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父亲的邻里情》(散文)

(2018-04-19 09:02:07)

     《父亲的邻里情》(散文)

 

   今天的楼房越造越高,但人和人之间的心灵阻隔,却越来越深,今天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沟壑,却越来越宽。而老一辈的邻里情却为何如此厚实、悠长?

                                                                                 ------题记

 

      一个春光明媚的午后,一辆小车在新区渔洋街护理院,接了年迈的老父亲后,上中环西线,经西环延伸,转友新高架,直往宝带路的一家护理院而去。此番出行,是陪同父亲去探望一位也居住在护理院的老邻居曹阿姨。

      父亲年逾百岁,目前还算硬朗,生活基本还能自理。入护理院前,一直居住在渡僧桥边的一条小巷里,长达六十多年。老屋是个大宅院,前后有三进,两层楼房。人居兴旺时,大院住了十几户人家,人口不下五十个。因此,也就有了许多老乡邻,过去的大院子,关了门是小家,一开门就是一个大家。

      岁月沧桑,老人们一个个走了,去了天堂,年轻的也一个个走了,去了新居。十三年前母亲仙逝,后来,父亲生了场大病,动了大手术,我们兄妹三家轮流陪护,延续了将近两年。父亲不忍长期影响儿女们的生活,又不愿随我们居住。再后来,父亲就离开老屋、告别乡邻,去了老年公寓、护理院。

      得知父亲要去养老院,邻居们都来侧面劝告:“老阿爹在这里住了几十年了,不要去吧。”见我们主意已定,又说:“那去蹲两天试试,不习惯的话,就回来,我们几个邻居,大家多带只眼睛,帮忙招呼招呼。”话语不多,听来让人感动。

      父亲是个性格温和、内敛内向、不善言辞的人,从不与人脸红争执。为子女是全身心的付出,不辞辛劳,无怨无悔,真像朱自清在《背影》中描述的那个父亲的形象。父亲的性格不仅得到了邻居们的认可,也得到了护理院里护工、护士、医生的赞许,在他们眼里,梅爷爷是一位宽厚仁慈、从不添麻烦的长者。

      可父亲有时会给我们出些小小的难题,当然我们会尽力来解决,有实在无法解决的,只能哄一哄,劝一劝,事后也就好了。进入耄耋之年,老人就像一个孩童,有时会有些固执,就连我们苦口婆心的劝告,也常常置之不理。我们知道,父亲有时情绪不高,或是因为健康,或是因为怀旧,而对老屋的想念、对乡邻的牵记,恐怕也是重要因素。为此,在他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不冷不热的天气里,带着他去老屋,走一走方砖地,望一望老枯井,摸一摸木门窗,更为重要的是,与老邻居讲讲闲话,聊聊家常。

      父亲最为牵记的是住在前一进的曹阿姨,曹阿姨的年纪比父亲小一折,丧夫已多年,又没生养儿女。孤身一人,企业退休,收入有限。在父亲独居的几年里,她每天总要到后面来几次,给父亲讲讲家长里短、隔壁新闻趣事,为父亲排遣孤寂。前年曹阿姨不慎伤了腰骨,动弹不得,于是,也去了护理院。父亲甚是挂念,但并没表露出什么,我们明白,随即去看望了曹阿姨,又拍了照片给他看。

      小车行驶了半个小时后,我们领着父亲,终于上了这家护理院的六楼。父亲迈着不稳的步子,晃晃悠悠地走进了曹阿姨的房间。时隔三载,老邻居重逢,曹阿姨深感意外,根本没想到已逾百岁的老乡邻会去看望她。激动万分,话语不绝,从老屋里的老邻居,到护理院的新生活,无所不谈,如数家珍。

      告别的时间到了,一缕夕阳勾勒出两位老人的身影,父亲紧紧地颤抖地抓住了曹阿姨的手,说了句温暖的话:“我还能走的话,一定再来看你。”也许两人都明白,极有可能这次是今生的最后一次见面。

      返回的路上,我一直在思索:今天楼房越造越高,但人与人之间的心灵阻隔,却越来越深。今天生活越来越富裕,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沟壑,却越来越宽。而老一辈的邻里情却为何如此厚实、悠长?

                                                                       2018418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