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彩虹,绚烂人生:草根有力量

标签:
彩虹人生 |
分类: 绿色梦想 |
「彩虹人生导读」
彩虹人生二十载,风雨兼程铸辉煌。旗下杭州市生态文化协会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彩虹人生育人事业的精神与宗旨。
我们在风雨路上走过的每一个深深浅浅的脚印,经历的每一点一滴欢笑与泪水,获得的每一分一厘荣耀与梦想,以及每一位一直在这条路上与我们共同期待阳光彩虹的你,都注定不平凡。
服务社会,引领未来,我们始终相信草根有力量,公民有力量,信仰有力量!
五年前,在浙江大学启真湖畔,杭州市生态文化协会成立,这是杭州首家民间环保组织,也标志着我们“绿色浙江”团队历经十年终于赢得独立注册。
了解中国民间组织生存发展的朋友们知道,五年前,注册成立一家社会团体在中国仍非易事,需要的不仅仅是团队的能力,某种角度讲,更需要我们的业务主管和登记主管单位,能够对我们这些来自民间、来自草根的社会人士的信任和那么一点点对社会变革与发展的理想。所以,我们由衷地感谢杭州市环保局、杭州市民政局这五年来对我们的一路陪伴、鼓励和支持!
也就是从五年前这一天开始,我们的协会开始了飞速发展。我们杭州市生态文化协会秘书处专职团队,从五年前的1人发展到今天的近20人,拥有健全的决策、监察、执行机构,党、团、工会健全。协会在2012年参加社会组织评估,并成为中国首家5A级民间环保组织,2014年成为首批杭州市示范性社会组织,2013、2014年两度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并在过去两年蝉联中国公益慈善大赛金奖,具有免税、公益性捐赠税前资格的社会团体。
2010年到2015年,绿色浙江人,用五年的时间,向支持我们的人,交了一份答卷。五年,我们确立了公众环境监督、生态社区建设、公众教育传播三大核心板块。
五年,我们从保护钱塘江的创新大赛开始,开发钱塘江水地图、矗立钱塘第一护江碑、绘制全球最长的彩绘海塘、征集钱塘江之歌,我们两度组织横渡钱塘江,我们带着全国各地的朋友,从钱江源走到入海口,又创造性地划着皮划艇从千岛湖一路至杭州,五年——我们和浙江省钱塘江管理局一起,打造了“同一条钱塘江”公众参与保护母亲河的品牌。
五年,我们推动浙江治水、推动杭州垃圾分类,我们推动“五水共治”成为美丽水乡的主旋律,我们推动千岛湖边的高尔夫球场逐渐销声匿迹。五年,我们打造了“绿色浙江”这个环境科普教育的响亮品牌,打造了“吾水共治”、“环境观察”、“生态社区”、“衣物重生”、“绿士多”等项目品牌。
五年,我们拥有越来越多的各界会员和支持者,从大学生联盟到根与芽小组,又到拥有绿足迹企业同盟,越来越多的社会精英开始关注我们的协会。五年,我们联合杭州市委党校创造“绿创学院”,培养优秀大学生成为机构员工,又向退伍军人伸出橄榄枝,“退伍不褪绿色心、来当绿浙特种兵、做枚社会螺丝钉”。
五年,我们从年度资金运作十几万到2014年全年近300万。五年,我们走进中央电视台,走进中国梦想秀,我们获得无数荣誉,福特汽车环保奖、中国水环保公益年度人物、芯世界社会创新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生态和平领导项目“最佳生态城市奖”。
五年,我们扎根杭州,放眼世界,我们参与全球护水者联盟,我们成为水资源监管国际标准制订委员会委员,我们四次参加全球气候峰会,数十次站在外国人搭起的演讲台上讲述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环境遭遇、全球企业应对中国承担的环境责任以及中国环保的草根力量。
五年,我们失去了陪伴我们十多年的、我们最亲爱的会员、“创会功臣”汪耀祥、詹良善,他们的离开,让我们惋惜,也让我们学会坚强,让我们明白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环境有多么重要!他们的名字,我们无法忘记,“耀善”这两个取自他们名字的词,成为协会办公室的命名,被印刻在办公室的大厅,彰显着并给新人传递着光耀扬善的草根力量。
五年前,我们从浙大盘石的一间办公室起家,后来在杭州双枪竹木支持下拥有市中心中竹大厦50多平米的办公场地,又在伟基控股支持下,搬进五星级写字楼。直到今天,杭州市生态文化协会拥有行政中心、服务中心约300平米的办公场地,拥有自己独立的实验室、2家慈善商店,并在余杭区黄湖镇建设了25亩自然体验园。
五年前,我们不理解“环境倡导”这个舶来词到底是什么概念,它和环境教育、环境宣传又有什么区别。我们加入了中国环境保护倡导联盟,在兄弟组织的交流中,我们开始了草根们的伟大实践。2013年初,“悬赏环保局长下河游泳”成为舆论热点,我们抓住契机,和浙江卫视共同发起《寻找可游泳的河》大型新闻行动,直接助力推动浙江“五水共治”重大决策的出台。此后我们又联合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浙江电视台钱江都市频道和杭州市城管委河道监管中心,发起绿色浙江“吾水共治”行动,以利益相关方圆桌会、杭州民间河长、杭州市河道水质改善创意大赛三大模块,推动公民参与治水。在助推治水的实践中,我们不知不觉成为了草根环境倡导行动的典范。
五年前,我们也从未深入涉及社区环保工作。就在万通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从2012年开始,我们从小营街道西牌楼社区到文晖街道现代城社区、古荡街道莲花社区、长庆街道十五家园社区等等。我们开始把足迹扎根社区,“三横四纵”生态社区模式渐渐成形。我们还以垃圾分类为突破口,衍生了社区垃圾处理零废弃的“智慧绿房”、让大熊猫“吃”衣服的“衣物重生”等特色项目。甚至,我们还自造了“绿色浙江循环日”这样影响力较大的主题节日,包括小强、范大姐、许婷、席文、姜楠、郑培钦、许诺等在内的众多绿色浙江公益大使、知名主持人和歌唱家们为“垃圾循环”共同代言。
五年,我们走过很多弯路。有人走来,也有人因为我们的工作不够好而离开。我们在不断反思,如何让自己更加有效、更加强大。我们聘请了公益导师,上海慈善培训中心副主任徐本亮老师帮助我们实施机构治理,我们终于明确了自己的使命“让更多人环保起来”,我们也终于知道为什么我们这群人会走到一起,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价值观“责任、务实、感恩、坚持”。我们把所有这些,连同12项制度,都写到了一起,集结成了一本《绿浙律典》,每一条都有着沉甸甸的经验和教训。
所以,有些路走得弯了,但我们还是过来了,有些路我们还在弯着走,我们直面问题,并希望能够早归正道,我们需要这满屋子的绿色浙江人共同帮助。五年,我们还需要更加清晰协会会员工作应该如何定位和开展,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会员的入会门槛,需要进一步提高会员活动覆盖面。五年,我们秘书处的队伍不断扩编,但我们和很多公益机构一样,一直苦苦思考如何吸引并留住优秀的人才,怎么样才能让我们的年轻人不是想干个两三年,把协会当成跳板,而是干上一辈子,把协会的工作当成终生的事业。五年,我们折腾过各种办法养活自己,拉赞助、一家企业代发工资、多家企业分别代发工资、义卖、义拍甚至开起了慈善商店,但是目前,我们仍未具备真正的自我造血能力,如何让我们公益组织建立合适的商业模式,让自身经济独立才能声音独立?我们还在寻找。
五年了,无论我们已经取得多少成绩,无论现实还有多少困难,老话讲“盘子大了,退路便少了”,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前行。展望下一个五年,围绕协会三大核心项目,在社会组织春天已经到来的今天,我们还需如何使力,让我们更有竞争力?今天的所有困境,我们该如何摆脱?在“衣物重生”项目和“智慧绿房”建成后,如何真正能够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有效开展?如何通过协会宣传和黄湖自然体验园的建设,做好环境文化传播和自然教育工作?以环境观察项目和环境监测实验室为基础,如何深入开展环境监督工作?
这些,都是下一个五年,我们绿色浙江人需要共同回答的问卷,这份问卷交给的是我们在座的每一位,而我们中的任何人都可能成为“驯龙高手”。因为,我们始终相信草根有力量,公民有力量,绿色有力量!
(文章为杭州市生态文化协会第一届会长阮俊华向“第二届杭州市生态文化协会会员代表大会”所做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