以我的课一贯都充斥着大量的知识与信息,就好比有大量的水流由上而下的灌入,即便是个筛子也能沾上一两滴雨露,我希望的不过如此。而对于部分程度好的学生,大量的知识和讯息,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不知道,启发出兴趣,课后来追着我问,也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的方法。打算和孩子一起来写小说,并不图名,或者利,就算出版发行,我估计也是我赔钱的多数,不过是想,或许这是个机会,让更多的人知道孩子们那朦朦胧胧的自我意识,人生观和世界观,也为那些真正的教育界精英们提供些第一线的有图有真相的资料,更重要的是,让我的孩子们开始意识到写字的乐趣和意义。
学期临近尾声,我的返校日也越来越少,想来还有许多壮志未酬,想来或许到走的时候依旧会有许多遗憾,而我能做的,只是让这最后的日子,遗憾越来越少。
“放手去爱,不要逃,一辈子能有几次机会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