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应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不是欲望
紫领九期王永昌导师组学员 吴贝妮
浙江大学“三墩镇人民公园火锅事件”、武汉大学“游客辣手摧花事件”,在全国各大高校,公共资源开放和日常管理秩序之间的矛盾早已不是新鲜事,网民们对于“高校要不要对外开放”的问题讨论也是众说纷纭,这让笔者想起浙大校歌中的大学精神——海纳江河。窃以为,高校任何时候都要开放,只是管理方案的问题。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弗莱克纳认为,现代大学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除了培育校内学生之外,还承担着对国民精神进行教育的社会责任。“大学不是孤立的事物,不是老古董,不会将各种新事物拒之门外;相反,它是时代的表现,是对现在和未来都会产生影响的一种力量”。对大部分民众而言,大学,尤其是国内知名的高校,是领风气之先的精神文明建设重镇,在大学的校园里,走在林荫道上度过的周末可能会是他们思索这一阶段人生的得失的净土,或者仅仅是躺在草坪上什么都不想,或者带着自己的下一代感受大学的求知风气,都是人们重要的精神需求。
同时,大学本来就不仅仅是象牙塔,它是一个小社会。大学开放,也是学生认知和接触社会的重要窗口。中国的一流大学一般都有大门,但在国外,如剑桥大学、牛津大学都是没有大门的,它们称为剑桥大学城区、牛津大学城区。大学不像国内一样是一个封闭的圈子,里面的食堂、宿舍、教学楼等等,都和社会融合起来,即便是本校的宿舍也可能和教学楼隔很远的路程,因为大学生就是要学会如何接触社会、认识社会,这就是国外办大学的一种理念与特色之一。当你走进大学城区,犹如走进了一个个社区、一个个学院、一个个街道、一个个企业,就是一个小社会。而每个学院有自己的门,学术有学术自己的殿堂,而生活,却始终融合在社会的大讲堂内。
更何况,要建设一流大学的我们,若不开放怀抱,何以主持风气,引领社会?但高校开放公共资源,并非那么简单。
大学的确需要根据时代发展、人民需求而为社会提供一定的服务,但大学不是风向标,不能社会流行什么就迎合什么。大学应该在人才培养上、科学研究上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不是欲望,在社会服务上也是同样道理。
实际上,大学虽是公共设施,但有其特定功能。大学和公园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有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知识创造、社会服务等特定的功能。若把大学校园当成公园,是功能的错位。娱乐休闲资源、大众文化资源的提供毕竟不是大学的责任与使命。西湖与启真湖,大众文化读物与学术期刊,本就该有不同的资源主要提供者和资源享用对象。资源是有层次和类别的,以高校对社会开放图书馆为例,并不能立即满足一般公众的需求,在大学教学资源已十分紧张的情形下,简单地迎合舆论要求,反而会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影响高校图书馆本该发挥的作用。要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增加公共资源,而不是简单地将高校资源变为公共资源,高校资源的开放,只是社会公共需求的补充。对政府来说,必须加大投入,扩大社会公共资源规模,从根本上缓解社会资源的供需矛盾。
当然,高校自身的精神气儿在那,也决不能因噎废食。每一个“素质事件”都能成为“对”的理由,但不足以成为向社会关闭大门的借口。良好的校园秩序完全可以通过校方有效的管理手段、学生良好的宣传榜样来实现。比如,解决校园失窃问题,可以通过安装电子监控设施、加强外来人员身份识别等手段来解决;至于市民在校园遛狗更不应当成为问题,门卫完全可以加以有效制止。作为高校管理者,应以更积极的态度、更人性化的办法,对游客进行宣传和引导,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让高校的公共资源惠及更多人,让高校的文化氛围滋养更多人。
而这一美好愿景也需要市民在享受高校资源的同时,主动配合高校管理,成为“共享共建”的参与者。
当我们唱起“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我们知道,高校开放,一定有它的底气;当我们唱起“礼主别异,乐主和同”,我们也知道,高校开放,一定也有它的智慧。
关于当下中国精准扶贫的几点思考
紫领九期洪湖鹏导师组学员
王胜鹏
近年来,中国精准扶贫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一大批贫困人群得以脱贫。然而,扶贫过程中也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思考一:扶贫先扶志
摆脱贫困,首先需要的是贫困人群立志脱贫,坚持自力更生,而不是仅仅依靠政府或他人救济。“人穷志不穷”,这是应该有的骨气。一些研究发现,当下一些还未脱贫的人群中,不愿脱贫的比例不在少数。政府扶贫的第一步就是精神扶贫,而不是简简单单地物质援助,否则有可能导致援助越多依赖性越大的扶贫困境,最终扶贫工作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达不到预期的脱贫目标。在扶贫这件事上,首先要做的就是唤醒贫穷人群内心脱贫的愿望。
思考二:扶贫要扶智
暂时的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由于贫穷而产生的穷人思维。穷人的思维观念落后也是贫穷产生的重要原因。扶贫先扶智,这是中国当下精准扶贫进入攻坚阶段尤其需要注意的问题。教育扶贫是一个可行的路径,尤其是对未成年人,要加大对贫困家庭未成年人教育的支持力度。当然,成年人也不可忽视。贫穷的表面原因是因为财富的匮乏,但其深层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社会机会、资源的不平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贫困人群链接资源,充分挖掘其优势与潜力,增强贫困人群的的脱贫能力才是根本。
思考三:扶贫方式多样化
贫穷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扶贫的对策也要多样化。扶贫不存在唯一的法则,关键是要分析贫穷的具体原因,然后对症下药。中国地域辽阔,地域差异大,城乡差距大,只有精准分析贫穷的具体原因才有可能找到适合的扶贫方式。
思考四:扶贫力量多元化
在扶贫上,政府当然责无旁贷,《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这本书中给出的帮助穷人摆脱贫穷的方法就是正确的援助,政府政策上的支持等等。但政府不是万能的,政府也会失灵。在扶贫问题上,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力量、调动扶贫对象齐心协力来扶贫。
思考五:扶贫不可操之过急
“若想使世界上最重大的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要逐步积累、认真思考、细致实验和合理执行,虽然这看上去是不言而喻的。”真正脱贫需要时间,需要过程。在扶贫的过程中,一些地方简单划定时间扶贫表,简单分配脱贫指标,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确实可以倒逼政府投入更多力量去扶贫,但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如果按期无法脱贫该如何办?责任由谁承担?为了政绩谎报脱贫该如何办?基层扶贫干部压力如何缓解?
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这是时代使命,也是历史担当。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应该积极投入到反贫穷事业中去,避免其陷入贫穷的恶性循环之中,共建美好家园,共享美好家园。
教育资源和教育减负
紫领九期郑金平导师组
邢舒瑜
教育一直是关系国家民生的大事,关于教育的话题层出不穷,热度也一直很高,这里谈谈教育资源和教育减负。
首先是教育资源。我国高等教育有限,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在省市间、学校间、学生间非常激烈,这是不争的事实。与这一现实对应的,就是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以及为了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投入不断增加。
近年来,教育支出在我国家庭支出中的占比越来越大,这一方面表明我国对孩子教育愈加重视,家庭都努力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资源,这对社会形成“重教育”的氛围来说是好事,对祖国未来的发展也是好事,但另一方面,就像一些家长抱怨的,随着教育支出的增加,家庭负担也大大增加,但即便如此,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孩子们比起社会上层家庭的孩子们也更难获得很好的教育资源,穷苦人家的小孩在教育资源之争中始终处于劣势。
“要让底层孩子有机会上升,国家和公立学校必须要负起责任,作为光明道路的指引人,同时作为训练者提供高质量教学”,在个人处境难以改变的情况下,一些家长把期望寄托在政府身上,希望政府能够提供公平的教育,换言之,就是希望政府能让教育资源得以向他们倾斜。这引出了一个问题:政府是否应该在教育资源问题上起主导作用。我的看法是,政府确实需要重视教育资源的平衡问题,但无论是哪种资源,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和市场经济一样,在教育资源上,政府也是无法起决定作用的,政府能做的和需要做的是制定合理的规则和制度,来保障教育资源不至于被某一集团或群体垄断,资源应是流动的,更具体来讲,就是平衡省市、学校、不同人群。
再是教育减负问题。
人是有不同的天赋的,有些人逻辑思维能力强,有些人想象力丰富,有些人记忆力特别好,这都是天生的优势,我们的教育应该放大这种天赋,对于天赋出众的孩子,给予的机会和资源越好,他们的潜力和成长也会越多。从这点出发,我们能够理解家长们乐于把孩子们送到各种特长班,学一些才艺,或是让孩子参加奥数班,参加竞赛,这是培养人才的一个方式。
但是,我们的社会似乎高估了“天才”的数量,我们的一些家长太过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愿让自己的孩子比别的孩子差一点,别人读奥数,我们也读,别人参加比赛,我们孩子也得参加,这就给孩子们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家长与孩子的矛盾也往往就此产生。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但拔苗助长也不是明智之举。在这种情况下,“减负”的呼声越来越大。
无论是教育资源问题,还是教育减负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教育公平问题。很多人非常强调“教育公平”,但事实上,高等教育资源有限、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是我国现有的国情之一,很难在短期改变,完全公平在现阶段难以一步到位,教育公平要走很长的路,一步步去实现,其中,政府的作用很大,除了上述建议,政府还可以:协调好区域间的教育资源,在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对已有的有潜力的高校进行扶持,地方政府大力投入;整体统筹和规划,协调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只要在源头上解决公平问题,其他的教育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