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青年研究】阮俊华:互联网思维与育人机制创新

(2015-10-07 16:10:28)
标签:

彩虹人生

教育

分类: 湖畔沉思

 

【摘  要】互联网思维区别于传统思维,具有“平等性、互动性、开放性、合作性”的显著特点。在新媒体环境下,充分借鉴和学习互联网思维进行高校育人机制创新,在形成“去中心化”的网络育人社群体系、打造无边界的网络“育人生态”、构建“自我教育”与“朋辈教育”融合的网络育人模式、推动网络育人机制由“单向通行”向“交互参与”升级四个方面进行育人机制的创新,从而更好地适应新媒体环境下育人工作的要求,同时提升高校育人效果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互联网思维;育人机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进步,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媒体也迅速地渗透到人类世界的各个领域和角落,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互联网思维作为一种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方法、规则和精神进行工作、学习、思考、生活的新的思维方式,也随着互联网的应用成为新媒体环境下影响和塑造人们思想意识的一种思维特质。互联网思维具有“平等性、互动性、开放性、合作性”的特点,其本质是一种“以人为本”民主化的思维,强调开放、透明、平等参与和去中心化等,利于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平等交往和交流互动。目前的在校大学生基本都是在信息化时代成长起来的,是利用互联网最为活跃的一个群体,已经普遍接受或者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互联网思维。因此,尊重互联网思维的特点,借鉴互联网思维的优势,充分合理利用新媒体平台,对于推进高校育人机制的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平等性”,形成“去中心化”的网络育人社群体系

互联网思维是以技术为支撑的社会思维,区别于传统的思维方式,互联网思维强调“平等性”,即网络面前人人平等。这是由互联网以离散的、无中心的结构模式进行运作的方式决定的。在互联网的世界里,人们即便彼此未曾谋面、相隔千万里,但都有一个相同的名字“网友”,网络组织的成员之间彼此平等相待,网络面前没有人在意你的身份、地位、财富、容貌等世俗信息。“平等性”的特点决定了人们在网络上的交流、交往和交易是在平等的前提下进行的。互联网新媒体环境下的人际关系通过体现互联网特征的去中心化、扁平化、自组织、自涌现、自生成等管理方法,实现无组织的组织力量[4]。这一特点可更好创新高校育人工作机制,形成‘去中心化’的社群体系,为无组织的网络育人机制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个体意识,顺应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而非同一的方式去获得社会的关注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是育人工作的现实要求。目前的在校大学生多数为“90后”,对他们而言,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小伙伴”。同时,特殊的社会背景也使这些“90后”从出生时起就成为“家庭的中心”,他们更多地关注“自我感受”、“个性发挥”。针对“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凸显的特点,高校在育人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心理及社会性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形成自由联合的社群创造条件,这些社群可基于兴趣、未来发展方向、生活的文化背景等的不同而形成。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互动平台上的这些社群学习知识技能,交流经验,分享心得体会,还可以通过人人网、微信、微博、BBS以及QQ等及时通讯工具等网络途径表达自己的意愿、参与活动,获得不同于传统教育方式下的参与互动体验。

遵循互联网应用中“平等性”思维这一特点,在当前高校育人机制的创新过程中,要改变传统育人过程中教育者高高在上,学生处于被动受教育的地位和状况,摒弃传统的同心圆模式,实现无中心的后现代分散模式运作,在平等民主的氛围实现育人机制的创新,使学生在利用网络平台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兴趣、职业规划等特点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去中心化”的社群体系中。“去中心化”的社群中的大学生都以意识平等的身份参与到育人体系之中,在平等交流、协商对话的教育引导中,沿循“从关注到认可,从认可到认同”的思维逻辑,润物无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和教育。浙江大学在这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和实践。在如今校园管理之中,依托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也从PC端向手机端过渡,例如浙江大学的IZJU移动APP(手机应用程序)就有效搭建了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形成了师生共同的社群文化。而起源于1999年创建的浙江大学绿之源环保协会和2000年发起成立的“绿色浙江”环保组织,包括后来形成的求是强鹰计划和紫领计划等“彩虹人生”公益育人平台,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环境和条件,采用当前高校学生热衷的网络交流方式微博、微信等,在互联网上为大学生创造了平等的、去中心化的社群体系,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为高校育人新机制的创新提供了重要借鉴。

二、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互动性”,构建“自我教育”与“朋辈教育”融合的网络育人模式

在社会学的意义上,“互动”是指使对象之间相互作用而使彼此发生积极的改变的过程。“互动性”是互联网思维的重要特征。同时,不论是从互联网还是从大数据的角度,互动一定是双向的,互动也会带动相应的共享。

育人本身即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强调教育主客体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强调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影响和互动。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发展完善的重要阶段,教育经验和实践证明,文化环境和教育方式会对大学生人格、理想及价值观形成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互联网作为新时期育人的重要环境,必然会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影响。陆士桢等针对《当代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理论分析》中指出:网络为青年积极主动参与政治提供了平台。“青年在网络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其思想和行为会经常受到‘意见领袖’的影响。互联网时代使得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方式由单向灌输转向双向交流,由单一封闭转向多元开放。单纯的鼓动号召,生硬的强迫压制,灌输式的说服教育,其效果会大打折扣[2]。因此,在强调学生自我奋斗、自我教育的过程中,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把自己与青年学生摆在平等交流、双向互动的平台上,与学生平等对话和讨论,利用网络加强沟通与交流,要充分发挥朋辈教育的影响力,创新网络育人模式,实现育人模式由传统的说教、灌输式转变为以大学生“自我教育”与“朋辈教育”结合的更为体现大学生主体性的育人模式。同时,准确把握在校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创新朋辈教育工作途径。采用广大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手段,例如,可以利用网络媒体,借助于QQ群、微博、微信等形式来组织实施,也可以通过拍摄朋辈辅导员成长小电影等方法来创新朋辈教育的工作手段和途径。在浙江大学“彩虹人生”新媒体平台上,通过设置不同版块的互动内容体现“自我教育”、“朋辈教育”的育人模式,引导大学生关注公共事务和国计民生,促进大学生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鼓励大学生群体将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在新媒体发展的博客时代,在博主进行整体观点阐述之后,师生朋友们都会在博文之后进行跟帖表达个人观点。在新媒体发展的微博时代,转帖与评论成为更广泛人群表达个人存在感与情感纽带的一种方式。在新媒体发展的微信时代,群组讨论与朋友圈的定向推送,加深了人与人的彼此粘性,心灵也走得更为亲近。在“彩虹人生”平台上,由于信息与言论的公开透明,也往往为教育者与学生的观点沟通与碰撞提供了交流的空间。针对在新媒体平台上,学生关注的带倾向性、群体性的热点问题,根据学生的一些态度和反应,顺势而为,善用巧劲,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思想工作,妥善解决问题,有效引导等。这种新媒体平台的沟通方式弥补了现实教学时空的场景局限性与师生沟通的现实不足,成为教育者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与有效沟通的教学补充。这种互动的方式对于引导大学生群体中的正面主流思想和舆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了“朋辈教育”的育人作用。

三、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开放性”,打造无边界的网络“育人生态”

开放性是互联网的根本特征,是网络自由和网络共享的保证,也是互联网思维的重要特点。互联网在物理时空方面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它既没有时间界限,也没有地域界限,意味着任何人都能够得到发布在网络上的信息,人们既是信息的生产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互联网开放的信息环境,多样化的网络信息传播渠道,及时的传播速度,在为大学生提供开拓视野、研究学习、获取信息、交流感情、休闲娱乐等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可以帮助大学生利用网络上的教育资源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

网络的迅速发展,加速了信息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共享。当代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的信息已远远超越了书本的局限,丰富开放的信息也让大学生思路更开阔和眼光更开放。新媒体的发展趋势要求高校的育人机制也要借鉴互联网思维“开放性”特点,进一步拓宽思路。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多种不同的手段将互联网思维的“开放性”引入育人的各个环节,将更多的资源整合为全方位的、无边界的育人平台,打造一个没有边界的“育人生态”,将有助于提升育人效果。从具体举措上来讲,一是汇聚校内优质资源,打破高校内部学科和专业之间的边界,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内部协同育人机制。目前,高校内部组织机构之间界限分明,学科与学科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科研与教学之间、学科与专业之间等等方方面面都有着清晰的边界,彼此难以做到资源共享,不能相互支撑相互渗透,更谈不上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跨专业的教育培养。育人过程中,应遵循“开放”原则,通过组建各类跨学科研究中心、跨学科实验中心、跨学科教学中心等搭建开放性的教育平台,打造学科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建立支撑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机制。二是学校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积极引入产业资源,与企业、行业共建合作开放平台,打破高校与社会环境之间的资源壁垒,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社会力量,构建多种形式的协同育人机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让众多资源进入到这个没有边界的育人生态系统中,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更好的享受优质社会资源教育的机会。以“彩虹人生”公益育人体系为例,不仅邀请了浙江省内84名知名浙商企业家与20余位政界厅级领导干部共同担任大学生实践导师,而且更把这些社会导师请上了新媒体平台与大学生“零距离”沟通,成为全社会资源共同育人的一种有效探索。打破高校育人的“边界”,不仅需要在网络工具上搭建沟通的桥梁,更需要在思想上破解高校育人的观念壁垒。

四、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合作性”,推动网络育人机制由“单向通行”向“交互参与”升级

“合作性”是互联网思维的基础,这是由互联网自身的特点决定的。一方面,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合作体,这种合作是以一定的规则为保证的,是以一组通用的协议相连而形成的逻辑上的单一巨大国际网络。另一方面,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深入推进,互联网各种媒体技术与传统媒体积极交融,形成对于各种终端的兼容以及对于各种媒体介质有机组合的新媒体传播环境。

新媒体技术环境下,互联网这种交互性、参与性强的特点和多源头、多通道的传播路径进一步被放大,一个话题或理念,会在非常短暂的时间内经过众多参与者平等、无差别的观点表达与即时参与而不断地扩散,呈现自动在社群中传播的趋势。互联网思维的“合作性”进一步凸显。这一特点为高校育人机制改变沿袭多年的以德育工作者为主导、自上而下的机械式“单向通行”的育人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推动育人机制实现向“交互参与”升级版转换。传统的育人模式是以教育工作者为中心的沟通,青年学生通常处于被动地接受“灌输”的状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方式相对单一和固化,受教育者难以主动地、充分地表达个人的见解和想法,教育工作者也很难获得和把握被教育者真实的思想动态,这种状况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育人效果。在互联网充分发展所造就的新媒体环境下,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沟通非常便利,表达想法的渠道也更加多样化,除了利用传统媒体开展育人工作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易信等在内的新媒体,围绕“90后”大学生的时代特征、行为特点、兴趣爱好等,多形式、多渠道地提供德育的相关内容,推送信息,学生则可以通过微信、微博、手机媒体、新闻跟帖、网络论坛以及MSNQQ等网络途径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参与各项活动,在与德育工作者的互动中获得较好的成长。也即是说,在互联网思维的作用下,通过“交互参与”育人机制的构建,使身处这一体系大学生真正参与到育人这项系统工作中来,通过阅读博文、跟帖、组织和参与讨论等方式,使得育人理念、内容、观点在大学生群体中以“交互参与”的方式在每一个个体间及其周围传播,形成一种自动自发的“交互参与”状态,在自然平常的互动中实现育人的目标。

互联网思维不同于传统的思维,充分利用其所具有平等性、开放性、互动性和合作性等主要特点,进行育人机制创新的实践探索,是育人机制创新的途径和方向,也是进一步推进高校育人模式改革的现实选择。(阮俊华,互联网思维与育人机制创新,《中国青年研究》,201503


 

参考文献:

[1]陆士桢,郑玲,王丽英.对当代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理论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207):29-33.

[2]周可卫. 互联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应对[J].中国青年研究,201003):94-95.

[3] 黄相怀,张兰廷.互联网思维重构中国政治文化[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56-59.

[4]姜奇平.什么是互联网思维[J].互联网周刊,201405):70-71.

[5] 侯捷.青年学生网络表达与校园网络舆情的形成[J].中国青年研究,201202):101-103.

[6] 樊娟. 新生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及其应对[J]. 中国青年研究,200907):36-4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