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家在古城》创作研讨会发言稿
(2022-09-24 15:54:02)在报告文学《家在古城》创作研讨会上的发言
梅锦煊
很高兴来参加这个座谈会,因为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不仅学习古保,更是学习文学。
范小青老师是我们很早就十分敬仰的文学大家。十多年前,我们就有幸曾请到范老师,为散文集《重游山塘》,写了领衔之作、扛鼎之篇。这次诚邀范老师写《家在古城》,是最好的大家人选,一是由于范老师在文坛的影响力,二是因为范老师是在小巷里生活,在古城中成长的文学大家,没有其他大家,能像范老师那样对苏州古城、小巷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正像范老师讲的,每一条小巷,都像是童年、亲人,每一座桥,都让心动,都让欢喜,每一座宅子,都是最留恋,最亲近,就像是自己的家。看了作品,字里行间充满对古城的深情。因此,范老师是写好这部作品的不二人选。
其实,写这样的作品是有很大难度的,因为是非虚构的报告文学,而且是命题作文,我想当然地认为,恐怕会限制创作的空间、阻碍作家的想象力,可范老师没受影响,范老师自己说,即便在做一个大大的非虚构作品时,我还是愿意让自己的想象翅膀能够有足够的空间,能够飞翔起来。事实上,确实如此。
非常有幸成为大作的第一批读者。拿到作品后,首先是拜读,以敬仰的心情阅读,因为是大家写得我们古城的作品;再次是品读,用欣赏的视角来读;最后,是研读,或者叫解读,就是希望能从范老师的字里行间,读懂这个作品,理解这个作品。
确实读出了一些感悟,一些思考。我把这部作品作了一些比喻,作为读者,谈几点读后感。
一、一本古城保护的大事记
报告文学总是写那些值得记录的事和人,作为一部非虚构的报告文学,应当、也可以具有记录事件的功能和职能,而兼有史料价值。作品中,记录了古城保护中许多大事,从四十年前国务院关于苏州古城保护的批复,到全国第一个保护区、姑苏区的建立;从古城中的街坊改造,到消灭马桶改厕工程;从平江路的保护,到山塘街的修复;从个案来说,从潘祖荫故居的修缮,写到了古井的保护。甚至还写到了姑苏区党代会确定的“一中心两高地一典范”的目标,写到了建设干将路的不同争议。确实,记录下了古城保护中的许许多多值得记录下的大事要事。
通过这些大事记载,反映了政府在古城保护方面,正在尽着很大的努力。
二、一出古城保护的历史剧
小巷就是教科书,旧宅就是知识库。这部作品写了不少古城的历史,包括历史事件、街巷典故、历史人物,独具匠心地把这些历史穿插在古城保护的叙述之中,可以说是古今中外,前世今生,信手拈来,融会贯通,如数家珍。比如对潘宅的叙述,从有关皇帝的传说开始。比如对平江路上的桥的记述,就非常有历史的厚重感。对历史人物的记载,各具凤采,值得纪念。比如苏州人十分熟悉的范仲淹、唐寅、沈复等。
比如,在第一部分收尾时,写到了家住瓣莲巷的历史人物李超琼,巧妙地把历史人物与当代古城保护者作了暗喻,使读者感受到了一种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三、一幅古城保护的风情画
在范老师的笔下,作品就像是古城保护的一幅风情画。比如,在描述平江路的篇幅中,就有许多画面,令人印象深刻。作品写到2016年6月27日,范老师采访一位台商,结束时天将黑,一群人打着伞,踩着水,到平江大院去,路边一些工艺品小店还开着,灯光飘忽,等等,好一派雨夜平江路的景象,幽静而唯美。另一处写到平江路雨景的,是采访阮涌三,那天突下暴雨天,阮涌三撑着伞来接,迎着上了二楼,再去接助手,全淋湿了,又是一幅难忘的平江雨景图。
类似这种风情画的画面,在作品中屡次出现。
报告文学不同于小说,小说可以虚构曲折的情节、以故事性很强的脉络、线索来展开,来吸引读者。那么,这种描述风情画面的意义,在于增强可读性,为读者提供更多的美的享受。
四、一张古城保护的群英谱
这部作品写了不少人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人物,形象鲜活,真实可信。有些我们认识,有些不认识,但他们活生生的都是苏州人,或者是生活在苏州这块土地上的人,尽管,他们职业不同、经历不同,但都有个共同点,都是在乎古城,关注古城,热爱古城,都曾为保护古城作出了贡献,那怕是一点点的贡献,为此,我总感觉作品就像是古城保护的一张“群英谱”。
比如,同德里热情待人的徐阿姨、马师傅,想相见又几次没见到的、把老宅生活打理得很精致、细腻的胡敏。担忧老宅破败、却无法修缮而为此十分无奈的朱军。修复双塔影园、定慧寺过程中,执着奔波的史建华。历尽千辛万苦修复潘世恩故居(状元府)那位新苏州殷铭。说起古城保护就充满激情的徐刚毅。名门望族、对古宅怀有特殊感情的潘裕洽,热心保护古井的那位教授和社区书记,甚至平江路上那位外来的清洁工,大热天,吹着电扇,说是装不起空调,等等。
正是由于这些人,许许多多类似的人,他们的付出,才使过古城得以保护,就算只是付出了点滴,这些人也是英雄,那怕只是“草根英雄”。
五、一首古城保护的叙事诗
作品的文字语言优美,就像是一首叙事诗。
吴侬软语,吴地乡音。有时温婉清丽,有时平直深情,有时满含睿智,有时充满质朴。因此,有时像散文诗,有时像抒情诗,有时像哲理诗,文中有不少金句、佳句。
充满风趣幽默的文字,比如:写到规划建设子城博物馆时,有许多难度,范老师说,在我的软弱无力的想法中,这些,无疑就是一座太行山还有一座王屋山。第一次读时,差一点笑出声来。
充满哲理的文字,比如:苏州,就是这样一个本身是轻轻的、却不能让人轻薄的地方,苏州就是一个能够让你改变自己或者永远不改变自己的地方。这种文字,感觉描写得特别透彻、睿智,充满哲理。
六、一册古城保护的教科书
这部作品,对了解古城保护,认识古城保护,开展古城保护,都有指导意义,因此,我认为就是一册古城保护的教科书。
作者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了对朱依东主任的采访,其中不少内容,我认为,可以进入古保教科书。比如,从政策操作层面,作品用了不少篇幅,描述了朱主任讲的“松动”及其他,在活化利用方面,考虑与建设古城养老机构结合起来,等等,都是可以载入教科书的。再比如,在具体实施层面,写到殷铭他们实施的潘宅改造中,涉及到60家住户动迁安置时,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系统化创新思维模式,动迁居民的有效方法,这些也都是可以写入教科书的内容。
总之,我把这部作品,比作古城保护的大事记、历史剧、风情画、群英谱、叙事诗、教科书,也许,这六点感悟,就是我认为的,这部作品的创作核心要义吧。
从尽可能使作品更完善、更完美的角度,提几点个人不成熟的建议,完全是一孔之见,供参考。
一、能否丰富大事记?
这部作品叙述的时间跨度,个人认为:前后四十年,重点后十年。空间范围为“一城两线三片”。我认为,这些重点要确保突出,但也不能绝对地、机械地来分割排除,那些与古城保护相连、相关、相融的大事,从古城保护完整性、全面性来看,也不宜排除。
在这个时间段内,涉及到古城保护、更新,涉及到苏州旧城改造的大事,最好也能在此有所阐述。比如石路,说到古城保护,其实,石路是个绕不开的区域,严格说它虽然不在古城范围内,也不在二线、三片当中,不在保护的核心区,但它区位独特,它既紧连古城,是古城的延伸区,不是古城,也似古城,它同时又处于二线的交汇处,从大运河文化带的角度看,它还是苏州最受益大运河滋养的一个区域。苏州运河十景,我认为,阊门石路才是第一景。因为,大运河造就了“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同时历史文化积淀十分深厚。2011年石路得名百年,我们重做了占鱼墩公园,建设了石路文化墙,对石路的历史文化作了挖掘、展示。
第二个重大工程是:虎丘地区综合改造工程。这是当时古城保护、更新的最大工程,举全市之力、全区之力实施,也取得了初步成效,整个虎丘地区得到了规划,建设了新婚纱城,扩大了虎丘景区、建设了一榭园等等。当然,工程还没结束,还在艰难推进,对工程也许会有不同的看法,但对这样一件大事,如不列入文中,从尊重历史的角度,本人还是觉得有些遗憾。
另一个有些遗憾的是,基本没见到桃花坞文化片区。这是一个一开始就有争议的项目。但不管如何,已经建成,初露芳容,可能还没取得应有的效益。但这一切都无妨,我们要承认客观的存在,起码反映了我们对古城保护、更新的一种探索吧,报告文学可以不作功过是非的评论,就像对干将路的叙述一样。
另外,还有渔家村(新郭老街)。这些项目,随着历史的推移,在古城保护更新的大背景下,未来一定会彰显出它们的价值来。
这些项目,都是古城保护更新或是旧城改造的重大事件,而且都是有区级层面来实施的,个人认为,应该列入记忆,如不能浓墨重彩,那怕点到为止也行。
二、能否充实群英谱?
我一直以为,从更高的层面来看古城保护,要真正搞好古城保护并且传承延续,需要有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保护好古城的型,这是最重要的工作,要保护好城市形态、建筑肌理、古宅、道路、城墙、水系等等,这是古城保护的关键所在,没有这个就谈不上古城保护;第二是保护好古城的魂,魂就是古城的文化,吴地文化、江南文化,尤其我们那些古城特有的民俗文化,没有这些,那形态就成为空壳,因此这是古城保护的核心;第三,是保护好古城的根,能使古城保护并不断传承的是人。我们过去说:少数人在保护,多数人在糟蹋,更多的人是无视。要改变这种状况,要通过我们的工作,使更多的古城中的人,都能尊崇文脉、敬畏文化,这才能使古城保护代代相传,这就是古城保护的基础。“型、魂、根”一个都不能少。
因此,希望“群英谱”能记录更多的人,特别是那些为保护做了些许好事的平常人,当然,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有故事的人。2015年为写一篇文章《阊门寻根纪念地策划建设中的那些事》翻阅当时的工作方案,见到人员一栏中已有两位离世了,很是感慨,就是山塘修复中彭红年、鞠建福,我们不能忘了他们,起码不能这么快的就忘记他们,毕竟他们在山塘留下了作品,或者说山塘作品中留有他们的智慧和汗水。
古城保护需要领导、专家、群众,三支队伍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古保也像产品生产一样,有条生产链。我们以前有“老山塘志愿者”,古保委还聘请了“民间规划师”,等等群众队伍。
希望“群英谱”能看到更多的人,以此来激励更多的人,为古保作出各自的贡献,让读者感到,苏州古城保护得这么好,原来是许许多多有名有姓的、无名无姓的人,在一起共同努力的结果。
三、能否添色风情画?
作品就是一幅风情画,希望能再增添一些色彩,这个色彩就是古城文化,尤其是那些影响大、参与广、受众多、地气足的民俗文化,比如,姑苏七宝(姑苏运河七子)。
那民俗文化与我们古城保护究竟有什么关系?家在古城,除了是居住在那些民居老宅之中、身处于有型的古城环境之中外,恐怕还得感受古城文化,接受古城文化,享受古城文化,这才是真正的“家在古城”,也是古城内的苏式生活。
比如,吴地端午,我们纪念的伍子胥,伍子胥是阖闾大城的建造者,可以说是最早的古城总设计师。同时,从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的角度来看,也与古城保护、更新,关连极大。古城文化保护是古城保护的题中之义,同时,古城保护为古城文化传承创造了基础条件。
举一个例子,被誉为“苏州人的狂欢节”的轧神仙民俗文化活动的传承发展,就得益于古城保护、更新。800多年前起源的轧神仙,原先在阊门内下塘,空间狭窄,后转移到吴趋坊,1999年起,得益于南濠、石路旧城改造,迁移至南濠、石路,造成了万人空巷的情景,影响不断扩大,才使轧神仙成为国家级的非遗,试想,这个活动如仍在阊门内,能成为国家级非遗吗?2018年轧神仙前夕,写了篇文章:《神仙又来,斯人已去》,由此,我们还应记住一个人(龚国钧)。
这完全是个人的一孔之见,有些可能是错误的,希望各位指正。
我们期待着范老师给广大读者,提供一部立足高远、根植古城,文笔优美、真情细腻,使人鼓舞、催人奋进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