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领论坛六十:一切幸福,不离本心
(2013-04-21 16:42:56)
标签:
彩虹人生校园 |
分类: 紫领论坛 |
什么是幸福?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般,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都有所不同。众说纷纭,但是我们依旧可以在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之中找到一些共同点:幸福应该是一种内心的满足,或者是巨大的愉悦,而这种状态应该是长期且持久的。
1988年4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系博士霍华德金森为了完成“人的幸福感取决于什么”这一课题,向市民随机派发出了一万份问卷。历时两个多月,他最终收回了五千二百余张有效问卷。经过统计,仅仅只有121人认为自己幸福。
这121人里,有50人是成功人士,而71人是平凡人。于是,霍华德金森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最幸福。一种是淡泊宁静的平凡人,一种是功成名就的杰出者。如果你是平凡人,你可以通过修炼内心、减少欲望来获得幸福。如果你是杰出者,你可以通过进取拼搏,获得事业的成功,进而获得更高层次的幸福。
二十年后,霍华德金森对这121人进行了调查,看他们是否依然幸福。结果显示:那71位平凡人除了两人逝世外,其余的人都认为自己依旧幸福。而那50位成功人士则因为各种原因只有9人选择“非常幸福”。
最后霍华德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所有靠物质支撑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都会随着物质的离去而离去。只有心灵的淡定宁静,继而产生的身心愉悦,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
其实霍华德金森的观点有很多事例中都可以佐证,但是人们却很难理解其中的缘由。关键在于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可能有所偏差。正所谓高处不胜寒。那些腰缠万贯、身居高位的成功人士,往往很难感觉到幸福。因为他们的幸福感往往来源于自己的财富或者权力,而这些东西都是外物,虽然能够让人感觉到目标达成的满足感,但这种感觉却是不持久的。往往这种“幸福感”会在财富或者权力消失的一瞬间而消失,那些成功人士也会因为这一种患得患失的心理而难以维持住自己的“幸福感”。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斯就曾说过:“幸福与否,乃灵魂之事。幸福不在于众多的家畜与黄金,而在于神明的灵魂上。”平凡人之所以幸福,往往是因为他们内心淡泊,有所信仰。有所信仰的人往往有自己的梦想,有自己的追求,不断地通过修炼内心来获得幸福感,即使物质条件并不优越,也能通过坚守内心的信仰而获得幸福感。孔子就曾经称赞他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即使饮食生活条件很艰苦,颜回依然坚持学习,获得自己心中的幸福感。这就是内心淡泊之人的幸福之道。
也许在当今社会上,这种安贫乐道的心态正在逐渐消失。很多物质条件并不富裕的人努力希望通过一种或者几种途径让自己获得物质上的满足感。殊不知,这种物质上的满足感是很难获得的,因为财富的获得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如果过分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感,人们往往容易陷入一种焦躁的心态,或是企图走捷径来获得财富。这样的状态会让人陷入一种两端都不靠的境地,既不能获得内心的幸福感,又不能获得物质的满足感。也许当我们学会安贫乐道的心态,对自己的物质条件保持内心淡泊,在追求物质满足感的道路上放缓脚步,同时兼顾修养心灵,也许我们会更加容易获得幸福感。
希望在破解了幸福的密码之后,也许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得到获取幸福的秘诀,坚持内心的修养,让幸福变得更加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