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图说天宁寺

标签:
天宁寺辽塔天王寺舍利塔五朝古都西城广安门外 |
分类: 北京原风景 |
- 天宁寺是北京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北魏(公元386-534年) 延兴年间(公元476年)孝文帝创建寺庙,初名“光林寺”。
- 隋(公元581-618年) 仁寿年间隋文帝改名为:“宏业寺”。隋文帝将供奉的佛舍利分别在中原三十州各建一塔秘藏。法门寺、天宁寺均为其中之一。初建时的塔为木塔,有台阶可上。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佛舍利入塔。
- 唐(公元618-907年) 唐玄宗开元时(公元712年)改名为:“天王寺”。现寺山门前西侧立“唐天王寺故址”石碑。
- 辽(公元907-1125年) 天祚帝天庆九至十年(公元1119-1120年)在寺庙后院改建天王寺舍利塔,建塔历时十个月。主持建塔者是天祚帝的叔叔耶律淳,此人于保大年间(公元1122年)称帝,号天赐皇帝。可惜塔成之后不久,京城被金兵所破,辽代随之灭亡。(补:历史上契丹人所创建的辽王朝曾是当时名震中外的盛大王朝。据说哥伦布出海远航,就是为了寻找他仰慕已久的契丹。此事虽不能确定,但在俄文和拉丁文中将中国称为“契丹”,却是千真万确的事情。契丹人所建立的辽王朝,与五代共始,和北宋同终。它雄踞于长城内外,占有中国半壁河山。它立北京为都城,这是北京城首次作为统治中心。由此说来,天宁寺塔是北京作为五朝古都,最古老、也是唯一的地面见证物。但是,与其它建立王朝的少数民族不同的是:契丹族随着辽王朝的灭亡而神秘消失。近年来,随着辽代墓葬的不断出土,为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文化的契丹人的下落,成为考古学、人文学、史学界研究的热点。)
- 到金代(公元1115-1234年),金在辽的燕京正式建都,天王寺在金中都皇城的宣华门里,是皇城中的唯一大寺,所以在金世宗、章宗时修建得更为辉煌,并改名为“大万安寺”。
- 元代(公元1368-1644年),该寺随豪华的金中都毁于兵火,但唯舍利塔尚存。
- 明(公元1368-1644年) 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明成祖下旨重修该寺。明宣德年间(公元1455年)称今名:天宁寺。明正统年间(公元1445年)改名为广善戒坛,后恢复天宁寺名称。
- 清(公元1644-1911年) 清初时塔顶坍塌。康熙二十一年间曾重修。乾隆年间(公元1747年和公元1783年)两次修复天宁寺。
- 民国二十六年重修。寺中有石碑记载。
- 1958年进行一次文物普查。寺中有石碑记载。
- 1976年地震时将塔刹震落。
- 1988年天宁寺塔院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991-1992年大修时,在塔顶拆除当时的纪念碑。
- 2002年国家出巨资重修天宁寺塔院。
- 2007年7月7日举行盛大的佛像开光仪式。
2、天宁寺旧时规模宏大,分中路和东西三路,现仅存中路。中路有山门殿(韦驮殿),山门前有高大古槐两株。
3、山门上书“敕建天宁寺”。山门殿内前供弥勒佛,后站持杵韦驮。
6、殿门上书“接引殿”。门前对联东书“金界庄严铃语钟声流静梵”,西题“运台馣霭香云宝相现慈因”。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内供接引佛(阿弥陀佛,也称无量寿佛),寓意接引众信徒进入佛门广接佛缘。
7、大殿前有碑刻两方,为乾隆年间重修天宁寺碑。
8、
14、底座上精美的雕刻
15、接引殿后为舍利塔院,高大的舍利塔矗立在院中。
19、
20、舍利塔院宽阔,东、西亦有配殿,东为药师殿,西为弥陀殿。
23、天宁寺舍利塔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通高57.8米。塔建于方形砖彻的四方平台上。塔的最下部是须弥座,有壶门浮雕一道,须弥座上面是具有斗拱勾栏的平座和三层仰莲瓣,承以塔身。
24、
26、莲瓣初建时是用铁制,可以注油燃灯,清代重修后才改成砖制。
27、莲花塔座上为高大的塔门层,塔身四面设半圆形券门,门两旁高浮雕金刚力士、菩萨、天部,砖柱上浮雕升降龙。所有雕饰各个神采奕奕,造型优美生动,雕塑工艺精湛、手法细腻。时间流逝,岁月沧桑,雕塑虽有破损,但基本上是十二世纪原物,是中国佛塔雕塑艺术中不可多得的经典作品。
28、
29、
30、塔门层以上为十三层密檐塔层。塔一般为“七级浮屠”,十三层为最高级别,一般为皇家特许。
31、
36、“唐天王寺故址”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