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俄罗斯圣彼得堡涅瓦河大学滨河街宫廷滨河街摄影旅游 |
分类: 寥廓俄罗斯 |
岬角处有两座大桥与周围连接,向南有宫廷桥南接冬宫与海军部大厦之间的宫廷滨河路,通往冬宫广场;向北有交易所桥与彼得格勒岛相连。
在连接瓦西里岛与市中心的另一座桥-圣母领报桥(曾名施密特中尉桥)上向东瞭望,涅瓦河左岸为瓦西里岛的大学滨河街,右岸为宫廷滨河街,宫廷桥横跨两岸,连接南北。
国立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学院全名绘画、雕塑与建筑艺术研究学院。由俄罗斯教育家伊万·伊万诺维奇·舒瓦洛夫于1757年倡议建立;1764年11月4日女沙皇叶卡婕琳娜亲自颁布命令宣布学院诞生。与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巴黎美术学院,英国皇家美术学院齐名,是世界著名的四大美术学院之一,19世纪初逐步完善教育体制。主要培养大师级的美术人才,在全世界有较广泛的知名度。
在学院的正前方有一座泊船码头,两个对坐的狮身人面像分立左右,狮身人面像于公元前13世纪在埃及古都底比斯考古发掘时发现,每个重23吨,1832年从埃及运抵圣彼得堡。
风光迷人的沿河街,吸引着众多游客。
码头上左右对称而立的还有2根巨大的铜柱,纹饰极其精美
当日正在俄罗斯海军节期间,水兵们或携妻带子或携女友或成群结队,走上街头,尽情享受属于自己的节日。
水兵与女友
缅希科夫宫是18世纪初在瓦西里岛修建的最大的私人宅邸,它的主人缅希科夫是彼得大帝的挚友、彼得堡第一任市长。缅希科夫宫的外表很独特,从1710开始历经长期的逐步建设,1727年才最终落成,众多的西欧建筑师和设计师都参与了建设与装修。彼得大帝利用这个在当时唯一的宫殿接见各国大使,举办各界名流舞会,通过这种形式使那些从莫斯科迁到彼得堡的高官贵族逐渐熟悉了欧洲礼仪。
1727年9月缅希科夫在彼得大帝去世的2年后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别廖佐夫,他建造的宫殿被收归国库,1800年开始改名为第一军校大楼,1832年被用做陆军贵族大楼。此后这里又进行了改建以及彻底重建。1917年十月革命后,教堂大厅被洗劫一空,当时在宫殿里占相当面积的军校大楼博物馆也因遭到破坏而关闭。此后的30年间,这里都是列宁格勒军事政治学校的所在地,后来又成为其他机关的办公地。1967年,缅希科夫宫归艾尔米塔日国家博物馆所有,宫殿经过多年修复已经部分地恢复了原貌。现在,在宫殿大厅里摆设的是以18世纪30年代的俄罗斯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陈列品。
珍品陈列馆在滨河街的建筑物中占有特殊地位,它是第一家俄罗斯国家公共博物馆。也被人称作“纪念彼得大帝人类学·民族学博物馆”,收集世界四大洲的人类学、民族学资料。博物馆的大楼建于1718-1734年,楼的中央建有一个造型美丽的多层高塔。高塔两侧是外表完全一样的三层楼楼房。瞭望塔楼是俄国第一座天文台,三楼部分还设有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博物馆,在这里重现了他的实验室等内容。大楼的两侧是博物馆的陈列馆和图书馆。
沿着大学滨河街继续向东,便来到了瓦西里岛岬角地带,这里又被称为瓦西里长滩。
瓦西里岛岬角上的中心建筑是证券交易所大楼,建于1805-1816年,44根白色的陶立克式的圆柱围绕四周,成为“俄罗斯的帕尔忒农神庙”。现如今为中央海军博物馆,其前身为1805年创立的以彼得大帝的模型收集为基础的博物馆,1941年转移到这里,用于展示俄罗斯海军的历史资料,这里陈列着数不尽的精确的模型及实物,最吸引人的就数3000年前的圆木舟了。这里还有彼得大帝最喜欢的小划船,1881年制造的小潜水艇。
罗斯特拉灯塔柱,俗称海神柱。柱高32米,1810年由建筑家托姆·朵·托蒙设计,与当时的证券交易所一同修建,古希腊罗马凯旋纪念碑的样式,柱身上面有古战船船头,女神铜像、铜锚,底座上装饰着象征伏尔加河,第聂伯河、涅瓦河、沃尔沃夫河河神的石雕像。红色的海神柱很粗,里面是楼梯,可以由此登到塔顶。顶部是三角油灯,据说暮色降临后燃烧的火焰可达七米之高。灯柱上的船头还有个说法:海战胜利1次,就加修1个船头。
沿涅瓦河北岸,跨过交易所桥,宏伟的彼得保罗要塞就在眼前,蓝天白云下的彼得保罗大教堂金光灿灿、熠熠生辉。详尽介绍请看博文《城市的开端,彼得保罗要塞》。
彼得大帝的小木屋位于彼得保罗要塞右侧圣三一广场附近,是一栋木质的房屋,在建筑物的外表被画上了砖瓦图案,使它看起来仿佛是用砖块建造而成。这栋木屋建于1703年,是为彼得大帝指挥要塞修建而建造的,仅仅花费了3天便建成,现在作为博物馆向游人开放,屋内完好的保存了彼得大帝当时在这里生活的情景。
小木屋对面的“自行车”
涅瓦河岸护堤旁钓鱼的老汉
在圣三一桥上北望彼得格勒岛,河岸边停泊的海盗船。
圣三一桥是第三座横跨涅瓦河的永久桥,北接圣三一广场南接苏沃洛夫广场(战神广场)。1897年和1903年之间建成,长582米,宽23.6米。得名于其北端的旧圣三一大教堂(曾名“平等桥”和“基洛夫桥”)。
涅瓦河转弯处北岸,有座漂亮的红砖建筑群,这是圣彼得堡市监狱,它只关押两年刑期以下的轻刑犯。
斯莫尔尼修道院位于涅瓦河大转弯处的左岸。“斯莫尔尼”俄语意为沥青,彼得大帝时期这里曾是沥青工场。斯莫尔尼修道院原是一座东正教修女院。彼得大帝之女伊丽莎白一世继位之前在此出家修道。她继承王位后,继续赞助修道院的建造工程。斯莫尔尼修道院是一组建筑群,中间是传统的东正教五顶式教堂,四周为住宅楼,四角分别座落着四个家庭式小教堂,建筑师拉斯特雷利将整个建筑群设计的布局规整、精美雅致,被称为俄罗斯巴洛克风格建筑中最完美的作品。
拉斯特雷利于1748年开始建造这座教堂,但直到18世纪30年代才由建筑师瓦西里·斯塔索夫最终建造完成。大教堂祝圣于1835年7月22日。1923年,苏联政府关闭了教堂。今天,斯莫尔尼大教堂主要用作音乐厅,周围的修道院建筑由各部门政府机构使用。
斯莫尔尼宫紧邻着斯莫尔尼修道院是一座三层建筑,始建于1806—1808年,原为叶卡捷琳娜二世创办的俄罗斯贵族女子学院。最初的斯莫尔尼宫整体色彩和叶卡捷琳娜宫一致,也是蓝白相间的,是巴洛克风格和俄罗斯风格的融合,相当具有代表性。斯莫尔尼宫在俄国的十月革命中成为革命的指挥中枢,1917年11月7日,列宁在斯莫尔尼会议大厅发表对俄国公民的号召书,宣布一切政权归苏维埃。现为圣彼得堡市长办公所在地。
站在北岸的大学滨河路看对岸的海军部滨河路,伊萨克大教堂在众多楼宇陪衬下,如众星拱月一般。
冬宫是昔日沙皇皇宫,由意大利著名建筑师拉斯特雷利设计,是18世纪中叶俄国巴洛克式建筑的杰出典范。初建于1754-1762年,1837年被大火焚毁,1838-1839年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遭到破坏,战后修复。现为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一部分。
滨河路上的铁篦子,上面铸着圣彼得堡市徽
一艘游船穿过冬宫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