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携手助学创新教师大赛企业公民海芋it |
分类: 企业公民 |
海芋“逃逸”之谜
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项目创新教师大赛一等奖作品
没有脚也没有翅膀,校园里漂亮的观赏植物---海芋到底是怎样大范围传播的?怕人的野鸟行踪不定,小朋友怎样才能找到它传播海芋的证据?这是最近深圳福民小学校园网科学论坛上的热门话题,也是该校科学老师陈剑斌辅导的科学小组的探究课题。
说起这项研究的来由,陈老师告诉我们,海芋是学校里的一种观赏植物,开的花、结的果都非常漂亮,科学小组的同学们在一次校园植物调查中惊讶地发现,学校只在2003年买了2株海芋种在生态园里,之后没有人工种植,但今天整个校园到处都有海芋的身影,数量达到了326棵,于是对海芋是怎么从生态园“逃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正好这时,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举办的“携手助学”二期项目中的创新教师竞赛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陈老师也以此课题报名参赛,带领科学小组的同学们开展了一个多月的探究活动。
2003年11月,微软公司在教育部的支持和指导下启动了“携手助学”项目:通过建立计算机教室、培训信息技术骨干老师、开发教程和课件,支持中国的基础教育和师范教育。创新教师是创新教育的根本,创新教师大赛旨在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增强教师之间相互交流,通过应用微软项目型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模板,推动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提升教学技术能力实践。
大家对海芋了解的很少,于是第一步便是上网查找海芋的基本资料,知道了海芋又叫滴水观音,是常见的观赏植物,过去人们常用它的大叶子来包装食物,可以通过分株、播种的方法繁殖。同学们还在校园网上进行了包括风、水、人为传播校园海芋的各种可能性辩论,最后同学们认为主要由小鸟传播海芋的可能性比较大。
鸟类传播了海芋?同学们的探究活动刚一开始就遇到一个很大的挑战,红彤彤的海芋果实总是不翼而飞,根本看不到是谁把它吃个精光。校园这么大,成熟的海芋到处都有,小鸟这么怕人,该怎么办呢?
为了在自然的情况下观察鸟儿进食海芋果实,同学们头脑风暴,各献奇招。某天的一大早,大家七手八脚的把校园里所有成熟的海芋果实都用塑料袋包个密密实实,免得再给“小偷”得手,到了中午,同学们把一两株果实解开塑料袋,然后披上“伪装网”,涂上防蚊水,架上望远镜和相机,躲在远处全副武装地“监控”海芋的一动一静。
实地调查开始了
终于,饿坏的鸟儿如约而至,只听小相机咔嚓咔嚓,一张张图片、一段段视频鼓舞着全体同学,大家热情高涨,乘胜追击,分小组分别做了几个实验。听说海芋有毒,小鸟吃了会不会中毒身亡?一个小组就剪下海芋的果实、茎叶、根须做有毒的实验测试;种子会不会给小鸟消化了?野生的鸟儿不配合调查,一个小组就找来笼养的小鸟喂饲海芋的果实,发现小鸟粪便中的种子完好无缺;排泄出来的种子能不能种植?一个小组就做种子种植实验……
在验证海芋是否有毒
就这样,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同学们在陈老师的带领下,像小科学家一样一边观察海芋的生长情况,一边在自家电脑上做记录,晚上回到家,大家将记录上传到校园网的科学论坛上,很多没有参与这个项目的同学也饶有兴致的参与讨论。一时间,陈老师和同学们的海芋研究在校园网上成为热门话题。功夫不负有心人,鸟类传播海芋的探究获得了2010年“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项目创新教师大赛”一等奖。
海芋的花
白头鹎吃海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