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书 |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释义】 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这里野翻译成乡下人,粗俗,有点看低了孔子,在春秋那个时代,应该还没有城里人乡下人的二元概念吧?!
另外把史翻译成虚伪浮夸,我也没看出来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史是什么意思?
百度了一下,“史”的本义是做事,又引申指史官。如井侯簋:“王命‘图L’眔内史。”云梦秦简《秦律十八种》:“下吏能书者,勿敢从史之事。”引申指佐吏、历史、史籍、文辞等。“史”在商周时期又可用作人名。如《乙编》 5303:“今五月史有至? ”又可用作族名。如颂簋:“王乎史虢生册命颂。”又用作地名。《甲编》:“又来‘图M’自史,今日其(祭名)于且丁?”通“使”,使用;让。史用作事,事情。云梦秦简《为吏之道》:“毋发可异史(使)烦请。”
那孔子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应该是不会有虚伪浮夸的意思的,能不能引申出这个意思来,就见仁见智了。
我尝试着翻译翻译。
内心质朴无华,学到的文化还不多的时候,人就比较原始简单。
慢慢的长大了,学的东西越来越多,内心世界开始变得复杂,人就不再单纯,(史的翻译还是领会不到,继续研磨)。
既要质朴无华,又要学好文化,两者相得益彰,才是本分。
前一篇: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后一篇: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