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家在古城”首发式暨研讨会上的发言》

(2022-11-18 09:50:59)

  《在“家在古城”首发式暨研讨会上的发言》

 

    梅锦煊

 

尊敬的范小青老师: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网友:

作为古城原住民、古城保护的参与者、古城保护成果的见证人,读了《家在古城》后,正像主持人说的,有许多使我会心一笑的内容,这是因为范老师在作品里写的古城保护的那些人和事,就在眼前,就在身边,历历在目,倍感亲切。当然,除了会心一笑之外,还有更多的感受和体会,归纳一下,三个词来概括:感谢、感悟和感动。

首先说说感谢,读了这部作品后,想说的最多的话,就是“感谢”,就是感谢范老师为古城保护留下了一部精品力作。

范老师在作品中,从不同的视觉,记录了四十年来、特别是十年来,古城保护的大大小小的事件。比如,早期的街坊改造;比如,惠及古城千家万户的改厕工程;比如,平江路、山塘街两条历史文化名街的保护性修复;比如,虎丘地区、桃花坞地区的综合改造;比如;更多的名人故居、古建老宅的修缮;比如,古城中的街巷、水系的修缮、更新,等等。这部作品,采用的是非虚构的创作方法,因此,作品的更大的价值还在于,留给我们,留给苏州,乃至留给历史,一份十分珍贵的古城保护的资料,甚至是古城保护的史料。所以,我把这部作品比作“古城保护的大事记”。为此,看完这部作品,首先的想法:就是作为姑苏人,必须感谢范老师。

第二,是感悟,收获最多的是“感悟”。作为读者,获益匪浅,收获满满。这部作品范老师写了不少引发读者思考的内容,并由此引导启发读者更好地理解古城保护,使读者得到了许多深刻的感悟。

首先从古城保护本身来看,它既是技术,更是艺术,在这么大规模的实际操作中,遇到许多新的问题和难的问题,范老师都在在作品中,都给予诠释解答。比如古建保护中,如何疏散原住户的问题,就是一个大难题。再比如,修缮以后的古建,如何合理利用、使古建永葆青春的问题,等等。范老师借助作品中的人物,总结姑苏智慧,提出姑苏方案。因此,我就把这部作品看作是“古城保护的教科书”,对以后的古保,同类的古保,有教科书的作用。

再从作品本身来看,范老师的创作方法,也给我们有很多启迪和感悟。作为非虚构的长篇作品,如何来表现重大题材?如何增强可读性,吸引读者?范老师在谋篇布局、语言运用等方面也作了不少探索。比如,把古城的历史、街巷的典故、古人的形象,融入作品之中,大大增强了厚重感和可读性;比如,古城的一些场景,描写得优美无比、引人入胜,如“雨夜平江路”;比如,在语言运用上,契合地加入了一些乡音——吴侬软语,并带几分幽默,几分睿智。因此,我把这部作品比作“穿越的历史剧”和“巨篇的散文诗”。尽管“非虚构”,卓有“文学性”。

第三,是感动,留下最多的是“感动”。范老师在作品中,写到了许许多多的人物。这些人物生动、鲜活,就在街头巷尾,就在我们中间。比如,一谈到古城保护就充满激情的徐刚毅;比如,为了一个古建项目,执着奔走的史建华;比如,身在古保一线、专业尽责的朱依东;比如,对潘宅怀有特殊情感的潘氏后裔潘先生;比如,为修缮老宅倾情智慧的新苏州建筑人;比如,热心保护古井的社区书记;比如,热爱古城生活、崇尚优雅的范老师的邻居;比如,面临老宅日益破败而难以实施修复的无奈的主人;还有那个在高温酷暑天,仍然舍不得开空调的、平江路上的外地清洁工,等等。这些人物,纵然有许多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不管是古保决策者、守护者、建设者,还是志愿者,都在为古城保护作贡献,贡献不论大小,都应当是英雄,平民英雄、无名英雄,其实,他们都是古城保护的时代英雄。因此,我认为《家在古城》就是一部古城保护的群英谱,留下了感人至深的古保群像。这部群英谱将不断激励当今的、未来的人群,投入古城保护,作出各自的贡献。

《家在古城》不仅是一部记录了四十年、尤其是后十年的古城保护的总结篇,也将是新时期更好地推进古城保护的一纸动员令。相信共同努力,我们能够把一个底蕴深厚、古韵今风、保护到位、更新有序、功能升华的古城,带入新百年,带入新世纪。

谢谢!《家在古城》

谢谢!范小青老师

     20221118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