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鹰青年说|王雨桐:在每一次机会面前全力以赴

/
王雨桐,求是强鹰19期张四纲导师组成员,浙江大学会计专业2019级本科生,杭州谓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杭州问尔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现已受邀入驻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浙江大学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曾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AI开发者大赛全国季军等诸多奖项。曾受到浙江大学官微、人民日报客户端等多家媒体报道。

王雨桐把她这一年的成长与成就归功于“运气”。但随访谈逐步深入,我们发现并非完全如此。她的努力、创业热情与冲劲将她一步一步引向更广阔的资源和平台。她评价她的这一年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成果,而实际上,这更是一场基于她的果敢行动、日夜付出与机遇的双向奔赴的结果。
有想法就一定要去做
在接触创赛、加入求是强鹰计划之前,王雨桐完全没有想过自己会走上创业之路。同大部分学生一样,她是从一份份实习做起的。寻找实习的动机源于她的深刻自省:“我是学商科的,但我学了一年半以后不知道自己的专业课应该用在哪里。我是那种如果感到迷茫了就一定想要做事情,不管是和别人谈话还是去学新东西,我一定要去干一件事情。我属于那种有想法就一定要去做的人。”
随后,王雨桐海投实习,成功获得了几次实习机会。但在财务岗、运营岗和人力资源岗的几轮实习后,她的迷茫感只增不减:她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只知道自己不想做什么。她不想在岗位上消磨自己的热情,她希望自己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时能保持像年轻时一样的热情。
恰在此时,王雨桐正跟随学长打创赛。不久之后,她又开始了自己的创赛项目Xspider。在校赛复赛时,她的项目评分很高,获得诸多投资人的青睐。一位投资人建议她不要止步于创赛,再联想到在求是强鹰平台结识的一群企业家导师标杆与创业青年榜样,王雨桐不禁萌生了这样的念头:何不真正地尝试一下创业?
这是她创业的起点,说干就干。在创业的起步阶段,她王雨桐的做法是“创赛与创业双规嵌套前行”。创赛让她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商业逻辑和框架。“我很快就知道了很多事情该怎么办,也让我清楚的知道了面临的很多问题和困境。”这些思考同样适用于创业。创赛省赛之后,她在浙大管理学院邢以群老师和浙大创新技术研究院总裁赵文宇老师的引荐下将公司定址在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由此,她在杭州留下了第一个创业脚印
王雨桐参加第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创业的旅途更多的是内省的过程
从创赛阶段开始,王雨桐就非常重视对项目的反思与打磨,潜心让自己变得更好、让项目变得更好。“老师说了什么,我们就一定去开会、修改、调整。我想,老师也正是看到我们这样的决心而默默帮助我们。所以我很感谢团队的老师,他们在各方面指导帮助了我们很多。”
从创赛走到创业,意味着项目要从想法走向实际。如王雨桐所说,这两者一个是向外,一个是向内,创业也意味着要认清自己。
“互联网时代从最开始的电脑到今日人手一台的手机,那下一个时代是什么?我们认为是机器人。”王雨桐和她的团队坚信机器人技术在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这是他们创业的逻辑起点。可在当前,机器人制造产业并不十分理想。“这并不影响我们继续深耕在这条道路上”,王雨桐坚信现在的所有积累都是有用的,“张老师和我们说,机器人的时代可能还要5-10年才来临,但并不意味着到那个时候之后才开始做。这句话我到现在还记的很清楚。”在这一观点上,张四纲导师也同他们达成共识。
考虑到他们预期的时代还需时日才会到来,王雨桐团队把目光瞄准到医疗与养老方面。在最初设想技术应用场景之时,她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调研杭州市的养老院,和老年人一同生活,了解老年人对付费机器人的接受度。王雨桐坦言,在深入调研之前,她未曾想过老年人对机器人的接受度普遍不高,在付费的前提下更低。因此她反思到,市场是一定要走过,深入去了解、探究的。这之后的整个暑假,她都一股脑地扑在这个项目上,快速推进项目的发展。

王雨桐参加“建行杯”浙江大学赛场合影(右三)
敢于尝试,在每一次机会面前全力以赴
王雨桐说自己是项目制的人,每一个项目都会拼命做、做到底。创业便是很好的证明。开始创业之后,王雨桐便认定了这条道路,把可支配时间全部投入其中。她给我们看了手机上统计的平均睡眠时长,忙的时候甚至不足6小时。她说,在省赛之时,团队压力特别大,几乎是日夜颠倒。在创业之初完成项目时,她也是同样的忙碌,整个团队需要保证24小时中至少有一个人醒着,循环轮班干活。但创业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她和她的团队因此心甘情愿,如此热血地为之付出。
为缓解这样的压力,他们团队经常长距离夜骑,从紫金港一路骑到钱塘江。她把这样长距离的骑行当作繁忙工作中缓解压力的方式。乘风骑行的同时,她也开拓了思路、迸发许多灵感。就连这些休息的时间中,她也不停地在思考创业。
加入求是强鹰也是她一次无畏的尝试。在19期求是强鹰计划报名截止的前一夜,王雨桐“头脑一热”地递交了报名表。她坦言,在加入导师组之前,她并不知道自己能获得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回馈给求是强鹰平台什么。她只是想着“为什么不去试一试”。但她现在毫不后悔当初加入求是强鹰的决定。这些未知带给她的不是恐惧与犹豫,而是为她打开了无数优质机会的窗口。
她在求是强鹰遇到了张四纲老师。与其说是遇见,不如说是王雨桐努力奔赴的成果。张四纲老师一向是最炙手可热的创业导师之一,竞争十分激烈。这对于当时大二的她来说是不小的挑战。但她丝毫没有犹豫与退却:“既然都到这儿了,不如就试一试。成也好、不成也好,最起码我试过了。”一如既往地,王雨桐在每一次机会面前全力以赴。这一次,她在面试场等到深夜,满怀热情地和张老师讲述了自己的项目,成功引起了张老师的兴趣。她成为了导师组里年龄最小的成员。

王雨桐参加“互联网+”大赛现场合影(中)
感恩师长解惑,传承师门情怀
在采访中,她多次感激求是强鹰平台给她提供的帮助。她十分感谢张四纲导师。“一年的时间里和张老师的交流很多次,每一次汇报和交流都让我豁然开朗。一直认为张老师真的是一位非常有情怀的前辈,他的创业精神也引导着我和我们组的同学在创业路上寻觅着创造更多更有价值的事情。很多人都说我发展速度很快,其实真的觉得一位老师,一个前辈给予的一点点指导都会宛如一阵风吹走阴霾一般给予创业路上迷茫摸索的我一个前进方向。在求是强鹰,我遇到了很多位这样的老师和前辈。”
在张老师的引荐下,她遇到多位深度耦合的投资人,上文中提及的赵总便是与张老师深度合作的一位。这些贵人都对她的项目和她的成长帮助良多。“张老师是我人生的贵人,无论是他的创业精神,还是他看待事物的敏锐度、为人处世的果断以及对于后辈的关怀,张老师都是一位值得我毕生学习的一位前辈。张老师是一个有情怀、有大爱的人,他觉得一定要帮助浙大的后辈走上去。他让我相信做大事的人真的是要讲情怀的。”
受到张四纲导师这份情怀的影响,王雨桐也正在辅导学弟学妹们参加创赛,她希望带领更多有志于此的学弟学妹们和她一起,在创业路上向前奔跑。
王雨桐认为浙江大学具备每个学生创业者都梦寐以求的土壤与生态,求是强鹰更是汇聚了创业者中的精英。“在求是强鹰,我遇到了很多和我一样的刚刚起步的创业者,”她说道,“彼此的相互鼓励也让创业这条路不再那么孤独。”她鼓励大家也能走上创业之路。但她也同时提醒道,创业不能只是想要成为老板、想要赚钱,更重要的是要享受创业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履行社会责任。“创业的过程是很有魅力的,它是一个创新加实干的过程。只有实干没有创新,只能是闷头干活,更适合打工。只有创新没有实干,那只是拍脑袋做事。”
最后,她想和有创业想法的同学们分享三点感受。一是要做“厚脸皮”的创业者,要多去认识新的人,去看他们到底在做什么;二是要提升自己收集信息的能力,想要创业就要试着从各个途径寻找资源;三是忌不温不火地创业,在迷茫的时候一定要找到激励自己正向反馈的点。
“求是强鹰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和情怀却又非常务实的地方,也是一个我会极力推荐大家加入来试一试的地方。”在求是强鹰,王雨桐实现了她的创业之梦,她时时感激求是强鹰为她打下的基石。同大家一样,王雨桐期待更多有志之才加入求是强鹰,成就自己、成就未来!

王雨桐参加创新创业挑战赛
采访 | 胡婧 耿嘉祎
文字 | 胡婧
排版 | 胡远正
封面 | 沈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