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领论坛]吴作中:城市化与文化

标签:
彩虹人生教育 |
分类: 紫领论坛 |
个人简介:吴作中,13级本科土木工程专业,紫领六期学员
座右铭:用心用力地生活
写作背景:大学假期返校见海口骑楼老街修缮后面目全非,感慨于当下城市化推土机与文化保存间的矛盾。城市化如何避免同化,处理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系,也是时代的一个难题。
![[紫领论坛]吴作中:城市化与文化 [紫领论坛]吴作中:城市化与文化](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城市化是几乎每个人类聚落必经的发展历程。外来人口大量涌入,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各种产业的快速繁荣。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城市化的浪潮席卷而来,许多珍贵的历史和文化,往往就这样消失在城市化纷涌而出的新鲜事物中。
城市给人的印象,往往是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流光溢彩的立交桥和公路,风尘仆仆步履匆匆的白领或蓝领,大街小巷里的星巴克和快餐店。城市的模样似乎是如此相似,哪怕是南北之别,千里之隔。
曾经和一位来自东北的旅客拼车,看着车窗外的城市夜景,他不由得感叹:“再过几年,海口作为一座旅游城市,就没有什么看点了。”我对他的感慨觉得好奇,不由出声询问,他说,海口和他去过的许多城市并没有本质区别,感觉上就是一座普通的都市。我反驳,告诉他,海口的骑楼老街可是非常有名的,而且是热带海滨城市,怎么会没有特色呢。他只是反问了我一句,你在骑楼老街能找的到一家百年老店吗?我顿时哑口无言。
百年历史的骑楼老街,到今天,已经大多都是危房,除了老旧的,阴暗的老楼外,其余的历史痕迹几乎消失殆尽。骑楼一层的店面都是各种时尚的衣饰冷饮店。所谓老街,早已名不副实,只存其形,不存其神。
回想起北京的那些老四合院,在城市化建设中被划为拆迁对象,都说北京是千年古都。但是,除去故宫,除去那些在楼宇林立中孤零零的古城楼。北京则只是一个年轻的大都市。一个与国际接轨,却逃不了城市同质化的本质的城市。那些在语文课本里浓厚的“京味儿”,实际上在北京已经很难找到了。
中国大地上多如繁星的城市,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似乎都在遗失一些东西。规划者热衷于大型的购物中心,五星级酒店。因为这样可以带来更多的收益。而许多传统的文化活动,被认为是有损城市形象的。会被严加禁止。甚至是本地的方言。家长们也会认为难听入耳,是“没文化”的象征。传统就是这样消亡。
很多老一辈的人便会开始怀念过去,一群孩童围在老人周围,听那些过去的故事——庙会,戏台,走街串巷的小贩…….老人手指之处,似乎又浮现了以往的景象,铭刻在黑白记忆里泛黄的城市。
城市化,究竟是发展?还是同化?一座城市的特色文化,究竟是城市形象的名片?还是发展的累赘?
有些规划者逐渐认识到了所谓城市特色,认识到了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重要性。便开始试图去挽救那些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变得残缺不全的传统。想将它们变成城市特色的招牌。
就如海口把骑楼老街改成步行街,并尽力去修缮老楼的做法,许多城市也开始大打“特色”牌。比如天津五大道的“民国”特色。南京“六朝古都”特色,扬州“古筝之乡”特色……
这些看上去很古风的“特色”,其实一点都不古风,刻意地去追求“形”似,反而充满了铜臭味。所谓城市特色,不过是旅游业的一点伎俩,与这座城市原本的东西有着本质的区别。规划者们想方设法区别于其他城市,但是,却无法避免城市走向相同的道路。
也许城市化的本质就是同化,城市化过程中,真正的,铭刻在人们生活中的特色已经消失。一座城市原本特有的风土人情。渐渐地全都转变成沉闷而快速的市井生活。转变成千篇一律的两点一线。即使留下了什么文化古迹,那也已经只存其形,而神已经变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