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孤独之旅》知识梳理

(2011-10-09 20:09:38)
标签:

教育

《孤独之旅》知识梳理

 

一、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思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4届童牛奖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二、字词

1、生字

轩(xuān)嬉闹(xī)凹地(āo)雍(yōng)掺杂(chān)胆怯(qiè)撅(juē)

给予(jǐ yǔ) 觅食(mì)撩逗(liáo)

多音字:

落:luō(大大落落)  là(落在后面)   luò(一落千丈)   lào(落价)

撩:liāo(撩起)  liáo(撩逗)   liào(撩下)

漂:piāo(漂游)  piào(漂亮)   piǎo(漂白)

嚼:jiáo(嚼东西)jiào(倒嚼)   jué(咀嚼)

磨:mó(磨难)   mò(磨坊)    难:nán(难关)  nàn(磨难)

应:yīng(应该)yìng(回应)

2、释义:

厚实:丰富、富裕。   嬉闹:嬉笑打闹。

撩逗:挑逗、招惹。   驱除:赶走,除掉。

茫然:①完全不知道的样子。②失意的样子。

乖巧:①(言行等)合人心意,讨人喜欢。②机灵。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三、感知课文

1.【层次结构】 这篇小说共分三部分:

一(从开头至“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写杜小康放鸭的原因。(交待背景)

二(从“小木船赶着鸭子”至“直到明年春天”)写杜小康及其父亲在芦苇荡放鸭的过程。

三(从“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至结尾)写杜小康在放鸭时所遭受的磨难,尤其是寻找失散的鸭子给自己带来的磨难和自己的成长体验──长大了,坚强了。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2.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少年杜小康              

      环境:远离家乡,孤独偏僻的芦苇荡
  情节:贫困失学后在,孤独艰苦的环境中和父亲一起去放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3、
梳理情节:
    开端(1
):交代背景,杜小康跟随父亲去放鸭

发展(2—27):杜 小康跟随父亲在荒无人烟的芦苇荡安了家

高潮(28—49):在暴风雨夜,小康独自一人寻找鸭子,他感觉自己长大了。

结局(50—52) :辛苦得回报,杜小康有了收获。

四、分析课文:

1、根据故事情节,你能概括杜小康成长的心理历程吗?

出发时:感到茫然(害怕  到达芦荡:感到胆怯    安顿之后:依然恐慌

时间久了:感到孤独——面对孤独,习惯孤独,不再恐慌

雨后天晴:长大 、坚强

心理活动的发展:

①想上学(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②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未知的。

③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④最大的敌人……它就是孤独。

⑤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哇哇大哭起来……

⑥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⑦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⑧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⑨望着异乡的天空……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⑩惊喜地发现鸭下蛋了。杜小康在放鸭的生活中,经历了出发时的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的害怕、胆怯,安顿之后的感到孤独,时间久了的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的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走过了“孤独之旅”。 

2、你认为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他是一个不怕困难,在困境中成长,越来越坚强的孩子。
  他是一个能理解父母苦衷,能为家庭分忧的孩子。
  他是一个念念不忘求学上进,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孩子

3、体会环境的作用:

鸭群:呈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 [ 被赶着]——不情愿    衬托

一路觅食,有时朝天空叫几声—寂寞                                               

临睡时心理动作和神态:无家的漂流者、团团围住小船、插    重新放——恐惧

真正的鸭:羽毛:鲜亮 稠密   公鸭蓝羽紫羽:犹如软缎——漂亮、长大   杜小康

鸭群:无家的飘游者——长成真正的鸭——其恐惧感衬托主人公的恐慌。

它们长大,衬托主人的成长过程

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    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广阔无边    烘托害怕胆怯)

青森森一片   浩浩荡荡    

空气中满是芦叶清香    掺杂一缕一缕香草香——  宁静美好    反衬恐慌) 

芦叶边飞着无数萤火虫

暴风雨:可怕搏斗成长——风雨中搏斗,成长的环境,造就勇气和坚强的性格

环境描写的作用:

雨过天晴,天空格外的蓝,月亮也特别明亮。为例。[来源:**]

分析:这段环境描写与前文暴风雨来临时的环境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雨过天晴,天空格外的蓝,月亮也特别明亮,这种美好的景色,恰恰衬托出主人公经历了暴风雨洗礼后,那种轻松、喜悦和平静的心情,从而突出表现了杜小康从此变得对生活更加热爱了,面对生活的考验他更加坚强了。

总结归纳:本文的环境描写渲染文章孤独的气氛,烘托人物孤独害怕的心理,推动情节发展,同时增加了文章的美感,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学气息。

4、文题孤独的含义:

(1)指小康与父亲一起远离村庄,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
  (2)是小康心灵成长的过程。

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心灵寂寞的孤独

5、课文给我们的启示:

讲述了杜小康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⑴小说中杜小康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心理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的经过,体现了人的力量:人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⑵课文告诉我们:人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战胜自我。

⑶小说启迪我们:少年要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最终赢得了胜利,会有一种自豪感和成长感。

⑷人由幼稚到成熟,这是生命中的一种渴望与追求。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使人成熟、奋进。

五、《孤独之旅》课文评点

六、写作特色:

1、出色的环境渲染:

小说的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活动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其中有关鸭群、芦苇荡、风雨的描写占有一定的篇幅。鸭群是杜小康生活的重要内容。

2、细腻的心理刻画:

孤独是一个极为抽象的字眼,然而作者却把孤独用文字描摹得可触可感。小说情节一步一步地发展,孤独的感觉一点点地加剧,处处体现出生活的真实,给人一种亲身经历过的感觉。

3、逼真的细节描写:

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比比皆是,如杜小康“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我要回家……’”的细节描写读来让人十分感动,

4、平实的语言风格:

平白、朴实、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符合少年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

七、总结:

通过写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随父背井离乡,到偏远芦荡放鸭的故事,高度赞扬了杜小康在生活上能吃苦,在精神上能耐住寂寞的顽强毅力,告诉少男少女们:人生需要在艰苦的条件中锤炼,需要在孤寂中磨炼,这样才能长大成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