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称美、秩序美》教学设计

(2010-09-30 08:40:04)
标签:

教学设计

分类: 教学设计

《对称美、秩序美》教学设计

江苏版小学美术教材第五册第16课

教材分析:

《对称美、秩序美》是苏教版小学美术第五册教材第十六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的内容。“设计•应用”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它融审美、设计、造型、应用为一体,既强调形成创意,又注重活动的功能目的。对称与秩序作为美的基本法则,普遍存在于万物之中,本课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自然界和生活中寻找出对称美和秩序美的例子,使学生了解、认识对称美和秩序美,能灵活地表现和运用对称美和秩序美,明白对称美与秩序美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的情趣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学生分析:

 大自然是非常美丽的,它包含了很多奇妙的美的法则。然而“对称”、“有序”这样的词汇对学生而言却是很抽象的。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拥有一些生活经验,能观察到生活中很多有规律的地方,但是他们尚不具备主动归纳规律的智慧。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能发现万事万物都存在一定的规律,依照一定规律井然有序地存在其独有的美,从而逐步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设计理念

1、以情感为纽带:情感性是美术最重要的特性之一,美术是人类情感的温床,是情感交流的场所。真正的艺术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交融。教学中,要以教师的情励人,以同学的情动人,以作品的情感人,使师生情、同学情、艺术情融汇成一股“情感流”,流淌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流淌于每个学生的心田,流淌于每个学生的指间。2、以形象为载体:形象性是美术教学又一突出的特点,设计·应用美术常以形感人。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课件、录像、实物投影、图片、实物等直观手段,启发学生认识形象、理解形象、表现形象、创造形象,并通过美术形象的塑造、欣赏、评价等活动,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3、以操作为核心: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学习领域,在这一领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要使用各种各样的工具对多种形形色色的材料进行操作实践。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条件和机会,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参与教学活动,积极地思考,自由地设计,大胆地制作,从而不断提高其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目标:

1、     了解、认识对称美,感受生活中的秩序美。

2、     能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表现对称,并尽量展现特有的秩序美感。

3、     将感受到的秩序美延伸到生活学习中,做一个遵守秩序的小公民。

教学重点

了解、认识对称美,感受秩序美。

教学难点

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对称的秩序美。

教学准备:

(师)有关对称的图例、剪刀、彩纸、颜料、笔等。

  (生)剪刀、颜料、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     感受秩序美:

1、师:谈话导入:大家都知道,大自然是美丽的,它之所以美是因为它包含了许多奇妙的美的法则。我们一起去看看,你愿意吗?OK!Let’s go! 播放动画,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大自然”去探索、发现。

2、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群小伙伴(课件出示:蓝天及无序飞翔的小鸟)

师:现在我把它们重新排一下队(动画演示将小鸟排成一列)

师:现在感觉和刚才有什么不同?

生:(我觉得变得整齐了 变得像小朋友一样排着整齐的队伍……)

师:事物依一种规律井然有序地存在叫秩序。(板书:秩序)

世界万物都有着各自的规律,遵循规律便能显现其美的一面,因此,有序是一种美。(板书:美)

(评:小鸟是学生喜爱的小动物,通过动画形式展示他们有序的飞行状态,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让让学生在快乐中主动去感受秩序美)

3、感受秩序美:

师:这种有序的美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瞧——(分别出示图:排列整齐的树木、斑马有序的花纹、有序排列的叶片、孔雀的尾巴等)

师:你还知道哪些?(生交流)

(评:生活是美的源泉,只有让学生不断在生活中寻找到美,才能有效地唤醒儿童内心对审美的欲望,获得内心的愉悦。学生开放式交流,是相互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相互倾吐,才能相互感染。)

3、     游戏:排排队

师:分别出示两组小卡片:谁来帮他们排排队,让他们也拥有秩序美?

(指名板演)

学生板演的同时师生共同交流:还有哪些有序排列的方法?

(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游戏的方式通过拼一拼、摆一摆等方式,在实践尝试中了解有序排列的规律,拓展思维、提高动手能力。)

 

二、了解对称美:

师:老师今天还想给小朋友们表演一个小魔术,想不想瞧一瞧?  

1、     师用水粉对印的方式表现一只小瓢虫

2、     讨论:用这种方法还可以表现什么?为什么?

提示:瞧瞧它们的外形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分别出示“蝴蝶”、“花朵”图片比较:

(提示:沿画出的对称线折一折)

师:上下、左右对应重复叫做对称。对称也是一种有序的美(板书:对称美)

3、师:生活中、自然中还有哪些对称美的例子呢?

(生交流:我们小朋友的脸和身体  京剧脸谱  学校的小花园  七星瓢虫身上的花纹  我们认识的文字  我们剪的很多窗花……)

 

出示图例,学生欣赏。

提示:许多事物既具有对称美又具有秩序美

(评:对称美是一种更高级的秩序,它不仅有顺序,而且对称,就对称而言,有轴对称,有旋转对称……,不断地出示大量的图片,有利于学生不断发现对称的基本要领。拓展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审美能力,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发现美、表现美的激情。)

三、     学习对称的表现方法:

师: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来表现对称的图形呢?

1、     用剪纸的方法表现对称的图形:

(出示彩纸、剪刀)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剪出对称的图形吗?(师简单示范)提示:还可以剪什么?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现对称的形呢?

2、     用绘画的方法表现对称的图形:

师:怎样画出对称的图形呢?(示范提示画法:可以先画一条直线,在直线的一边先画一半,再在线的另一边对应的画出另一半;)

3、     欣赏课本范图学生作品

   (评:剪纸是传统表现对称美的方法,也是学生喜爱的动手操作的活动,学生在操作中不仅掌握对称原理,也在耐心操作中培养感受美、创作美的情趣。)

四、 学生练习: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现一幅对称美或秩序美的作品。

五、     作品展评

你认为哪幅作品表现的最好?为什么?

(评:评价在美术学习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特别是来自学生自己的评价对于他们自身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同伴的评价从层次上来讲更贴近于儿童自身的水平,从评价的效果上看,把美表现给同伴是学生内心的欲望,他们更容易接受同伴的意见,从而获得进步)

六、     总结提升

师:对称美和秩序美是大自然的伟大设计,它使复杂纷繁的世界,避免了杂乱无序。人类在创造美的过程中,真诚地向大自然学习。在建筑、设计等许多领域,大量运用对称和有序。

(拓展欣赏)(分别出示:服装、建筑、生活用品等图片。)

小朋友们在生活中也要做守秩序的小公民。

(评:将感受到的秩序美延伸到生活学习中,将美育与德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了学生”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本课教学中,我始终本着这一理念进行教学实践。

“对称”、“有序”对学生而言是抽象的,我努力让抽象的概念在教学中变为各种活泼的形式,将教学融入生活,贴近学生,使其在轻松快乐中寻找生活中的美、挖掘生活中的美、表现运用生活中的美,多方位调动学生的感官,培养审美意识和观察表现能力。

一、让学习变为需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对于孩子们的学习来说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当孩子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中时,学习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享受,变成了一种精神的需求。”本课教学采用多种形式,引导感受、尝试表现,例如用动画的形式引导学生感受秩序美,在点击游戏中快乐地探寻秩序美,拼摆的实践中了解秩序美的排列规律等等,在化抽象为形象的过程中,兴趣引领着孩子们不断去感受、寻找、表现,成了内心的一种自觉的需求。

二、让生活融入教学。根据课改理念,我以学生发展为本,创设带有游戏味的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感受、尝试表现,诱发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拉近知识概念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便于学生自主地参与感受美、寻找美、表现美的过程中去。教学内容的设置始终以生活为起点让学生在熟悉的感官体验中去发现、去实践、去总结,例如:在图例中结合现实生活,通过一系列的生活中典型的图例,让学生寻找、比较总结出对称和有序的美并激发学生留心身边的美,让学生感悟美丽的生活。用生活中不起眼的各种材料作为表现工具让学生表现,让生活融入教学,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较为轻松。

三、让自主激发创意。21世纪需要的是有创造性的人才,我充分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创作手法、创作材料——创意的空间,让学生主动观察、思考、操作、交流,探究对称、有序的规律以及方法。在这节课中,以点到面,举一反三,启发引导、自主参与,如导入就是一个点,整个教学从这个点切入,启发学生在积极的寻找、感受、表现过程中了解、表现、运用更多的有序美;教师的示范也是一个点,从这个点引发学生自主尝试表现更多的题材、用更多的富有个性的方法以及更丰富的表现材料……此外,多样的形式如富有吸引力的“小魔术”等对学生而言都富有启发性,激励着学生自主参与,从而激发更新的创意。正如波利亚所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让抽象的概念也灵动,新的教学理论研究不断推动着教学方法的更新,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媒体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但不管如何改革学习的主体我们不能忘记——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了学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