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报二版整版:绿色浙江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样本

标签:
彩虹人生文化 |
分类: 绿色梦想 |
5月18日
详细报道全文如下:
http://mmsns.qpic.cn/mmsns/oStTJlLJ8q1UwprTYPE9yeWicFCYkvWv8FK9Hdz2enNr318fM4pY6kw/0
与政府良性互动 推动生态环保事业发展
绿色浙江:民间力量呵护绿水青山
“每一个民间环保组织的背后都有一段催人泪下的故事。”不过,民间环保组织如何与政府产生良性互动,“绿色浙江”的13年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样本。
昨天下午,浙江省绿色科技文化促进会(简称“绿色浙江”)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杭州低碳科技馆四楼报告厅召开。会上审议通过了《浙江省绿色科技文化促进会章程(草案)》和《浙江省绿色科技文化促进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办法(草案)》,选举出了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并进行了授牌仪式。
在“绿色浙江”会长、创始人阮俊华的眼中,这一天是“绿色浙江”“修成正果”的日子。
绿色浙江是个什么组织?
绿色浙江是由在浙江热心于生态环保事业的企事业单位,以及一切关心和有志于推动浙江生态环保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自愿结成的地方性、专业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入会条件
要想加入绿色浙江,首先要热心于生态环保事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绿色科技或绿色文化领域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在环保行动中,尊重、理性、和平,不采用过激方式;选择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并有传播社会正能量的意愿。至于年龄、性别、职业没有硬性要求。
13年变迁史
“绿色浙江”组建于2000年6月,是浙江省最早建立、规模最大、也是目前在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环保社团之一。
2001年,注册为浙江省青年志愿者协会绿色环保志愿者分会,并在全国首创志愿者协会环保专业分会。
2010年,正式注册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杭州市生态文化协会,是杭州享有免税待遇的社会团体之一。
2012年12月,杭州市生态文化协会成为中国首家5A级民间环保组织。
2013年4月16日,正式注册成为浙江省绿色科技文化促进会。
“Green Zhejiang”星昨命名
为纪念浙江省绿色科技文化促进会的成立,协会通过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获得一个星星的冠名权并于昨日将它正式命名为“Green Zhejiang”(“绿色浙江”)。据了解,这颗星星伸缩坐标系为RA:00:43:29.762,倾斜角为+43:44:42.75,重量级为8.4。
如何与政府产生良性互动?
创造来自体制内的人
13年前,“绿色浙江”总干事、浙江首位全国“母亲河”奖获得者阮俊华,还在浙江大学环资学院当团委书记。当年,大一学生忻皓和他的同学发起了一个名为“千年环保世纪行”的活动,他们骑自行车2000余公里环浙江宣传环保。也正是基于那次活动的成果,半年后,阮俊华、忻皓及他的同学开始筹备浙江省首家民间环保组织——绿色浙江。
10个月后,他们的行动终于得到了共青团浙江省委主管省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团干们的支持和认可,以突破原有的“地区性”而创造性地建立“专业性”青年志愿者团体的名义,在浙江省民政厅注册成为浙江省青年志愿者协会绿色环保志愿者分会,简称“绿色浙江”。
这一创举,使“绿色浙江”成为全国首家省级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专业性分会,并因此“先例”直接推动团中央第二年建立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法律援助分会。
问题制造者还是麻烦解决者?
年初,“20万邀环保局长游泳”的网帖,一度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
一直把水保护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的“绿色浙江”,决定做一次与以往不同的回应。忻皓说,水环境改变的责任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民众更可以也应该主动先行。他表示,如果毛源昌和苍南的网友愿意将这几十万用于发动公众,特别是沿河的公众共同做一点护水小事,忻皓愿意带着协会的专职人员,并且号召热心的志愿者一起“游这个泳”。
3月24日,忻皓给浙江省环保厅环境稽查的支队长、大队长做了一场培训。“你们认为民间环保组织是问题制造者,还是麻烦解决者?”培训一开始,忻皓就抛出了这个问题。
“现场有一半的人选择了问题制造者。”对这个反应,忻皓并不意外。不过,忻皓的努力还是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当我讲完环保组织的精神支柱,和一些合作的方式方法之后,三天之后,义乌市环保局主动给当地的民间组织打电话,聘请该组织成员做义务监督员。”
三足鼎立并不意味着不合作
当中国著名的环保NGO领导人廖晓义被问道,“你会否像一些海外的组织那样采取激进的方式来批评和要求政府解决环境问题和其他相干问题”时,廖回答说,“我不赞赏激进的方式。”
“政府、企业和非政府组织三足鼎立,并不意味着三者互相不合作。”忻皓表示,“就像生物界有生态链一样,环保组织也有自己的生态链,需要激进的组织,同时也需要寻求与政府良性互动的组织。”
公众协作互动式环境监督机制是绿色浙江自2011年以来主推的工作模式。该模式以互动地图为平台,为公众提供便捷举报方式的同时,建立与职能部门互动机制,最终在合作与对话中解决问题。该模式曾在去年获得公益中国奖,并成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生态和平领导中心颁发的亚洲生态城市“最佳项目”奖。
“合法身份、资金、人才是困扰中国民间组织发展的三大重要瓶颈和困难。绿色浙江13年发展史,就是如何走出这三大困境的历史。”忻皓总结说。
13年奔波不遗余力
水保护项目
以钱塘江为核心的水保护工作,是协会目前最核心也是最有社会影响力的项目。
协会与钱塘江管理局于2010年7月共同发起,先后联合浙江省、杭州市环保、文化、教育、广电、共青团等单位,组织以“同一条钱塘江”为品牌的公众参与保护母亲河系列活动。
协会依托钱塘江水地图平台,建立了公众协作互动型水环境监督模式。从2011年至今,协会组织巡护8万余公里,利用这一模式协助政府查处污染事件17起。2011年8月,协会水保护项目负责人忻皓被省环境保护厅聘为政风行风监督员。
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项目
◆生态社区
协会与万通公益基金会合作,在杭州市上城区西牌楼社区尝试推广建立生态社区的示范样板,将社区水资源利用、绿化和种植、能源利用、垃圾管理及和谐社区建设等环保活动贯穿于整个项目中,形成“三横五竖”的社区资源循环模式。
◆气候行动
2007年3月3日,协会在西湖博物馆组织《不愿面对的真相》影片展播暨交流会,正式启动协会气候项目,并于当年组织全省千名志愿者赴我省欠发达地区为农民更换节能灯泡20万只。2009年,协会出版《天堂与暖季的抗争》,收录2009年杭州主流平面媒体关于气候变化报道的精选40篇文章用于试点教学。2011年,协会帮助双枪竹木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我国竹木行业第一个社会责任部门,并为公司创立了“减碳·乐活·爱地球”公益品牌。2012年,协会先后受福特国际奖学金办公室、中国民间气候变化行动网络C+气候公民超越行动资助,与杭州超腾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对双枪竹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碳核算,期望在双枪产品上张贴碳标签。
作为全球性问题,协会积极开展气候领域的国际合作。2007年,承办两岸四地“同一片天”百名大学生气候变化交流营。2010年,促成协会会员、杭州农民陈法庆向IPCC捐款用于IPCC学者项目,并向墨西哥政府捐款用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框架委员会第16次缔约方会议(COP16)。2011年,受IPCC主席拉金德拉·帕乔里邀请,协会赴印度新德里参加全球可持续发展峰会,会员陈法庆获得全球“绿色英雄奖”。2012年11月,协会与台湾中华国际城市竞争力文化交流协会共同发起首届两岸“节能低碳,绿色发展”论坛。2012年12月,协会代表中国民间环保组织赴卡塔尔首都多哈参加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框架委员会第18次缔约方会议(COP18)中国角边会,并演讲《七个杭州人的七个气候梦想》。
◆绿色选择倡议
协会作为绿色选择联盟(GCA)的成员机构,与其他兄弟组织联合开展工作,倡议企业关注自身和其供应链的环境表现。协会作为监督方参与了亿得隆塑料五金制品(嘉兴)有限公司、嘉吉食品科技(平湖)有限公司、杭州天恒机械有限公司等现场审核,全国共有22家企业在2012年通过审核,并从水污染数据库前台隐去,并且有部分企业开始了对其供应链条的管理。
社会企业项目
◆绿足迹企业同盟
2012年9月,联合浙江大学全球浙商研究院、求是强鹰俱乐部和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共同倡导,盾安集团、世导集团、浙江迅华科技有限公司、伟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新能量科技有限公司、双枪竹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发起建立了以“低碳自律、低碳互惠、低碳宣传”为宗旨的绿足迹企业同盟。
◆心动市场
“心动市场”公益支持平台旨在通过线上网络平台,以商超、社区、楼宇、学校等场所为主体的线下义卖,依托于实体的店面专柜,以及特殊订单四种方式,销售绿色低碳制造企业捐赠或成本价提供的绿色低碳产品、公益组织自行生产的公益产品、公众提供的旧物或闲置物品,获得资金以支持公益项目可持续开展的平台。
时报记者 赵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