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在家认真品读了关于于漪老师的事迹,我发现这位年逾古稀的老教师身上有着太多太多值得我们年轻后辈学习的地方,无论是从她的教育思想上,还是人格魅力上,留给了我太多的感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的脑海中不断萦绕着“教书育人”这个词,我似乎有所领悟,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并重。
“一个人打开一本书,就是在仔细观察第二生活,就像在镜子深处,寻找着自己的主角,寻找着自己思想的答案,不由自主地把别人的命运、别人的勇敢精神与自己的个人性格特点相比较,感到遗憾、怀疑、懊恼,他会笑,会哭,会同情,会参与,这里就开始了书的影响。所有这些,按照托尔斯泰的说法就是‘感情的传染’。” 于漪老师,70多岁的高龄老人,在她身上时刻能让人感受到时代的气息,这种时代的魅力来自于哪儿呢?“学而不厌,心中有底,语言就丰富,教课就能游刃有余。”
随着一步步走近于漪,在于老师身上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于老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育思想使我感触很深,将时时鞭策着我要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我。一个教师穷其一生的探索实践,能够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已属不易;而一个教师在其教学生涯中能形成多种风格,且游刃有余、出神入化,更属难能可贵。于漪就是当代教坛中难得的一位兼具多种风格的教师;而且于漪的课堂教学不论是什么风格、不论从哪个角度说都鲜明地体现了一种审美的倾向。可以这样说,美是于漪课堂教学的总体倾向,是她多风格教学的总的风格。
通过对于漪老师的学习,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教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于漪老师指出:我们办教育就是要教育我们的学生成为素质良好、有中国心的人。做人要有基本准则,“德”要放在第一位。通过教学,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借助知识这一载体,将理想和信念种在学生心中,让学生拥有做人的原则和底线,有民族精神的根和爱国主义的魂。
2、教师要以身作则。“今天怎样当教师”,于漪老师的回答是首先必须追求人格的完美。她强调教师的人格力量,做人师不是做教书匠,对孩子不仅是言教,重要的是身教!身教重于言传。因为我们的教育力量,只能从教师活的人格当中来,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力量!
教师面对的学生是有思想有主见,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要求的学生。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俯下身来,听听他们在讲什么,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让学生感觉到老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他们身边的一位较年长的知心朋友。当面临很多学习困难甚至道德品质有偏差的学生时, 教师更应该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动学生、感染学生、感化学生,而不是一味地以“老师”这样一个身份去压制和训斥学生,这样学生才会逐渐跟着你走,你的教育才能事倍功半,渐入佳境。
3、在教学上,作为教师要从教材、学生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保持自己和传统教学方法优点,博采众家之长,吸取先进的教学理念,又要有自己的原则,不随波逐流。经过自己不断的整合、实践、调整,融会贯通,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使学生在你的教学中真正获得有益的知识和学习方法。
要做到这些,有一个共同的基础——热爱学生。于老师说:“只有对学生真心一片,才能与学生心心相印。”当于老师看到自己的学生吃不饱,宁愿自己挨饿,也要把粮食省下来给她的学生吃;看到有偷窃行为,连亲生父母都无能为力的学生,于老师把他带到自己家里,当成是自己的孩子来爱,在生活上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思想上对他进行苦口婆心的教育,终于使他浪子回头。于老师这种“忘我、无私、大爱无疆”的精神,无时无刻让她的学生感受到自己对他们的挚爱,就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
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做教师的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懂得换位思考,明白他们的渴望和需要,尊重每个人的与众不同,挖掘他们的潜能,更好的因材施教。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学习是件苦差事,作为教师,要考虑学生怎样能学得快乐,这就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
“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这句话最好的说明了于漪老师对教育事业的强烈的责任感和执着的追求。于漪老师认为“教师的责任大于天” ,“一头挑着学生的今天,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所以教师的追求应该永无止境。于漪老师一切为了民族,为了一切的学生。于漪老师对国家、对民族的爱,对教育事业的全身心投入深深地打动了我,感动之余,更多的是对于漪老师的敬佩。
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多彩的书,作为教师要用细心、用爱心、用责任心,慎读、读好学生这本书,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用无私的爱心温暖冰冻的心灵,实现他们自身的价值。做一个好老师。“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这是于漪老师为学的态度,这也将是我为学的态度,我会在教学这条路上,慢慢走,细细欣赏一路的风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