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年古县蒙阴之一  历史沿革

(2013-01-10 20:13:46)
标签:

千年古县之蒙阴

问次斋

历史沿革

杂谈

分类: 历史资料

      历史沿革

 

蒙阴县位于山东省中部偏南。南起蒙山之阴,北至鲁山之阳,长近150公里。其边界是:北接博山县,东邻沂水县,西与莱芜、新泰县毗连,南与费县接壤。

蒙阴地方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到夏代。《蒙阴县志》(清康熙二十四年版,下同)载:“夏为蒙山有施氏地,后癸三十有三岁伐之者也。周为颛臾国,风姓,伏羲之后,鲁附庸之国。”周朝时,蒙阴地方称蒙邑、堂阜邑、艾邑,分属于鲁国和齐国。《续山东考古录·卷二十一》蒙阴县条载:“周鲁蒙邑,齐堂阜邑、艾邑。南境当有颛臾国地。”蒙邑之名来自蒙山。蒙山之名,始见于《禹贡》,《论语》称为东蒙。经考证,蒙邑在蒙山背后今联城“城子”一带。《续山东考古录·卷二十一》:“春秋哀公十七年续经公会齐侯,盟于蒙。杜注:蒙阴县西,故蒙阴是也。按即汉蒙阴县。”堂阜邑,以堂阜得名,在今常路公社西高都村一带。《蒙阴县志》载:“左传庄公九年(公元前685年),桓公杀公子纠,管仲请囚,鲍叔牙受之,及堂阜而脱之。”又云:“夷吾亭,在县西北三十里。杜预曰:蒙阴西北,三十里有夷吾亭及叔牙解管仲桎梏处。”艾邑,在今新泰、莱芜、沂源等县交界处,因艾山而得名。《续山东考古录·卷二十一》:“艾邑,在县北。春秋隐公六年(公元前504年),公会齐侯,盟于艾。杜注:太山牟县东南有艾山。按即县北沂水发源之艾山。”又云:“牟城在今莱芜东二十里,其东皆古艾山也。”

蒙阴县,始建于西汉初年(约公元前205年),因在蒙山之阴而得名,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山东通志·卷十二》载,西汉疆域分属六州(青、兖、徐、冀、豫、幽)、九国十六郡。当时兖州辖二国四郡(城阳国、东平国,东郡、山阳郡、济阴郡、泰山郡),那时蒙阴县属泰山郡。《汉书》1,5811,582页载:“泰山郡,高帝置,属兖州……。蒙阴,《禹贡》:蒙山在西南,有祠。颛臾国在蒙山下。”泰山郡辖县二十四,蒙阴县为二十四县之一,县治所在今联城公社城子一带。初始元年(公元八年),王莽代汉称帝建新朝,大肆更改地名,蒙阴县改为蒙恩县。《汉书》1,582页载:“蒙阴……莽曰蒙恩。”当时人们认为蒙山有神,官府并设主祭官主祭,希望得到蒙山神的恩泽,故名蒙恩县。随着新莽的覆灭,蒙恩县之名消失。

东汉时期,蒙阴县废,地属泰山郡盖、牟二城。《山东通志·卷十二》载:“汉置蒙阴县……后汉省。”据《后汉书·郡国志》载,当时泰山郡领十二城(相当于县),蒙阴地方分属盖、牟二城。历史上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刘洪,是东汉末年蒙阴地方人《蒙阴县志》记载:“刘洪,延熙(公元158年)中徵为曲成侯,相仕至山阳太守。政教清均,吏民畏爱。所著有《七曜术》、《律历书》行于世。”

三国(公元220265年)魏初,复置蒙阴县,属徐州琅琊郡。据《山东通志·卷十八》载,琅琊郡领县八:开阳、临沂、阳都、缯、即丘、华、费、蒙阴。蒙阴县治所在今联城城子一带。

西晋时期(公元265316年),蒙阴县属徐州琅琊国。《晋书·卷十三之十五》载:“琅琊国领县九:开阳、临沂、阳都、缯、即丘、华、费、东安、蒙阴,山在西南。”县治所从城子一带迁移到今城东南十里公家城子村。西晋末年,蒙阴县因乱废(《山东通志》),地分属盖县和东牟县。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北魏于公元439年统一了北方,与南朝对峙。在蒙阴地方置新泰县,属南青州东安郡。《魏书·地形志》254页载:“南青州辖三郡:东安、东莞、义塘。东安郡领县三:盖、新泰、发干。”并在新泰县下加注:“有蒙山”。当时两个新泰县并存(另一个新泰县属徐州东泰山郡,即现在的新泰县),容易搞错(清宣统《蒙阴县志》就错了,其沿革部分说:“……北魏并入新泰县,属南安郡”)。《山东通志·卷十八》载:“东安郡领县三:盖、新泰、发干。”在新泰下加注 “今沂州府蒙阴县地。”又载:“东泰山郡领县三:南城、新泰、武阳。”在新泰下加注“今泰安府新泰县地,此与属东安郡之新泰别。”东魏(公元534550年),将东安郡所属之新泰县改为蒙阴县(恢复原名);北齐(公元550577年),废蒙阴县,并入新泰县。《山东通志·卷十二》载:“东魏改曰蒙阴,北齐废,入新泰。”又卷十八载:“新泰,后齐废蒙阴入焉,今泰安府新泰县治。”

从北齐废蒙阴入新泰以后,经隋、唐、五代、宋、金到元初的七百余年(公元5501262年),蒙阴地方一直是新泰县的一部分。隋朝(公元581618年),新泰县属徐州琅琊郡。《隋书·卷三十一》载:“琅琊郡统县七:临沂、费、颛臾、新泰、沂水、东安、莒。”在新泰县下加注“后齐废蒙阴县入焉”。唐朝(公元618907年),新泰县属莒州,莒州废,改属河南道沂州琅琊郡。《旧唐书·卷三十八·地理志》载:“新泰县……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属莒州。贞观八年(公元634年)莒州废,县属沂州。”《山东通志·卷十八》沂州琅琊郡条载:“武德五年以沂水、新泰、莒置莒州。贞观八年州废,以莒隶密州,以沂水、新泰来属。”宋代(公元9601279年)新泰县属京东东路沂州琅琊郡。《山东通志·卷十八》:“沂州琅琊郡,县五:临沂、费、氶、沂水、新泰。”金代时,新泰县属山东西路泰安州。《山东通志·卷十八》:“泰安州,县三:奉符、莱芜、新泰。”

      元(12791368年)皇庆二年(1313年)复置蒙阴县,属益都路莒州。元初蒙阴地方仍属新泰县,中统三年(1262年)脱离新泰县而成为新泰镇(《蒙阴县志》讹为新寨镇)隶属沂水县。《元史·卷五十八》载:“蒙阴,元初因旧名为新泰县。中统三年,以李璮乱,人民逃散,省入沂水。”《元史·地理志》云:“皇庆二年复置为蒙阴县,属益都路莒州。莒州领县四:莒县、沂水、日照、蒙阴。”县治所新设在东汶河之阳,即今蒙阴县城。

蒙阴自西汉建县至元代,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几经变更,使蒙阴的历史时断时续,扑朔离迷。直到明万历十九年(1591)知县杜洽始修县志,但因毁于战火,未见此志。清康熙十一年(1672)知县屈逸乘主修县志,虽历经战乱,但幸免于难得以保存下来。至此,蒙阴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县志。清康熙十一年距今340余年,从清康熙十一年往前推,蒙阴有1700余年的历史是盲点。那千余年蒙阴散落的文明,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