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课文分析

标签:
杂谈 |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
通过让学生担当导游的活动方式,了解本文按空间方位顺序,沿着参观路线,着眼于纵贯紫禁城的中轴线,由南到北,逐次介绍建筑物的说明特点。总说和分说相结合的说明顺序。在逐一介绍各个宫殿之前,先概括介绍故宫的总体布局以及它的外观概貌和建筑特点,然后以保和殿后面的小广场为界,把故宫分为前朝和内廷两部分,分别加以介绍。最后一段,借登临景山俯瞰故宫全景,对上文的具体分说作综合总括。故宫中的每个宫殿也有它的总体构造和组成部分,课文一般也是按先总后分、先外后内的顺序加以介绍。
2.学习了解故宫博物院的特点。
学习说明文应首先抓住被说明对象的特征,因而我们在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抓住故宫的总特点: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然后通过细读课文,担当导游这一形式,逐一介绍这些特点,从而对故宫博物院有整体而明晰的印象。
一、按空间顺序介绍故宫博物院
故宫宫城呈长方形,占地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70多座,房屋9000多间。
强调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的位置。
1、介绍作者由天安门-端门-午门的路线,扼要说明午门、金水桥和太和门广场。
(依次出现故宫鸟瞰图、午门、金水桥和太和门广场、铜狮。)
2、依次介绍“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依次出现太和殿外景和内景、中和殿、保和殿。)
3、简介乾清门前小广场,强调前朝和后廷的划分。
(出现乾清门、前朝鸟瞰图。)
4、依次介绍“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依次出现乾清宫外景和内景、交泰殿外景、坤宁宫内景。)
5、讲述东西六宫,着重点应放在养心殿和储秀宫。
(依次出现养心殿内景之正间、东暖阁、储秀宫内景二幅。)
6、介绍御花园。(依次出现御景亭、钦安殿。)
7、介绍顺贞门、神武门及景山回望。(依次出现顺贞门夜景、神武门。)
二、问题探究
1、皇宫为什么称紫禁城?
紫禁城是皇帝、皇后和皇族居住的内城。“紫”字是指紫微星垣,代称皇帝。因为天上恒星中的三垣,紫禁垣居中央,太微垣,天市垣陪设两旁。古时候认为皇帝应该住在皇宫里,天宫又叫紫微宫。人们的皇帝自诩为天子。所以紫微星垣代称皇帝。又因为皇帝居住的内城严禁黎民百姓靠近,所以叫紫禁城。
2、强调太和殿在中轴线上用意是什么?
太和殿与中和殿、保和殿是紫禁城的中心,其中太和殿又是中心的中心,它是皇帝的所在地,是举行重大典礼皇帝受朝贺的地方。修建要体现出以皇帝为中心,“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皇权至上的思想,所以修建在中轴线上
3、课文介绍故宫博物院,有褒有贬,褒什么?贬什么?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爱和赞颂,着眼于建筑文物的精美,劳动人民的智慧,重要的历史价值,但故宫也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明清两代先后有二十四个皇帝和一个女皇盘踞在这里,对他们是憎恨和揭露的。
4、为了清楚地说明故宫的特征,课文按照__顺序组织材料,由_入_,沿着故宫的中轴线,从_到_,以__带__地说明,井然有序。
(答案:空间;外,内;南,北;中间,两边)
三、总结全文
1、布局特点:
(1)以紫禁城的中轴线为中心建筑宫殿。从故宫的示意图中可以看出,紫禁城的中轴线即北京城的中轴线,从南面的午门到天安门一直延伸到北面的神武们。故宫的重要建筑物如前朝、内廷、御花园等都建筑在这条中轴线上。(2)紫禁城分为两大部分。紫禁城以保和殿北面的小广场为界把紫禁城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广场以南,主要建筑是三大殿和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叫“前朝”。广场北面乾清门以内叫“内廷”。
(3)故宫建筑是对称是布局。整个故宫宫城呈长方形,四角上各有一座玲珑奇巧的角楼,呈对称建筑;宫城东西两侧的宫殿也是对称布局,东面有一个宫殿,西面也会建一座同样的建筑。紫禁城前后两大部分的建筑基本上相对称,如三大殿和后三宫遥相呼应。
故宫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三大殿在故宫的中轴线上,这种严整的布局,以及同组建筑物之间讲究同中有异、不同组建筑物之间讲究对比与呼应,使得故宫的布局严整而不失于死板,这都是我国传统审美观的表现。
2、文章结构图http://s8/bmiddle/6b8a61ebh948d1e5b3877&690
http://s14/bmiddle/6b8a61ebh948d1d68487d&690
3、重寻作者行踪,带领全班同学参观故宫。
参观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