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特点的人脸》教学设计

(2011-12-01 11:33:06)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研文萃

              《有特点的人脸》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编辑指导思想

中国画教学是本套教材系列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水、墨、色在生宣纸上用大、小、软、硬不同的毛笔表现出的多种不同效果。本课是此系列的延续,教师在进行本课教学前,应布置学生复习曾经学过的相关知识。

中国绘画的历史源远流长,教师在进行本系列教学时,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相关知识的渗透,如“墨分五色”“书画同源”“惜墨如金”“意在笔先”“胸有成竹”“师法自然”“石分三面”“树分四歧”“搜尽奇峰打草稿”“大胆落笔、细心收拾”“笔墨当随时代”等,让学生对这些经典语句能牢记心中,加深对祖国文化的感受和理解,逐渐积累,提升素质。

在研究中国画人物脸的画法时,教师应提到清代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人物琐论中的“三停五眼”。“三停”是发际至眉至鼻尖至颏底,“五眼”是两眼、眼间距离及眼至左右两耳。这三等分和五等分概括了各种脸型正视头像的一般规律。

当然,在进行本课教学前,让学生研究一下第9册教材中《肖像艺术》《有人脸的器物》《电脑美术——有趣的人像》等课,会使学生在学习本课时更容易进入状态。

本课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教材的主题文字中,重点强调了认真观察、仔细分析、抓住每张面孔与众不同之处。同时,在绘画步骤的文字中,强调了中锋、侧锋的用笔方法和淡墨勾轮廓、五官,重墨画头发的表现形式。

至于应该如何深入观察,从而总结出不同人物人脸的特点,以及如何勾画、如何染色,由于篇幅所限,教材没有更多地展示,这也为一线教师留下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人物画法千姿百态,如何表现有特点的人脸,教师可以选择适合学生表现的技法和形式开展教学实践。

(二)教材版面分析

本课教材第4页中有三幅中国人物画家的绘画作品。

《阿Q像》(局部)是蒋兆和根据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正传》所创作的艺术形象。阿Q头部微低,基本上是半侧面像,造型准确、生动、传神,表现了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农民的愚弱和不觉醒的状态。

另外两幅作品的作者王子武和程十发都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人物画家。其中,王子武有大量写生人像发表。作品《齐白石》着意刻画了老画家的瞬间神态。在面部形象的创作中,画家采用了写实的手法,用西方透视、解剖、色彩、明暗等方法在五官、面部上进行创作表现,而用大块的墨色描绘帽子和衣袍,又用白色勾画出根根银丝,同时还仿临了齐白石的牡丹图衬在墙壁上,并在背景施以淡墨,再现了世界级国画大师的神采。

程十发《观鱼图》中的两个儿童形象,一个头部呈侧面,一个略有俯视,两人观望水中游鱼的神态,给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材第5页上面是绘画步骤图。教师在教学中可强调在中锋蘸淡墨时,水分要控制好,在调好、蘸好淡墨的笔尖处再加蘸少许重墨,这样画出来的线条才会像教材所勾墨线一样生动,富于变化。第5页教材中部是五幅学生作业,其中的四幅是正面男子像,另一幅是侧面吸烟男人像。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研究作品的构图、用墨和用色的特点。

教材第4页、第5页下部还有五幅黑白照片头像。教学时,教师可布置学生参考黑白照片中的一幅,如作业提示文字中强调的完成自己的绘画创作。

除此之外,教材中的主题文字特别强调了要认真观察。这里特别要提出的是,在没有照相术的古代,许多优秀的中国肖像不但达到了留住容颜的目的,而且超越了形似而做到了传神。其实,早在东晋时期的顾恺之就已经提到了“以形写神”。在广阔的认识范围中,把握较深一级的造型规律,这个理论体系起源于肖像画,后来逐渐影响到整个中国画的其他画科之中。

中国古代肖像画的写实原则是既要“灯下取影”“毫厘不失”的肖似,又要“以远取神”“神完意足”,由此“形神兼备”便成为肖像画创作中的重中之重。

在小组研究中,教材设计了三个问题,即脸形、五官特点和表情,如果进一步挖掘的话,一个人内在的状态,如人的个性、学识、修养、气质、体能、风度、神态、社会阅历等多方面的信息,往往会通过一个人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行为动作,特别是眼睛表现出来。

曾经有过这样的记载,几位世界大师级的作家在乘车时做过这样的游戏:留心观察身边的陌生人,一分钟后用语言进行描述,讲一讲此人的职业、性格等方方面面。其实画好有特点的人脸,也需要这样的过程,经过观察、思考、分析、总结之后,才能心领神会。正因为如此,中国肖像画才有传神、写真、写心、写照、传真、容像等不同称谓。实际上,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表达。

(三)教学内容与目标

1. 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了解中国人物画是中国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初步学习人物画。

应会:学习中国人物画的基本用笔、用墨、用色方法,能用生宣纸、毛笔、墨、色参照有特点的人脸图片或对照学生模特儿画一幅能突出人物五官和表情特点的肖像画。

2. 隐性内容与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情感。

(2)通过本课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表现和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中锋、侧锋、淡墨、重墨在人脸画中的绘画技巧,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人物画中的传统及创新。

难点:掌握墨色浓淡程度,能准确地表现人脸、五官的比例知识,进而创作有特点的人脸。

(五)学习材料

中国人物画资料图片、书籍、课件、生宣纸、毛笔、墨汁、中国画颜料、调色盘、画毡或报纸。

教学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趣

引入

1.游戏:眼力大考察。

出示几张有特点的人物画,人物画的技法和脸部特点各不相同。

A.漫画《成龙》

B.中国画《齐白石》

C.中国画《阿Q像》

D.水彩《李咏》

问:这些人物的脸都很有特点,请你说说每个人物的脸部特点,每张画都用了什么绘画方法。

教师小结:不是只有漫画可以表现有特点的人脸,中国画的写意手法也可以画出生动的人物。

2.出示课题——有特点的人脸

 

 

 

 

 

 

 

成龙脸形很方,眼睛小鼻子特大;齐白石爷爷很慈祥,眉毛、胡子都是白色的,而且很长;阿Q很瘦弱,留着清朝的大辫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认真观察。

让学生对中国写意人物画有初步的认识,了解艺术特点。

讲授

新课

 

解决教学重点

1.中国画——写意人物画。

写意人物画大致可分为写意线描、写意着色和大写意三类。

学生发表有关课下收集的人物写意画知识。

利用图片信息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

 

 

 

 

解决教学难点

2.出示王子武的《齐白石》、蒋兆和的《阿Q像》和程十发的《观鱼图》,体会画家作品风格的不同。

从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中国画家在对传统技法学习的基础上,创造了各具特色的笔墨技法……无论在传统题材还是现实主义题材领域中,皆创造出鲜明、强烈的个人风格。

3.小组讨论:

(1)课本中人物的脸分别属于什么基本形?

(2)他们的五官都有哪些特点?

(3)请你用一个词形容他们的表情,如果你来画应该怎么表现?

4.练一练。

写意人物画用笔墨来表现人物的形体结构和面貌,另外还讲究笔墨的形式美。学习写意画时,一定要同时掌握用笔、用墨的规律。

根据作品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

(1)先让学生说一说记得哪些,并在自己的练习纸上做练习,教师补充。

教师分析学生的练习,边演示边讲解中国画中锋、侧锋用笔的技法要领。在用笔时不论是落笔、运笔还是收笔,都要使笔和纸保持一定的摩擦力,而且还应有用笔的变化。写意人物画用笔大多讲究色与墨的结合。

(2)中国画有浓淡的区别,也有干湿的区别,试着画一下。笔靠墨色去体现,墨色必须随着笔法的变化而显示出来,有墨无笔、有笔无墨都是不好的。以墨为主、色为辅,以墨作为基础,用色来补充,丰富画面。

5.教师示范。

(1)先用中锋蘸淡墨勾人物轮廓和五官。

(2)教师讲解并示范一幅写意人物画的全过程。在示范过程中,可以请学生画一部分。

学生观看图片,说出自己对中国人物画的不同感受。

 

 

 

 

 

 

 

 

 

学生分析。

 

 

 

 

 

 

 

 

 

中锋、侧锋用笔,墨分五色(焦、浓、重、淡、轻),色破墨、墨破色,勾、皴、点、染。

学生进行练习。

 

 

学生练习。

 

 

 

 

 

 

 

 

学生认真看。

 

学生参与。

引导学生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

 

 

学会欣赏大师作品,体会其中的内涵。

 

 

 

学会鉴赏美术作品,吸取它们的长处。

 

 

 

通过小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启发思考、引导分析、自主探究。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动手创作能力。

继续

研究

请说一说你熟悉的人或者有特点的名家名人。

学生举手回答,畅所欲言。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作业

要求

参照有特点的人脸图片,用中国画工具画一幅人脸的作品,注意突出人物的五官和表情特点。(播放音乐,创设氛围)

思考后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和构思,互相启发。

 

学生

创作

教师

巡视

巡视,针对学生差异进行辅导。加强个别指导,及时表扬、展示绘画技法好的作品,以互相学习、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实践。

学生动手实践,自由创作。

培养学生使用技法的能力。

作业

展评

评价要求:

1.欣赏同学们的作品,介绍自己创作的作品。

2.评价其他同学的作品,提出不足及改进方案。

学生先自评再进行互评。

开展互动式参观、交流活动,增强创作的自信心与评议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