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领论坛七十:年轻人,是什么让你走得更远
(2014-02-10 12:04:24)
标签:
彩虹人生教育 |
分类: 紫领论坛 |
最近读了闾丘露薇女士《有这么一个年轻人》一文,引发了我的共鸣。
在我看来,一个人不论从事什么样的岗位,只要他为社会做出了贡献,都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我曾经说过,“乔布斯是紫领,清洁工也能成紫领,只要这名清洁工能够数十年如一日的认真完成自己的扫地清洁工作,并且还能将自己这份工作的热情带给其他人,推动更多人更好地保护环境,那他就可以成为一名出色的紫领”。
如果说白领、灰领、金领是以经济实力与社会地位来划分的,那么紫领则更倾向于一种内在的品质特征,“紫芝眉宇”一直就被用来称颂人德行高洁。我一直认为,一个社会以怎样的标准来衡量成功者和失败者,就会有怎样的社会风气。我们应当反思,当下社会的浮躁和功利的原因是什么,究竟什么样的人应该被推崇和被尊重。
在我心目中,衡量一个人,不在于社会地位高低,不在于物质财富多少,而在于心灵的美丑,而在于精神的贫富。这也是我创立紫领人才培养计划的初衷,我希望培养一面旗帜,培养当之无愧的榜样,去转移国运,引领社会风气。
我们现在的很多大学生,做事情首先衡量的是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能不能获取什么样的利益,这样的学生很难走远。
我很欣赏这位港大的毕业生,因为他做了一件在世俗眼中“没有用”的事,这种“没有用”,是指不会给自己带来任何物质的好处。而恰恰是这种“没有用”,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了精神的财富,给社会传递了积极的力量!
附:
闾丘露薇:有这么一个年轻人
平安夜,一个香港的大学毕业生决定去体验一下清洁工人的生活。在妈妈朋友的介绍下,他找到一份在尖沙嘴清扫街道的临时工作。从半夜十一点到凌晨五点,短短六个小时,让他对人生有了不少新的感触。
他把这些写在 Facebook 上和大家分享,文章中特别描写了这样一个场景:当他穿着清洁工人的制服想到附近商场上洗手间时,商场保安很紧张地出现在面前,问他想要干嘛。听到他要借用洗手间,保安告诉他,这个商场没有,让他到其他地方。而事实上,这是这位年轻人平时经常逛街的地方,他清楚地知道洗手间的位置,不过他没有揭穿保安,而是转身离开。
最后,他脱下身上的制服,去了另外一个商场。他在文章中写道:“那时我开始有点明白为什么在垃圾站的时候,垃圾站代理人说,‘你是年轻人,可以不必穿制服。’原来这件制服会令人的自信无穷萎缩,随之而来的是莫名巨大的自卑感,吞噬着作为一个人的尊严。”
这篇文章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引发网友们的热议,尤其是在经过媒体报道之后,不少网民义愤填膺地要人肉到底是哪家商场。不过这位年轻人有不同的看法,他说,他分享这段经历,并不是要怪罪任何人,而是希望通过他的经历,让大家有点点反思,是不是能够做到尊重基层劳工,除了清洁工人,其实还有保安。
确实,即便知道了是哪家商场,即便在公众舆论之下,这家商场之后会向清洁工人开放洗手间,但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至少对于职业高低的看法会有改变吗?那些在网络上表达愤怒的人们,骨子里面是不是能够尊重这些职业?在世人眼中,这些职业就算不是低人一等,至少算不上成功人士吧。就像这位年轻人的感叹:如果不是因为他是香港大学的毕业生,一个人去扫大街,又如何会被人关注,甚至成为新闻呢?
每当听到这样的故事,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想要和更多人分享,这样的年轻人会让我觉得,这个世界还是充满了希望。在一个社会充斥着功利和所谓的成功价值观的时候,这样的声音至少会让一些人静下心来,反省一下自己。
也许有的人会不屑一顾地说,这样的年轻人太天真幼稚,这个世界哪有绝对的平等,但是正如这个年轻人所说:“每一个目标,做不做得到,还是要靠我们。”如果连目标都不愿意设定,那到底是因为幼稚,还是因为自私?就算不认同这样的目标,那可以讨论理念,不需要倚老卖老地蔑视或者嘲笑年轻人的行为。
也许有些人会说,再过几年,这样的年轻人会变的。现在他只是刚刚走进社会,拥有的东西不多,日子久了,感受到生活压力之后,就会变得现实起来了。确实,很多人变了,不再像年轻的时候那样会关心身边的弱势,甚至觉得这些人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而自己所得到的一切,是努力付出的回报。也因为这样,害怕改变,顽固地坚守现有的秩序。但是,因为年长而逐渐改变的人至少应该相信,还是会有年轻人和自己年轻的时候一样。
一个广州中山大学学医的大学生,在过去两年到过富士康做卧底,为了广州市的环卫工人向政府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书。在有些人眼中,他是一个不安分的学生,在有些人眼中,他是一个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年轻公民。到现在我都觉得遗憾,在刚刚过去的一个公益人物评选活动中,他虽然入选,但是在一堆候选人当中,他没有能够获得足够多的评委的关注而获得奖项。
我和把票投给他的评委们一样,有着同样的出发点和愿望:让他感受到这个社会,对于他所做的事情有正面和积极的响应。正是因为他还年轻,那我们这些成年人,更是应该对他的理想给予一些支撑。不过我也相信,即便没有得到奖项,也不会影响他的选择,因为从一开始,他只是在做他想做和觉得对的事情。至少这个年轻人的世界没有功利的考虑和计算。
过去两三年,接触一批来自内地的大学生志愿者,他们利用课余的时间编辑电子刊物。这样的工作,不会为他们带来丝毫的名利,反而有些时候会招惹一些麻烦。但是他们毫无怨言,并且愉快地工作着,坚持着。每隔一段时间,会有人退出,然后很快会有新的人加入。
他们为什么会做这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或许,就好像那个体验清洁工人生活的香港年轻人所写的那样:
“我很荣幸当过一晚清洁工,亦希望有一天,我可以将‘食环署外判清洁工人’写在我的简历上,然后很自豪地对人说,我真的确确实实贡献过社会。”
(上文转载分享自《外滩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