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着午后2点的骄阳,来到槟城又一世界文化遗产—“姓氏桥”。“姓氏桥”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并不是什么槟城的特色桥梁,而是初到槟城的闽南地区老百姓在海面上搭起的海上屋,每条“姓氏桥”都有自己的名字:周家桥、王家桥、陈家桥......每个姓氏的”桥“里只住着自己同姓家族的亲属。他们至今还保留着百年之前出海打渔的生活传统。这里的居民并不像菲律宾、柬埔寨等东南亚地区水上屋的老百姓那样穷困,他们的木板房子虽然貌不惊人,但内部从各种家用电器到日常家居用品还是应有尽有的,基本每户人家进门处都供奉着佛龛、神像。
周家桥午后海面上热气蒸腾,主人们基本都席地而卧,午睡了,“桥上”安静异常,只有我们极少数游客像不怕热的疯子一样在“桥”上东张西望,仿佛喜欢偷窥别人家中的隐私
。


每户人家间狭窄的水道


即使是住在板屋也是可以这样创造美的:)


热情的老人请我一定来看看他家“海上花园”中整盛开的鲜花和他可爱的小鸟。


“姓氏桥”的渔民们每每出海之前还保留着乞求神灵保佑的传统风俗。

不愿午睡的孩子被妈妈抱了出来,怕打扰了屋内熟睡的老人们。可爱的小弟弟呀,你咋小小年纪就一脸“忧国忧民”的表情呢?!

小弟弟的表情就始终这样“忧心忡忡”,不知道想起了啥“桥家大事”

陆地上的典型槟城华人百姓民居。

装扮得生机勃勃的老屋。

老城的特色交通工具——花车。

老街的尽头又看到了另一种文化的建筑(下集将会介绍)。

废弃的华人学堂


老房子餐厅是槟城老街有名的特色中餐厅,想吃大餐者必须提前电话预定,如果“私自擅入”最多只能吃到一些普通小吃了。


“老房子”的主人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已到中国南方设厂的华人,由于酷爱中国文化,时常把他在中国收藏的工艺品搬回老家,久而久之家里已经容纳不下,就开了这个馆子,一层只陈列主人藏品,二层才是餐厅,预约前来就餐的人在饭前可以先欣赏主人的收藏,再上楼就餐。感觉人家开餐馆的目的就一个“玩”儿字
。

让我觉得有“最可爱眼神”的罗汉。

深夜,路过小巷边一户普普通通的华人住宅门口,见到这熟悉、温馨的家的色彩,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下集将介绍槟城的西洋文化遗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