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2010-09-03 08:50:09)
标签:

杂谈

分类: 个人教学论文

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仙桃八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柳以其适应性强、易于栽活、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柳的修长、柔弱、随风飘荡、柳絮飞扬等特质点缀着古典诗词,使之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符号化的重要意象。柳在诗词中,常常表现多种涵义。这些涵义的出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是经过千百年来的历史文化的积淀,众多词人的不断努力,丰富创作而形成的。

隋堤柳

 “隋堤柳”指隋炀帝开凿通济渠,在堤上种的柳树。《隋书·食货志》:“炀帝即位,开渠引彀、洛水自苑西入而东注于海,又自板渚引河达于淮海,谓之御河。河畔筑御道,树以柳。”

“隋堤柳”在诗词中用作亡国之君的物证,有时也用来写景,或借以感叹风物依旧而人事已非。常用在与隋唐有关的咏史怀古作品中。变体有“汴堤柳”等。

唐、刘禹锡《杨柳枝》: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株残柳不胜春。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

  台 柳

“章台柳”出自孟棨《本事诗》。唐许尧佐有《章台柳传》。李颀《古今诗话》:“韩翊少负才名。邻居有姓李者,每将倡伎柳氏至其居,必邀韩同饮,愈熟。柳每窥所往来,皆名人,因乘暇语李曰:‘韩秀才甚贫,然所与游必时贤,是必不久困,宜假倚之。’……俄就柳归。来岁成名,淄青节度使辟为从事。韩以世方扰,不敢以柳同行,置之郡下,期至而迓之。三岁不果,寄之诗曰:‘章台柳,章台柳,昔日依依今在否?纵使长条拂地垂,如今攀折他人手。’柳答曰:‘杨柳枝,芳菲节。可惜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归来不堪折。’”

“章台”本是战国时所建宫殿,以宫内有章台而得名,在今长安县故城西南隅.秦王曾在此宫接见蔺相如献和氏璧.台下有街名章台街.这里借指长安. “章台柳”谐音双关暗喻柳氏,后来演化成妓女的代名词。多用来描写帝京旧物及游冶生活,或借以怀念京都,抒写对旧游的眷恋、乱世儿女的爱恋痴缠,常寓有时世迁移,造物弄人之感。后来称妓院为"花街柳巷",称男子冶游为"攀花折柳".把飘泊风尘的妓女比作"路旁柳"任人攀折.

古代文人取其柳随处可见随风飘摆,任人攀折的特点,用柳来称喻那些从事青楼卖笑的女性。早在敦皇曲子词《望江南》中就有以曲江池柳设喻,诉说自身悲苦的命运,“我是曲江临池柳,者()人折了那人攀。”以妓女的口吻叙述她们被侮辱,被损害的生活和地位,表达出他们深深的恼恨和怨愤,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女性为玩物的严酷现实。

唐、李商隐《对雪》:梅花大庾岭头发,柳絮章台街里飞。

杨柳张绪

张绪,字思曼;南齐时吴郡人。官至国子祭酒。《南史·张绪传》:“宋明帝每见绪,辄叹其清淡,……刘悛之为益州,南弱柳数株,枝条甚长,状若丝缕。时旧宫芳林苑始成,武帝以植于太昌灵和殿前,常赏玩咨嗟,曰:‘此杨柳风流可爱,似张绪当年时。’”

诗词中“杨柳张绪”一语多用在咏柳的作品中,形容杨柳风流可爱。变体有“张绪”。

宋、毛滂《蓦山溪·杨花》:叶依依,烟郁郁,依旧如张绪。

杨柳,以其在春风中生机勃勃,青翠悦目,故常与鲜花共同标志那明媚艳丽的春色,而被诗人连类并举."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庾信《马射赋》);"退朝花底散,归院柳边迷"(杜甫《晚出左掖》);"缘忧武昌柳,遂忆洛阳花"(李商隐《病中闻河东公乐营置酒口占上》);"滴繁知在长柳条,点重愁看破朵花"(李咸用《雨诗》).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三辅黄图》卷六:“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送别。”又,古《横吹曲》有《折杨柳歌》。《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引《折杨柳枝歌》云:“上马不折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诗歌中“折柳”一词表示惜别送行或思乡怀远。变体有“折枝”“折杨柳”“攀柳”等。由于与《折杨柳歌》有关,因此诗词中常作笛中曲引用,描绘由笛声而引起旅愁。

唐、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又、《塞下曲》: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唐、张九龄《折杨柳》: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情。

先生柳

晋陶潜《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祥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就成了高人逸士的代名词。

 “五柳”也成为高人逸士隐居之地的代称。变体有“五柳” “先生柳”“种柳”“门柳”“元亮柳”“五杨柳”“五柳陶”“五株柳”“筑室种柳”“陶氏门前柳”“柳飞彭泽雪”“陶潜柳”“陶宅五株”等

唐、王维《老将行》: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又,《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柳腰柳眉柳脸

杨柳,又因袅娜婆娑,娇美多姿,故常被诗人采摭以比兴美人.如宋之间《和赵员外桂阳桥遇佳人》:"江雨朝飞悒轻尘,阳桥花柳不胜春."顾云《柳》:"斜傍画筵偷舞态,低临妆阁学愁眉."

又有以柳条柔软纤细形容美人细腰者,如白居易写其二妓:"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于愤诗;"谁怜颊似桃,孰知腰胜柳."韩握诗:"柳腰莲脸本忘情."

有以柳叶之弯弯细长,以喻美女之眉毛者,如白居易《长恨歌》;""芙蓉如面柳如眉",李商隐《和人题真娘墓》:"柳眉空吐数效颦."韦庄《女冠子》:"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此外又有以柳喻美人脸者,如许浑《及第后春情》:"细摇柳脸牵长带."

以柳比美人衣袖者,如刘禹锡《忆江南》;"弱柳从风疑举袂."以柳丝状美人之情态者,如温庭筠《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娇无力."……

柳絮

《晋书.顾悦之传》:"悦之与简文同年,而发早白,帝问其故,对曰:'松柏之枝,经霜犹茂;蒲柳常质,望秋先零.'"薛能《咏柳花》:"浮生失意频,起絮又飘沦." 据《林下词谈》和《冷斋夜话》中载:苏轼晚年贬官惠州时,于一霜神初至,草木萧萧之日,命侍妾朝云唱此词,朝云唱到“花褪残红”时,泪痕满襟,苏轼问其故,朝云道:“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苏轼大笑说:“是吾正悲秋,而汝女伤春矣。”于是作罢。朝云唱这首词虽然悲哀不能自已,却又特别爱唱这首词,常常是“日唱”枝上柳绵两句,为之流泪,病极,犹不释口。
   
杨柳因其属落叶植物,兼之性质柔弱,倘一经秋风霜寒,即叶落凋零.故诗人常以“柳絮”“蒲柳”“飞絮”以喻漂泊凋零,人生短促、青春易逝之意.

宋、朱淑真《蝶恋花》:“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秦观《江城子》“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