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流水笼碧纱,长绕馨香嘉业堂。一恍神间,在烟雨南浔的实践也已进入了尾声。在不足一月的时间里,随着我对南浔乡镇不断的探寻,基层的形象在心中逐渐清晰。在抓安全、查消防、搞卫生、走村落这一系列基层工作的体验中.“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担当精神从口边落到了实处,记在了心中。一时间,我对于乡村、对于青年、对于信仰的种种思考与情愫堆积于胸,不吐不快。
走出象牙塔 扑进泥土里 坐在田埂上
我相信知识分子心中都对乡村有着执念,但这并非是现实的折射,倒更像是一种抽象的文化符号。不管是前辈们的“新村运动”,还是以梁老和晏老为代表的“乡村建设运动”,或是最为人所知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仿佛都有着建设乡村的情怀与心结。而我也荣幸地成为了第二期”青知计划”南浔实践团的成员,在南浔镇的村庄里实现了自己“走出象牙塔”的念想。
作为第一次从象牙塔中走出的大学生,难免一身书生气,对基层的理解充满着理想主义的单纯美好,甚至充满着田园牧歌式的想象。但到乡镇的第一天工作就打破了我的想象,颠覆了我的认识。那天,我检查了南浔镇的旅馆、网吧、出租房和养老院,一直忙到6点多才在食堂扒拉了一口冷饭。我这才了解到,原来还要兼顾安监和消防条线的工作,了解到基层干部的工作范围原来如此广,强度原来如此大。随着锻炼的深入,我也越发看到基层工作的复杂:我们既走访过粉墙黛瓦的美丽乡村,也走进过臭气熏天的垃圾站;检查过规模企业,也查封过散乱作坊;去过国家级生态村,也去过空心村、落后村。正是这些经历让我明白,要做好基层工作就一定要扑进泥土里去,要用脚步丈量乡镇的每一寸土地,不仅仅是美好的地方,更要走到基层不那么美好、那些常人都不愿意去的地方。而光有扑进泥土的勇气还不够,还要有坐在田埂上的态度。在基层工作中,不管是排查安全还是整治卫生或是动迁协商,都会遇到群众不理解的情况。这时必须要有坐在田埂上的态度,把自己从象牙塔放到田埂上,与老百姓充分沟通,了解他们的诉求。幸运的是作为苏州人,方言与南浔话相差不大,让我能在拆迁协商时明白老乡的疑问和诉求,能在入户宣讲时讲清环境整治的利弊,能在志愿活动时感受到农民的无奈与心愿。而这融入基层的宝贵体验,也必将促使我成为充满情怀、热爱工作的真正的“理想主义者”。
调整心态 主动作为 提升自我
小镇这个复杂的地方,是现代都市与乡土中国激烈碰撞的场所,也是我们浙大学生最好的练兵场、追梦地。经过一开始的适应后,我开始全身心地融入基层、了解基层。从一开始被动的参与工作,到后来主动要求到村庄中去,我积极地调整心态,努力以主人翁的心态为南浔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这些日子来,我参与了团委的百日攻坚系列活动,为人居环境的提升做着力所能及的努力;也参与了“浔愿”计划系列活动,从年轻的基层干部们身上学习到了基层工作的智慧与艺术。在安监的日子里,我参与过执法,旁听过笔录,也听到过质疑、抱怨,但感触最深的不是工作人员的困难和辛酸,而是我们执法人员服务群众的信念和奉献精神。到了组织人事办之后,日常琐碎的事务在磨砺我性子的同时也让我从另一个角度重新认识了乡镇。让我对乡镇的组织架构、事务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另外我也主动请缨参与杨华村的动迁事务和百日攻坚行动,督查小组更是给了我直面基层、深入乡村的机会。感谢南浔镇给我在三个不同办公室实践的机会,让我对基层治理的基本面貌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为民服务的情怀树立得更加牢固,思考问题的方式更加多元,意志和信念更加坚定,让我在实践期间完成了新的自我进化。
要心存一点情怀,脚步方能迈得更远
一个人想要走得远、走得稳,就必须要心存一点情怀。这是我实践期间感触最深的一点。还记得青知计划行前会议上阮俊华老师教诲我们要“两吃两感”
,即吃苦、吃亏、感动、感恩。除此之外,阮老师还在南浔区首期“浔梦讲堂”上指出:青年没有奋斗和奉献的青春是不足以称为青年的。这与我们吴书记在南浔镇年轻干部大会上提出的“基层干部要有一点情怀”的指导不谋而合。但是如今多少年轻人不再相信还有真诚、还有情怀,甚至对其他人的信仰没有任何敬畏之心。然而躬身践行、心存信仰从来就不是什么虚假的自我感动,也不是什么矫情的文人作秀,那是推动我在烈日和大雨下劳动的力量,那是支撑我发烧也不退缩的动力源泉,那是我们无数基层干部用实干践行的理想。也正是办公室八点还未熄灭的灯光,田间地头年轻干部奔走的身影使我坚信信仰和情怀终会在我们这代青年身上重燃。让我们带着最初的激情,追寻着最初的梦想前进,莫让理想和信仰只留在将来的回忆里凭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