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范逸凡:事业的初心定位与精神塑造

(2021-04-02 14:23:03)
分类: 学生培养

编者按

“事业”需坚定信念,才能一往无前;个人需塑造精神,才能持之以恒。第十三期紫领计划预科班招募之际,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2019级硕士生、紫领十二期学员范逸凡从事业的初心出发,进而漫谈内在价值观,详述了二者作为源动力和持续动力的深刻影响。下为范逸凡的分享原文。

01 个人的事业初心

“初心”释义为最初的心意。我认为事业起始于兴趣,即首先要喜欢做这件事。兴趣的产生往往基于精神需求,如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渴求。如果人们对某个活动或者某个方向感受到被需要,他就会热心于接触、观察这个事物,从而积极从事这项活动,探索它的奥秘,最终愿意为之付出时间、精力甚至生命。在为之奋斗的过程中,事业的诞生和践行就水到渠成了。


考虑到事业在实现上有其艰难性,在时间上有其长久性,所以仅仅基于兴趣而产生的事业,往往不能长久。此外,我认为个人在对事业的明确上不能欺瞒,尤其不能欺瞒自己,需要真正理解事业的本质。曾经有这样一句话:“没有人真的喜欢金融,他们只是喜欢和金融有关的一切。”虽然有些绝对的,但它点出了一个现象:我们可能很多时候爱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能带来的其他东西。所以这里就抛出了一个问题,事业的本质是什么?《周易·坤卦》:“畅于四支,发于事业。”孔颖达疏:“所营谓之事,事成谓之业。”古人对“事业”这一词汇的阐述,可以理解为人的成就。从个人对事业的外在表现来看,我认为是无论从事学术,还是创业,当一个人将所从事的事情当成一种信仰,热切而自信地与别人分享他的所知所解,眼中有光,这时通俗意义上所认知的工作或职业就会蜕变成真正的事业。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能够反映一个人心中最真实的想法,当一个人有求知的欲望、探索的热情、对成功的期冀时,无需练就六小龄童的火眼金睛,眼中也依旧会有光。


综合来看,我认为事业的产生源于兴趣,明确于信仰。


02 个人的精神塑造

 

明确自己的事业后,如何实现它,除了外在行动的表现,内在的精神塑造往往更为重要,因为它会驱动行为的产生。在个人的精神塑造上,重要的是如何形成与之匹配的价值观并坚持下去。


价值观是基于人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在生活中,常常需要做出各类抉择,每一次选择必然会面临取舍。如果行为与自身价值观相匹配,内心就会感到满足。但是因为各式各样的借口,很多取舍会让人有意识、无意识地违背自己既定的价值观。这是妥协,而不是迭代。一些看似可有可无的观念,却导致实际的“航道”与最初的目的大相径庭。因此在干事业的过程中,有必要明确个人最重要的价值观,即底线并为之坚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绝大多数人东拉西扯一生,垂垂老矣时,发现自己的世界如同杂草,并不知道坚持过什么,又留下了什么。苏洵在《六国论》中这样写道:“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就是一个底线不断被突破的例子。类比个人层面,精神上的思想贫瘠就像生活中穷困潦倒一样,让人无处可求、无所寄托。事业的半途而废可能最初只是源于一次小小的妥协。


形成与事业相匹配的价值观,最重要的是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多读书,要既注重读书,又在乎修身,同时不要因此而忽略了参与社会,与人交往。当你面向阳光,黑暗仅是个背影而已。


二是正视自我与外界的边界,构建人格的完整。弗洛伊德在他的《自我与本我》一书里写到:“我们的人格里有三个‘我’: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指完全潜意识形态下的本能冲动,是人格结构的基础,受享乐原则支配。“自我”来自“本我”,是指人格中意识的部分,往往经由外部世界影响,在现实社会的反复教育下,形成的一系列认知体系。“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能够进行自我批判,人格中最后形成的最文明的部分,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


这三者可能起冲突也可能很融洽的,全看我们如何调节。例如面对天冷,融洽的三者反应:“本我”是冷了想添衣服;“自我”是多穿衣服或买厚衣服;“超我”则是自己的寒冷问题被解决了,但是世上还有很多被冻死的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减少这类人的存在。冲突的三者反应:“本我”是冷了想添衣服,但是我没有多的衣服了;“自我”是去商场里偷一件衣服来穿;“超我”是虽然偷了衣服,我被满足了,但是内心依旧愧疚,明白自己不应当这样做。以此来看,“自我”、“本我”与“超我”是在每一个人身上共存的,此消彼长。如何理解自我与外界的差异,协调自我在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程度,维持这三者之间的平衡,影响人格构建的完整,也决定了事业不同的定位和高低。


最后,对自己提出一点期许,希望在生命证伪的过程中,永远有活着的底气,即便一直有痛苦,也不会假设明天太阳会照常升起,痛苦会照样来临,而是永远都保持一颗开明辩证的心,坚定信念,一往无前。


范逸凡:事业的初心定位与精神塑造

范逸凡,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2019级硕士生,本科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张之洞”班

曾任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兼职辅导员、遥感所第二党支部宣传委员,紫领十二期学员,2020年浙江大学“黄土地计划”安吉实践团成员,曾获评校优秀研究生,校优秀本科毕业生、优秀共青团干部、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


本文来源:彩虹人生微信公众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