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对渔家村文旅项目前期策划的几点建议

(2018-12-11 09:27:45)

 我对渔家村文旅项目前期策划的几点建议

 

                                    梅锦煊

 

由广州励丰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编制的《渔家村项目文旅商创意策划设计》方案,正式递交评审。在详细研读、理解、思考的基础上,对该方案作一个发言,提出一点不成熟的个人的想法,供参考,主要讲三点想法,包括评价、希望和建议:

 

第一、 简要谈谈对该提交方案的总体印象

首先,感觉励丰公司的策划方案,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案。有一个正确的设计思想,前期做了大量的调研分析工作,卓有成效。前期的策划,明确了项目的战略和主题定位,涵盖了功能、文化、形象、空间、业态等,后期的策划也包含了项目设计、营销策划、招商引资等。具体来说:一是挖掘理清了区域的自然景观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并能融入到策划方案。二是方案比较全面,比较细致,六大部分涵盖了方方面面,便于实施操作。三是市场分析比较严谨,态势分析比较到位。运用大数据分析,推测了123小时车程半径圈内的人群情况等等。四是设计有许多创意,有一定的亮点。比如,寻迹姑苏,动态展示《姑苏繁华图》这种考虑。

归纳起来说:这个方案以市场需求为依托,对渔家村区域的文旅资源,进行了具有创意性组合、梳理和整合,从而创造出了具有一定独特性和吸引力的文旅项目。方案还阐述了项目文旅商运作模式,以及项目的重点、亮点、节点,还包括空间、功能、业态,乃至营销策略等,是一个正确、完整、全面、基本可行的文旅策划项目。

 

当然,本方案也还有很多值得推敲的地方,也还有较大的优化提升的空间。此外,有没有更具创意的策划思路,有没有能更好地传承、利用石湖文化的项目主题,有没有更能保持差异化、避免同质化的可能?这些都值得深入研究。

下面谈一点希望和一点建议:

 

第二、希望对项目进一步作更加精准的研判

要做好项目,我认为首先要认识这个项目,认清这个项目。怎么来认识渔家村项目?我认为至少要在这几方面进行深入、精准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细致、客观的研判:

一是渔家村项目的重点究竟是什么?我认为,不能仅仅局限于就我们的项目来策划我们的项目,比如安排几个区域、安排些什么内容啊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而是如何来化力气研究、处理好与石湖景区的关系问题。这是所有竞合关系中,最大的最直接最攸关的竞合关系,处理得好,可以与石湖景区双赢,处理得不好,有可能被石湖的影响所淹没,因为石湖的影响大、体量大,它占尽自然风光和人文优势。那么,我们和石湖的关系,到底是从属关系,是并立关系,还是独立而有所合作的关系?如果是从属关系,那么我们就会成为石湖第十九景,如果是并立关系,毫不相干,那么有可能项目在今后的运营会遇到很大难度。最理想的是第三种关系:双赢。说到这种关系,要运用文案中提到的对标案例:无锡拈花湾,它和我们有一定的可比性。它的周边也有一个影响比较大的项目——梵宫。但拈花湾找到了禅意文化,找到了佛祖拈花一笑的故事,也找到了与禅有关联的花的概念,这种创意既符合逻辑,又有新意,还与那个强势项目有内在的关联,它与附近的梵宫构不成竞争,却延长了梵宫旅游产品的产品链,而拈花小镇也借助了灵山大佛的影响而扩大了影响,这是双赢的典型案例。

二是项目的难点在哪里?我认为是:如何精准利用好石湖资源的问题,首先是如何选择那些最能代表石湖文化的精髓,留在项目里。石湖底蕴深厚,文化博大,故事众多。比如:最悲壮的当然是吴越之战,最浪漫的当然是西施范蠡泛舟,最风雅的当然是范成大和他的文友们,最精致的当然是余庄里那些绣花故事。这种故事虽然很生动、有趣,但缺少独特性,不要低估文人的编创能力,像这种故事,恐怕我们苏州任何地方都能挖出几个来。

其实,石湖最著名的、最不可复制的、最具独特性的,应当是“石湖串月”人文景观。它是与平湖秋月、卢沟晓月、三潭印月齐名的全国四大赏月胜境之一。“游石湖,赏串月”是旧时苏州民众最大的出游民俗活动,为保护传承好这一“非遗”项目,今年姑苏区和吴门桥就组织了“石湖串月”民俗文化活动,并正在逐级申报更高级别的非遗项目。我想,“石湖串月”应当在项目策划中得到彰显,赏月元素应当更多地在项目策划中得到重视。这在项目运营后,会集聚更多的人气。

如何将文化遗产转化成旅游元素、旅游产品,这是技术性问题,相信公司会有更多的办法。

三是项目有一个痛点,那就是石湖区域管理的多头、分割问题。整个石湖区域由于历史遗留的原因,行政上目前是多头在管理,我称之为“三国四方”,(三区一局)即:高新区、吴中区、姑苏区和园林局。这种管理状况不仅使石湖旅游产品的开发、推介与石湖所拥有的资源,不相对称,而且,也必然对渔家村项目的策划、实施、运营,带来制约,大大束缚了我们的手脚。比如,我们进来的那条道路,就是属于石湖景区管辖的,如没有其他道路的开辟,那这是进入渔家村的必经通道,今后如何组织人流呢?而且这种管理模式是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改变的,如何在策划方案中,注意、回避、化解这个痛点呢?这也是一个绕不开的重大难题。

总之,只有精准地对项目作出研判,只有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减小痛点,才能使渔家村项目多出亮点。

 

第三、 建议对项目策划设计思路再作进一步拓展

一个成功的方案,总是反复打磨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还需对设计策划的思路,进一步拓展。有一句话叫,没有创意的策划,还不如死气沉沉的规划,策划需展开丰富的想象。因为这个项目是前期策划,我想说说一些想法。

我的观点是,策划好一个文旅项目,必须对所在的区域,进行详尽的分析研究,而且是前瞻性的分析研究,策划必须彰显它的区域特征,创意往往产生于区域特征,这恐怕是项目保持特色的基础,也许也是避免同质化的一剂良药。

来看我们这个区域,一句话可以概括:南连石湖,北靠运河。

这个区位具有独特优势,策划有两种思路:要么依托石湖作策划,要么紧靠运河做文章。(也许还有第三种:南靠石湖,北靠运河)

先来说说依托石湖作策划,要抓住石湖文化的核心精髓,再放大效应。做一个大而全的项目,不如做一个精而专的项目。刚才说了,石湖影响最大的、受众最广的,是“石湖串月”这个民俗,必须把这个作为核心来做、亮点来做。我甚至认为,可以把这个项目做成一个“赏月小镇”,这个“月亮”,如同拈花湾小镇找到了“花”一样,既与旁边强势景区有着内在的关联,同时又延伸了旅游的产品链,依托重大民俗活动,会大大集聚人气,有可能实现双赢。

要充分利用“石湖串月”这个重大民俗带来的文化效应,在项目的功能定位、街景设计、布局布点时,有意识地融入月亮的概念,建成赏月一条街,建成若干观月、赏月、品月的亭台楼阁,设置若干诵月、思月、咏月的馆室场、碑廊匾。月亮是美好的象征,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而石湖的月亮更美,更独特,扣住月亮,或许更能吸引人群。围绕月亮,能做很多文章,包括衍生文章。

也许有人会说,按照旅游的“四全”法则,全景、全时、全业、全民中的“全时”要求,明月高悬的时间段是有限的,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

可以以活动来助推,我们苏州人目前有了不少节,狂欢节、祭祀节、感恩节、读书节等等,传承苏州人游石湖的习俗,可以组织策划“苏州人的郊游节”,逐步发展到每季可以搞一次:春季踏青游,夏日浪漫游,秋天赏月游,冬日休闲(赏雪)游,等等。

再来说说,紧靠运河做文章。背靠京杭大运河,这是项目的更大优势,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也是万金难买机会。我们知道,国家正在实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程,这是国家层面的文化传承发展战略。目前,大运河沿线的省市,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程高度重视,行动迅速,如火如荼。江苏提出,大运河最美一段在江苏,而苏州的目标更明确:大运河苏州段要建成最美的一段。

如果我们这个临河的项目,能建成“姑苏运河小镇”,融入大运河文化带工程,那将为大运河苏州段添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如果能搭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班车,我们这个项目将会更加得到各级的重视,也会得到各方面的支持,直至包括资金的支持。

我们的项目紧靠运河,建个运河小镇并不牵强附会,况且项目早已实施,且并不存在大拆大建问题,前期的策划基本成熟,只需将项目内部做一些调整即可,个人认为,还是具有一定可行性的。如果这个项目能融入大运河文化概念,做成大运河文化带上的一个项目,那不仅是渔家村之幸,也是姑苏之幸、苏州之幸,同时也将是励丰之幸。建议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背景、形势等相关问题,作全面了解、研究。

也许有人认为,原先以展示苏州文化的项目,改成展示苏州段大运河文化,需要把原来的策划方案,推倒重来。其实,大可不必。这里,有必要说说大运河文化与苏州文化(吴文化)的关系。

大运河文化与吴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大运河文化传播到了苏州、吴地,与吴地产生的文化融合,催育、滋养、提升了吴文化,使吴文化成为当时一种先进的地域文化。我们知道,吴文化的本质特征是水的文化,悠悠太湖水,滔滔大运河。正是由于水的浸润,才使吴文化有了精致细腻、外柔内刚、博采众长、崇文重教、良善智慧等特质。大运河文化的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一种水的文化,只不过,它更加博大刚毅、气势宏伟、济善普世、生生不息。由于大运河文化的流入、结合,使得吴文化日趋成熟、完善,两者是一种源和流的关系。因此,调整把大运河(苏州段)文化作为项目主题,与把苏州文化作为主题,没有本质的区别。

无论是改换“月亮”的概念,还是采用“运河”的概念,均无需推翻原来的策划方案,原有的研究资料、基础策划,甚至布点布局,都可不必作大的变动。纲举目张,只需明确主线,稍加梳理,突出要点,局部调整,兼顾全面。也许就能策划出更加特色鲜明、传承创新、符合潮流、顺应市场、凝聚人气的项目来。

   20181210日在渔家村文旅项目策划评审会上的发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