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些孩子们(三)

(2010-10-14 12:22:20)
标签:

杂谈

这是个超有个性的孩子,我总觉得,如果他生在一个思想更为开化,讯息更为发达的地方,或许可以成为韩寒。

开学第一天,他就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发放上个学期考试卷的时候,在一堆稚嫩的笔迹里发现了非常花哨的甚至可以说有点古风的字体,凭小时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经验,我知道这个孩子应该练过毛笔字。于是我努力的记下了他的名字——SYJ,虽然分属并不好,我没有留下印象,据他后来自己告诉我,40多50分没到吧。

一个连自己上学期期末考了多少分都不知道,甚至连考卷去了哪儿也找不到的孩子,无疑是不爱读书的。所以班主任在介绍学生情况的时候,并没有把他列在成绩好的那一栏;像他自己在作文里写的,我希望有一双翅膀,带我飞到没有作业没有考试的地方;而他的其他功课的成绩平均分可能连30分都没有。

在我第一次布置语文作文《我的梦想》的时候,他和班上其他几个后进生一样都没有交作业。于是我去询问原因,他告诉我,他真的不知道自己以后想做什么,我问他,你有没有喜欢的人,他说,我喜欢鲁迅。

那个瞬间,我对他的好感油然而生,读书的年代我也喜欢鲁迅,或者说我喜欢那种尖锐,尽管那或许算不上真正的傲骨铮铮,顶多就是文人的傲气,但年少气盛的我,依旧是很欣赏的。在这个过于平和,似乎没有竞争气息的环境里,一个不追求分数和名字的孩子告诉我,他的偶像是鲁迅,我隐约觉得,或许我找到了激励他的方法。

尽管我一再的鼓励他,梦想并不一定是具体的什么职业,你也可以写你想成为的那种人,但他还是交给我一张纸条而不是作文。这是我在班上收到的第一张纸条,他告诉我,他确实想不到自己的未来,如果他写了,那也是骗我,他不想骗我。

我第一次在班上表扬他,因为这张纸条。我告诉学生,作文需要真情实感,如果为了应付老师,而写些根本不是自己内心的想法,这样的文章不会得高分,这样的文章也不会有人欣赏。

我不知道以前别的老师有没有这样对待过不交作业的孩子,不过在那番话以后,有1/3的学生告诉我他们要重写那篇作文,他们的理想不是老师,警察,工程师,科学家,而可能是农民,木匠。

这个孩子平时上课并不算认真,笔记也很少,不过有一天在他的笔记里,我看到这样一段话“老师,这篇课文里的生词,我大部分都会了,只有几个不会的,我抄写在本子上了,会的那些我没有抄,如果你不信,你可以抽查我,考不出来,任打任罚。”我哑然失笑,觉得这个孩子真的很可爱,所以回复他说,“笔记原本就是要记下你不会的东西,经常复习,然后变成自己的知识。会的那些当然可以不抄。”

这是个兴趣为先的孩子,在学鲁迅的作品时,虽然大部分人认为鲁迅的作品晦涩难懂,对于中学教育如同鸡肋,而他却特别认真,是双眼会放光的那种兴奋。他也喜欢古文,他说“学古文,可以让人觉得你很有学问”,那时候,我突然想象出他摇头晃脑的背诗,然后中秀才,中举的画面,哈哈。

他常常给我惊喜,比如在写《我的家乡》时,我开了写作的专题讲座,考虑到孩子们整体水平差,我几乎按照八股文的模式,给他们设计了文章框架,开篇介绍家乡概况,包括地理概貌,矿产资源,生物特产,名人典故;继而分段描写,可以按照一年四季,或者写山写水写人,或者从山脚,山坡到山顶等等;结尾点题,抒发对家乡的喜爱之情。即便是这样,大部分孩子的作文还是不及格,比如有人写春天百花盛开,如桃花、荷花、菊花;也有人春夏之后写冬,再写秋;还有人根本就写春天很美,夏天很美,秋天很美,冬天也很美。而他的作文,却通篇以拟人的修辞,写他惊叹于家乡的美景,于是去问大地姐姐,这些美丽的衣服都是哪里来的,大地姐姐告诉他,这是跟大自然订购的,春天,我穿绿色的衣服,如何如何,夏天又如何如何,秋天的美,也许你看不到,在辛勤耕耘了一年的人眼中,那是衣服是黄金做成的,冬天又换上了白色的绒装,云云。我在班上读了这篇范文,这篇让我很感动的范文。我想可能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在别的孩子眼里,他就被打上了“我最喜欢”的标签吧。

对于他,我很宽容,时时鼓励,从不批评,虽然他也常常开小差,作业并不认真,可是我知道他在语文方面的天分或者说基础,无论是阅读理解能力,课外知识的涉猎,都比其它同学要好很多,只是很多知识都还是一知半解的阶段,或者并不扎实,我总是希望能给他动力,去巩固,去积累,去更多的学习。

连续两次的测验,第一次基本没有课本知识的情况下,他得了第一;第二次他得了第二。明天要考第三次,在今天的自习课上,我看到他很少有的在看课本,我想或许连续2次的名列前茅,对他的自尊心和进取心都是小小的刺激吧,希望他明天好成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