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西班牙雕塑艺术展

标签:
20世纪西班牙雕塑艺术毕加索高迪米罗中国美术馆 |
分类: 北京原风景 |
为了庆祝中国和西班牙建交40周年,中国美术馆现正在举办《从毕加索到巴塞罗--20世纪西班牙雕塑艺术展》,展出了包括高迪、毕加索、达利、米罗、巴塞罗在内的31位艺术家的79件雕塑和绘画作品。
西班牙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特别是20世纪的西班牙,出现了一大批诸如巴勃罗·毕加索、胡安·格里斯、萨尔瓦多·达利、胡安·米罗、巴勃罗·加尔约尔、奥戴伊萨等许多先锋流派先驱。
展厅布置十分精美,每位大师的雕塑作品后都相应配有其创作的一幅或几幅绘画作品,透过这些艺术家的雕塑作品和他们的画作,可以看出20世纪西班牙雕塑从具象到抽象的不同表现手法。展览依时间顺序逐步呈现了西班牙雕塑艺术从20世纪初先锋派的萌芽一直发展到今天的演变历程。
极度高产的毕加索是20世纪西班牙艺术的代表,因此展览也被命名为“从毕加索到巴塞罗”。但事实上,纵观西班牙现代雕塑艺术发展,是由高迪引发了现代主义,所以为了反映西班牙艺术的全貌,展览的起点是比毕加索更早的高迪。一入展厅,便能看见高迪创作的雕塑《烟囱通风道》,紧随其后的是加泰罗尼亚新中心主义,加尔加约、胡里奥-冈萨雷斯和毕加索用各自的创作展现了激进先锋派的艺术妙想;再往后,又进入了以萨尔瓦多.达利和胡安.米罗领衔的超现实主义世界。
安东尼·高迪,《烟囱通风道》,1909年
安东尼·高迪,《收获橄榄果》,《丰收》,《收葡萄》,1879年
安东尼·高迪,《丰收》,1879年,(描图纸中国水墨)
马诺罗.乌盖,《加泰罗尼亚老妪-乐维拉》,1910-1911,
马诺罗.乌盖,《穿凉鞋的裸身人体》,1924,(铅笔画)
马诺罗.乌盖,《熟睡的女人》,1931,(铅笔画)
马诺罗.乌盖,《熟睡的女人》,1931,(铅笔画)
巴勃罗·加尔加约,《有刘海的女孩》,1913-1914
巴勃罗·加尔加约,《女舞者》,1927,(纸上中国水墨)
霍华金·托雷斯·加西亚,《物件(玩具)》,1929,(涂画木头)
霍华金·托雷斯·加西亚,《无题》,1933,(纸上水彩画)
霍华金·托雷斯·加西亚,《三维空间中的男子》,1933,(纸上中国水墨)
霍华金·托雷斯·加西亚,《三维空间中的男子》,1933,(纸上中国水墨)
胡里奥·贡萨雷斯,《被叫做“镜中的女人”的人物》,1934
胡里奥·贡萨雷斯,《无题》、《坐着梳头的女子》,1936
胡里奥·贡萨雷斯,《无题》,1936
萨尔瓦多·达利,《歇斯底里、流线型的裸体女子》,1934
萨尔瓦多·达利,《无题(从不向前看)》,1949年
胡安·米罗,《三个人的构图》,1930年
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裸体》,1934
阿尔贝多·桑切斯,《三个散步的女子》,1956-1958年
阿尔贝多·桑切斯,《跳舞的农民》,1956-1958年
阿尔贝多·桑切斯,《三个散步的女子》,1956-1958年
安赫尔·弗兰特,《女性轮廓》,1952,(彩饰软木)
安赫尔·弗兰特,《无题》,1955
左:欧亨尼奥·格拉内尔,《争论》,1979,(纸上中国水墨)
右:欧亨尼奥·格拉内尔,《森林中的会议》,1991,(纸上水墨)
埃斯特万·文森特,《无题》,1970
埃斯特万·文森特,《无题》,1979,(纸拼贴画)
马丁·奇力诺,《曲子向李西斯基致敬》,1957-1958,(锻铁)
马丁·奇力诺,《曲子向李西斯基致敬》,1957-1958
马丁·奇力诺,《混乱》,1975,(纸上蜡笔和铅笔画)
马丁·奇力诺,《根》,1959,(纸上水墨和铅笔画)
巴勃罗·帕拉苏埃洛,《克里纳门III》,1988
左:巴勃罗·帕拉苏埃洛,《思索》,1991,(纸上铅笔和水粉画)
右:巴勃罗·帕拉苏埃洛,《迷宫》,1991,(纸上铅笔和水粉画)
安德埃乌·阿尔法洛,《无题》,1988,(铁上涂画)
安德埃乌·阿尔法洛,《无题(人体系列)》,1984,(纸上铅笔画)
安东尼·达比埃斯,《洗手盆和书》,1987,(铜和画)
安东尼·达比埃斯,《印痕》,1990,(纸上混合技法)
豪尔赫·奥戴伊萨,《两个相对的平面》,1959,(铁)
左:豪尔赫·奥戴伊萨,《个人创作周期比较图表》,1965-1993,(纸上混合技法)
右:豪尔赫·奥戴伊萨,《无题》,1995,(纸上粉笔画)
豪尔赫·奥戴伊萨,《个人创作周期比较图表》,1965-1993,(纸上混合技法)
胡里奥·洛佩斯·埃尔南德斯,《在霍华金·科斯塔里的房间》,1970
胡里奥·洛佩斯·埃尔南德斯,《自画像》,1988,(纸上铅笔画)
爱德华多·阿罗约,《何塞大叔(葡萄酒品牌)桌子》,1973年,(铜)
爱德华多.阿罗约,《卡门》,1988,(纸上铅笔画)
阿道夫.施洛瑟,《天空的祭坛》,1993,(花岗岩、蜡、烟垢)
阿道夫.施洛瑟,《天空的祭坛》,1993;绘画:阿道夫.施洛瑟,《中国墨》,1993
艾娃·洛茨,《无题》,1994,(铜)
艾娃·洛茨,《灶》,1976,(纸上丙烯酸)
苏珊娜·索拉诺、胡安·穆尼斯和哈伊梅·布林萨,他们尽管年龄差距悬殊,但代表了八十年代以来西班牙雕塑艺术的三个主要流派:构成派、表现派和概念派。
苏珊娜·索拉诺,《无题》,1990
胡安·穆尼斯,《无题》,1982,(铁)
胡安·穆尼斯,《雨衣素描》,1992-1993,(布上粉笔和油画)
哈伊梅·布林萨,《鸟头》,1985,(铁)
哈伊梅·布林萨,《人物》,1987,(纸上混合技法)
米盖尔·纳瓦罗,《办手续》,1989,(铝雕塑)
米盖尔·纳瓦罗,《系船栓系列Ⅴ》,1987,(纸上石墨和水粉)
胡安·纳瓦罗·巴尔德维格,《牵引》,1994,(金属和绳索)
胡安·纳瓦罗·巴尔德维格,《两个那喀索斯》,1982,(纸上油画)
维克多·米拉,《蜗牛女人》,1984,(铜)
维克多.米拉,《椅子》,1988,(纸板油画)
弗朗西斯科·莱伊罗,《无题》,1994;弗朗西斯科·莱伊罗,《无题》,1994,(纸上混合技法)
弗朗西斯科·莱伊罗,《无题》,1994,(纸上混合技法)
米盖尔·巴塞罗以三维绘画作品为人熟知,本次雕塑艺术展是以巴塞罗的一个铜雕作品和一幅带有动物寓意的绘画作品收尾。
左:米盖尔·巴塞罗,《洋葱》,1988;
米盖尔·巴塞罗,《无题》,1992
观展过程中惊喜地发现,许多孩子由家长带着来这儿写生,一笔一画,极其认真。看着他们的专注的神情,似乎比欣赏大师的作品更令人愉悦。
我们从不缺优秀的种子,只是缺块好地、好水、好阳光
美,要从娃娃抓起,希望我们的后代儿孙,人人优雅个个高贵。不踹公园的灯、不在地铁上脱鞋、不忘我地喧哗,不遗垃圾、狗屎、不闯红灯、不占道、不砸车、不毁古物、不建新丑...
展览时间: 2013-04-21 至 2013-06-30
主办单位:官方信贷局基金会(ICO)、西班牙文化行动(AC/E)、西班牙驻华大使馆、中国美术馆
展览场地:19,20,21号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