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航行》说课稿
(2011-03-16 17:02:36)
标签:
育儿 |
分类: 教研课题 |
《宇宙航行》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以学生已掌握的曲线运动一章中的平抛运动,圆周运动,和向心力等知识以及万有引力定律为基础。重点讲述了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人造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动力学原因和人造卫星的速度问题。人造卫星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应用的一个实例,为学生以后深入学习研究天体物理问题奠定了基础,而且本节课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气象卫星与天气预报,卫星定位系统与自动导航汽车等,更值得大家瞩目的是:我国在近几年相继成功发射了神舟系列宇宙飞船,圆了国人盼望已久的飞天之梦,为以后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和科研价值。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分析之后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世界航天发展史和中国航天发展史;
2).理解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并能够准确阐述其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动力学原因;
3).会计算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并能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4).了解第二,第三宇宙速度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对卫星知识的认识,提高学生关心时代科技的的兴趣;
2).学生在人造卫星发射原理的探究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看“世界航天发展史和中国航天发展史”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热爱科学的激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体会为探索科学真理,人类付出的汗水和巨大牺牲。真正理解“无数探索者用自己的汗水和生命铺设了人类通往宇宙的道路”这句话的含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解决第一宇宙速度,以及相关课后习题时均以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为基础,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人造卫星环绕速度的求解。那么,本节课的难点又在哪里呢?对于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高科技产品,学生在学习时往往存在一定的心里障碍,而且高一学生思维不够敏捷,很难做到大跨度的思维跳跃,因此对人造卫星发射原理的理解便成了学生学习中的拦路虎,成为本节课的难点问题。针对该难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理论探究的方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经过一系列有序合理的教学活动,师生共同努力,最终踢飞绊脚石,解决难点问题,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构建知识平台
此过程可采用学生板书的形式,检查他们对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巩固复习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二)新课引入
1.新课引入,创设情境
新课引入,创设情境旨在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此过程充分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势,运用计算机展示卫星图片,让学生了解各种卫星及其用途,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情境模拟,课题构建
通过对卫星的初步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卫星的发射和运转原理,积极调动学生用所学知识思考、解决碰到的问题。
(三)新课教学
1. 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
首先:教师提问关于平抛的几个问题,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卫星的发射问题。师生小结,得出正确结论,在课件上出示不同速度下的抛体结果。
然后:教师鼓励学生对得到的结论进行发散思维,学生可能很难由一个平面跳跃到地球这个大曲面,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并适时设疑:若将从地球这个大曲面上抛出一物体当速度逐渐增大时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让学生思考猜测,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并派代表发表见解。教师评价总结,课件展示牛顿设想,并用动画动态演示人造卫星发射原理。
与此同时:请学生考虑,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哪些力提供?学生讨论,教师给予解释引导,最后课件出示答案,请同学写出相关公式,
2. 宇宙速度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但要做到知识传承,还应达到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智力等目的。宇宙速度的学习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1)第一宇宙速度求解:
根据第一宇宙速度含义和已学知识学生自己求解数值,教师的任务是说明其意义:最小的发射速度,最大的环绕速度,并加以解释。
(2)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归纳出第二、第三宇宙速度的含义,且明确它们的数值。
(3)最后教师运用课件动态展示人造卫星处于第一、第二、第三宇宙速度下的运行情况及运行轨道,变抽象概念为实际模型,加深学生的理解。
3.深化拓展
(1)通过四个探究问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关于不同轨道卫星的发射难度,发射速度与环绕速度的区别,人造卫星的最小周期等四个问题,加深对卫星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2)结合实际重点介绍同步卫星及于一般卫星的异同,是学生更加全面的认识卫星知识。
4.航天发展史
通过图片介绍人类运用现代科技征服太空的伟大壮举,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增强热爱科技、热爱祖国的赤子情怀,并体会航天事业的艰辛,激发学生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
(四)复习巩固(当堂训练)
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做到灵活运用,融会贯通。
(五)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让学生课下搜集关于航空航天的相关信息,拓展自己的知识范围,加深对本块内容的理解!
以上是本节的教学设计,有以下特点:
本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广泛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情感,使学生顺其自然的进入角色,融入学习活动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探索研究,体验与科学家牛顿原始研究人造卫星发射原理相似的“再发现”过程,引起情感共鸣,积极主动学习。师生在协作,会话交流的轻松愉快的氛围下结束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