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对保护传承冬至习俗的若干建议

(2015-07-01 13:50:01)
标签:

佛学

         我对保护传承冬至习俗的若干建议

 

                                  梅锦煊

 

    冬至不仅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清嘉录》中就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其节日习俗传承已近3000年,历史悠久,超过了我们“姑苏三宝”中的任何一宝(端午习俗2500年、元宵灯会2000年、轧神仙800年),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发展,冬至的节日影响力有所下降,但仍然在世代传承,许多地方包括我们苏州,依然把冬至作为一个民间的一个重要节日来过。

冬至习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表明了中华文明的有效传承 ,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好冬至习俗,在当代依然是民俗文化工作领域里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提出以下粗浅的建议:

一、  应当深入挖掘冬至习俗的内涵意义

    与其它众多古老的华夏传统节日不同,冬至节没有太多妙趣横生的传说,几乎还保留着这个节日原初状态的单纯节令意义。我们从节日别名中可见一斑,比如:冬节、亚岁、如正、新正、交冬、贺冬、长至、短至、亚岁、一阳节、消寒节、履长节等。它不像端午习俗、轧神仙,后者有民众敬仰的人物,或有许许多多的故事。

分析冬至习俗的内涵,首先是气象学方面的意义。冬至日的关键在于一个阴阳消长的微妙节点。自古就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意思是说从冬至这天开始,不断生长的阴气终于达到顶峰,阳气也终于停止了销蚀,就要回升了。冬至节则是那个阴阳交割的临界点。这也是冬至成为历法上重要节气的原因之一。这便是天地间"冬转阳"的微妙,同时,也验证了"物极必反"、盛极而衰具有辩证意义的天道。

冬至过后,新年就在眼前了。民间又以冬至日到来的情况,及当天天气的好坏,推测往后的天气。俗语说:"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苏州话就是:干净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干净年)。

    在漫漫的岁月中,冬至习俗从顺应自然、敬畏自然,到祭祀天地、祭奠先人,又有了人文方面的意义。

    我们今天来挖掘冬至习俗的内涵意义,一是自然方面的,二是人文方面的。比如尊重岁时节令、保护自然环境、顺应自然变化、维护生态面貌,再比如敬畏土地,感恩社会,祭奠先祖,尊老爱幼,关爱他人,祈福来年、热爱生活等等。这些都是端午习俗的内涵和外延。这样理解,既保持它的本真性,又能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  应当全面梳理冬至习俗的表现形态

    对于冬至习俗的理解,一般往往是片面的或者是狭隘的,为此,应当梳理冬至习俗的主要的表现形态。

 传统冬至节主要活动习俗大致可以分为祭、衣、食、礼、娱五类。

    第一是祭。冬至之祭,就是祭天迎日、缅怀祖德

1.官方活动:郊祀祭天。在古时,天子祭天几乎是冬

至最重大的保留节目,除了天子之外的其他人都没有这种资格。

2.民间风俗:迎日祭祖。祭天迎日,冬至节也是先民感怀祖德、祭祀祖先的日子。一般来说,会给祖先的灵位前祭献供品和香火,等等。

    第二是衣。冬至之衣,就是新装雍容、衣饰应景

冬至节的风俗很多,其中就有有关的衣俗,周代的时候,祭礼等都会用凝重的玄色,而不是大红大黄。先秦到汉代,按照四个季节,祭服也因此而变得多彩时尚起来,按一年四季分别穿青、黄、白、黑。冬至这天,自然是黑色的祭服。唐代以后变得更为丰富多彩。

后来,冬至穿新衣的习俗也固定下来了,官家给吏员赐新衣冠,如今天过年时单位给发的年货这类性质。

    第三是食。冬至之食,就是风俗独特、食疗养生

冬至节是一个食俗非常丰富多彩的节日,节日食俗的关键词为"进补"二字。经过数千年发展,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冬至节令食文化。冬至日正值隆冬,食物多倾向于口味浓郁、营养丰富的种类,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各地冬至节的主要食俗有:冬至饺子、冬至肉、胡葱煮豆腐、赤豆糯米饭、吃狗肉、分腊肉、冬至团、冬至圆、年糕、汤圆、荞麦面、姜母鸭、馄饨、九层糕等等。

    第四是礼。冬至之礼就是盛情敬师、赠袜履长

冬至礼俗,主要有拜师和赠鞋袜等。冬至这天是学生向老师表达敬意的日子,据说,小学学生衣新衣,携酒脯,拜师。先生要带领学生拜孔子牌位。赠鞋袜的习俗则是因为这天日影最长,所以古俗以鞋袜献给尊长庆贺冬至,表示足履最长之日影祝祷长寿。曹植曾经写过《冬至献履袜颂表》,记录了当时的旧仪,冬至献出鞋子进贡袜子,所用来迎接福祉,步履走得更长久。

     第五是娱。冬至之娱就是葭灰土炭,图歌消寒

1.冬至悬土炭。就是说,在冬至前三日,悬土、炭于天平木杆两端,让两边轻重刚好平衡。到了冬至日,阳气至,炭那边就会重,而夏至日阴气至,则土重。

2. 葭灰占律。古人烧苇膜成灰,置于律管中,放密室内,以占气候。某一节候到,某律管中葭灰即飞出,示该节候已到。

3.九九消寒歌。九九歌是一种节令民间歌谣。旧时,冬季来临时,小孩子们常会吟唱这样的歌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

4.九九消寒图。简单的是画纵横九栏格子,每格中间再画钱形,共得八十一钱,每天涂一钱。还有一种是画素梅一枝,花瓣共八十一,每天染一瓣,都染完以后,则九九尽,春天临。在古代由于受科技发展的限制,人们就通过画“九九消寒图”来记载阴、晴、雨、雪以及各种天象的变化,用来预卜来年丰欠。 比如温州有个地方,去年还举行“拾非遗 迎冬至 消寒九”民俗活动。

三、  应当适当增加冬至习俗的传承形式

    古代的人们一直认为,冬至节气是计算我国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因为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了。所以,古人认为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新年,古人又认为,冬至过后,白昼的时间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个吉祥的日子,值得庆贺。由于冬至时间不固定,因此,它与清明节一样,是活节。

    根据史料记载,早在周朝,冬至日便有“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以郊祀祭天的记载。汉代以后,冬至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冬至节开始成为民间的一种节日。唐宋时代,冬至的地位更为重要,当时人们甚至认为“冬至”与“岁首”并重。每到冬至这一天,皇帝要亲自举行郊祭,即祭天,百官要进表朝贺。

苏州人就此以冬至日为新年,起源很早,从泰伯和仲雍南奔,建立勾吴开始。但随着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冬至的节日重要性有所降低,有些内容出现自生自灭的现象,表现比较突出的是,民间自发传承的饮食文化和祭祀文化。从历史上看,倡导、推动冬至习俗,官方乃至帝王功不可没。

    今天,要保护和传承好冬至习俗,使之发扬光大,政府、文化部门和社团组织应当有所作为:

一是加强宣传,普及知识。要利用各种媒体,包括平面、电视、网络,采取各种方式,包括传统的宣传阵地、文学艺术等形式,进行有关冬至风俗知识的宣传普及。尤其是新苏州、小苏州、洋苏州等人群,通过宣传普及,使受众能了解冬至的起源、内涵、宗旨,冬至风俗的主要形式,以及过好冬至节的意义,等等。

二是强化研究,理清思路。要强化对冬至风俗的研究,了解3000年来,冬至风俗的起源、传承的情况,找准冬至为何能传承3000年的根本原因,以及风俗的精神内核,探索保护、传承冬至习俗的当代现实意义。同时,要研究冬至风俗的主要表现形式,以及哪些形式在当今的苏州仍然可用,哪些形式必须改进?

三是拓展内容,善于结合。除了继续保护民间自发的冬至习俗外,还必须传承、拓展冬至习俗的内容,使冬至习俗更具有本真性和完整性。如按祭、衣、食、礼、娱五类来进行,政府、文化部门和社团层面可重点选择一些项目来实施。比如,传统中最为重要的官方活动是:郊祀祭天。那我们是否可以搞苏城冬至祭祀活动,内容为:祭苏城天地、祭苏城先贤、为来年祈福。比如“衣”,能否与岁末的扶贫帮困、关爱弱势群体结合起来,冬至为这些对象送棉衣。再比如“礼”,能否在冬至期间,发动类似“感恩师长,回报社会”的活动。至于“娱”,以“辞旧迎新”为主题,与元旦活动结合起来,可以多种形式地进行。此外,非遗保护、传承也是古城保护的重要内容,传承冬至习俗能否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找到更好的结合点;传承冬至习俗要融入时代精神,我们是否能把苏州城市精神的弘扬结合起来,等等,这些就需要我们很好的思考和策划。

四是传承创新,形成特色。苏州冬至习俗,除了喝冬酿酒、吃一顿团圆“冬至夜饭”外,还有送冬至盘、拜冬、祭祖、吃冬至团子等,还有一个俗语“有得吃,吃一夜;呒不吃,冻一夜”。所以,人们不甘心冻一夜,想吃一夜,所以就喝酒、买卤菜吃。冬至还是一个团圆节气,祭拜祖先、吃团圆饭等冬至民俗的基本内容。冬至风俗,全国各地都在搞,我们必须形成吴地的特色。我们既要符合冬至风俗的一般规律,又要有苏州特有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实践、探索、总结、提高。

 

    就目前而言,冬至还远未达到“大如年”的境况,这就需要我们深挖主题、扩大载体、丰富活动、广泛吸引。需要我们研究、策划、组织、甚至投入。需要我们坚定信心、坚守方向、坚持始终。这有只样“冬至”才能回归它“大如年”的本来面目。

 

                                            (在2015年6月30日“冬至大如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