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强鹰之路之十八:“一言九鼎”俞春雷:球悟人生 绿色畅想

标签:
彩虹人生杂谈 |
分类: 求是强鹰 |
一、
姓名:俞春雷(1973.9~)
职务:浙江九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长
行业:包装业、物联科技、环境工程、科技孵化、生态农业等
社会职务及荣誉:浙江省青联委员,浙江省青年绿色环保协会副会长,中国包装联合会理事,绍兴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浙江省高尔夫协会副主席,中国高尔夫企业家俱乐部会员等社会职务。
座右铭:
二、
高倩(1986.6~),女,籍贯浙江杭州,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博士研究生,求是强鹰九期学员。在校期间多次获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曾担任浙江大学第八届博士生会副主席,第一、第二届亚洲博士生创新学术研讨会秘书长,获得浙江大学首届研究生“求是服务之星”称号。
三、
还记得在俞春雷导师面试前,我特意上网搜索九鼎集团与俞春雷的资料,关于集团公司的倒是不少,但是关于俞春雷的信息却少得可怜。不论是Google,还是百度,关于他,更多的报道是其在国内业余高尔夫比赛中的获奖和排名情况。而俞春雷导师也常拿这个开玩笑:“去百度搜‘俞春雷’的名字,一搜肯定几百号人。”可是,白手起家、一言九鼎的“俞春雷”却是独此一家。
“海水中游的鱼分成两种,一种总是喜欢浮在水面上,不停在水面上跳跃;而另一种则是不停地在水中来回游动,不断地游,鳃和鳍开始变强且有力。那些跳出水面的鱼往往没过多久就会消失,被人忘记;而那群不懈锻炼的鱼则慢慢沉到了更深的海底。我希望自己能够沉得更深,离海底能够更近一些。”
吃亏也是一种福
从浙江新昌一个叫沙溪镇的山村,俞春雷一路走来。
1995年,从浙江工业大学毕业,主修市场营销专业的他被分配到了一家塑料厂。原本踌躇满志的俞春雷来到这家寂静无名的工厂,却发现第一份等待他的工作与专业毫无关系——基层生产线操作员,这是工厂的最基层岗位。
“那时候是夜班,上班第一天,带我的大姐让我去休息。”俞春雷回忆起十多年前,第一个上班的夜晚:“我一听急了,赶紧跟大姐说我下午睡过了,不想睡。”那个大姐一听乐了,心里想着这小子怎么那么傻呢,有觉睡还不要。于是她便将基本的操作大致教给了俞春雷,便让他守着生产线,自己睡觉去了。有时看似吃亏,实际上却是赚了个大便宜,没有工程背景的俞春雷在生产线上摸爬滚打的经历在后来无疑成为他收获的一笔巨大财富。
自那以后,俞春雷开始习惯替人上夜班,当然那些去睡觉的“师父”都要把机器的操作和相关秘诀教给他。一个月过去,俞春雷已经是熟练工了。做销售的人,如果懂技术那定然锦上添花。经过生产线的锻炼,他被转岗调到了销售员的岗位,这更是让他如鱼得水。
在销售岗位上,俞春雷的聪明和勤奋很快得到了老板的赏识。三个月后,老板就把他提为董事长助理,带在身边跑销售、做业务。这位60多岁的老企业家怎么也不会想到,两年后这个年轻人买下了自己的工厂。
随着在这个行业中阅历的积累,俞春雷敏锐地意识到,随着国家对环境污染的重视,包装行业里原先不环保的产品必将退出历史舞台,而对先进的包装材料需求就会越来越大。于是,在1997年,俞春雷毅然到上虞承包了当地一个亏损的小型塑料企业,并赚得了创业后的第一桶金。
高倩(以下简称“高”):其实,在众人中脱颖而出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您当时是怎么样获得老板的赏识呢?
俞春雷(以下简称“俞”):在那个年代,当时的环境和条件下,想着的只是可以吃好饭,日子过得比父辈们吃饱饭的日子要好。而正是这种简单的物质上的需求,推动了我在工作中的努力,把别人休息、旅游的时间花在加班、工作上。当时单位组织了一年一度的旅游,而同时又接到了一个棘手的订单,最终我放弃了旅游,找了一帮朋友24小时不间断的把工作非常按时的完成了。或许,拿到这个单子是一种机遇一种运气,但是真正要完成,就只能靠方法与坚持了。工作中就是要多思考。
赤脚医生妙回春
俞春雷看准的产品叫EPE珍珠棉,是一种防水、防潮、防震又环保的包装材料,当时国内生产这种材料的企业还不算多,而且多数企业都是小打小闹式经营。当他做出承包企业的决定时,令很多人都吃了一惊,那年他25岁。而后来的事实证明,机会往往青睐于有远见有胆识的人。
“赤脚的不怕穿鞋的。”回想起那个时候,俞春雷笑称,“说起来是承包,其实不然。我没有钱,但我有技术,我能保证产品的质量,而且我能找到买家。”
作为一个管理专业出身的小伙子,口称的技术似乎令人难以置信。但是他提到的每一点却是对于这家拥有进口生产线、次品量却在40%以上的亏损企业来说,都是“雪中送炭”的转变。尽管很多人心中都有诸多的不确定,但是俞春雷用他的自信和手头的销售资源得到了这个工厂的承包权。
到厂第一天,俞春雷组织所有工人整理车间里那成堆的次品和废品,把能够再次利用的全部统一烧了融掉做原料。另外一些不可再生的废品,车间旧的坏的机器,则全部整理好打包卖掉。这样几天下来,杂乱的车间变得整齐清爽,原料也有了,卖废品得来的钱变成了俞春雷的第一笔流动资金。
此后的几个月里,俞春雷引进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厂里的进口生产线作了调试并对产品进行了创新。这么一来,次品量一下子被控制在了个位数,原料的损耗也大幅度地下降了。“技术确保了产品的质量,优质的新产品则成为了我出去推销的最大资本”。俞春雷回忆说,“当时我一出去就是半个月、一个月,我跟着火车一站一站地走。每到一个地方,我就找来电话黄页本,把用得上我们产品的企业全部记下来,然后照着地图,一家一家地去推销。”他的诚恳加上产品的高质量,很快使得原先濒临倒闭的厂子“起死回生”了。
这年年底,俞春雷不但还清了一年的租金,并直接买下了这个厂。
高:应该说从您承包那个厂开始,就真正开始了做企业,但是似乎您一直都是保持着一种豁达平和的心态,这与很多知名商人天天疲于奔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中有什么秘诀吗?
俞:多数企业家终极一生在商场上、财富圈里劳碌奔波,但是他们并不快乐。我所希望的生活态度是尽情享受每一天,拥有快乐人生。我们也不是神仙,明天会发生什么我们谁都不知道。整天为了钱四处奔波,尔虞我诈,多累啊。赚钱其实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不要把赚钱当成生活。
有一次,我在外地开会,同去的一个好朋友,开完会后晚饭都不吃要连夜赶回杭州。而我不但吃了晚饭,睡了觉,第二天早上起来,还吃了早餐。临近中午,我接到了那位好友的电话,他说刚到杭州,昨晚大雾高速封道……而接电话时,我已经回到了家。追求快乐而不执著于财富。
一言九鼎成重器
事业对于俞春雷而言开始像滚雪球般,稳步推进。
1999年,他卖掉了已经上轨道的小厂,买下了一间更大的厂房,在上虞正式成立了绍兴九鼎塑业有限公司。在企业的成长日志里这样写道,“九鼎“的名字第一次正式在塑料包装行业里登场。
之后的公司缘其名字,如之重器,开始了跳跃式发展。2000年,俞春雷买下了杭州腾龙塑料有限公司,并在杭州成立了杭州九鼎塑业有限公司。“由于杭州具有强大的人才和信息优势,当年就准备把公司总部设到杭州,并在全国启动布局阶段。”2001年下半年,厦门九鼎塑业有限公司成立,2004年苏州九鼎珍珠棉有限公司和青岛九鼎包装材料有限公司成立。2006年公司在海宁成立了一家拥有厂房近30000平方米的公司……今天的九鼎,下属企业近20家,员工上千人,已初步形成特有的多元化产业结构,以整体包装、物联科技、环境工程、科技孵化为四大产业,并涉足国际贸易、生态农业等领域。
也就是10左右年的时间,俞春雷白手起家,用20岁的激情,30岁的稳重,十年之间创造上亿资产。以他的话说,成功很简单,态度决定一切。一个有心的人,一个渴望成功的人不管去做什么,都能从自己所从事的行业中寻找提升自己的机会。注重细节,注重态度,成功只是结果,踏实的做好每一小步,自然变可成就大业。
高:做企业必然不会一帆风顺,我们看到了九鼎十年的飞速发展,其中也会有艰难的时刻吧,九鼎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俞:做企业,受伤总是难免的。问题是受伤以后怎么办?我的信念是自我修正,以强者心态说明我们是最好的。当然,我们也会寻找别人的伤痕在哪里?在商场竞争中,既要了解自己,看清楚自己的伤痕也要学会观察和分析别人的伤痕。在宏观形势困难的时期,确实有一些企业倒下,但这也是另一些企业的机遇。如何在劣势中占上游,企业还是可以寻找到自己的对策的。我们的对策就是:化资源为资本,四两拨千斤。在低价的时候“吃”进一些资源,当需要的时候又把资源“变”成资本。这就是一种招数。而当身处“变局”时,也正是我们施展这种“招数”,整合资源的好时机。
推杆入洞大智慧
俞春雷习惯打趣地说自己是个“瘾君子”——高尔夫的瘾君子。“一旦上瘾,‘瘾君子’便不停地挥杆。”
俞春雷至今还记得第一次接触高尔夫时的情景。那是1999年,国内知道高尔夫的人还没几个:“我的一个朋友带着我和另外的五个人一起去打,那时候我们都不懂,非要7个人一起打。但是高尔夫有非常严格的规则,一组最多只能4人,于是我们分成了两组。那个时候打球,没有任何技巧,拿着杆能打到球,球能动就很不错了。”结果还没到半小时,球场管理人员来了,指着俞春雷和带他们来的那个朋友说,除了他俩其余的5人必须下场。俞春雷当时突然觉得:“那是一种莫大的荣耀啊。”自那一天起,俞春雷这个名字开始与高尔夫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说:“要打好高尔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高尔夫是一场和自己的竞赛,讲究身体的协调,心态的平和,心情烦躁时,你越想打好,往往越打不好。”
自从结识了高尔夫,他渐渐地开始把高尔夫运用在商业活动中。“在一些社交场合,特别是跟新客户第一次见面,我会先与他谈谈高尔夫比杆的乐趣。” 当然,在他看来,球场是与客户沟通的最好场所:“大家在轻松的运动中,可以忘记商业上的紧张。如果大家聊聊天气、聊聊球技,然后再谈到商业、生意的话题,那就会非常自然。”
俞春雷说他在打高尔夫球时经常会思考这样的问题,而这些思考反过来又会对他的公司运作有所裨益。以公司上市为例,他完全可以买下一家上市公司,借壳上市,但他选择了稳步发展。他说,多少是从高尔夫的球路中获得了想法。
高:您常跟我们提起高尔夫中可以悟到人生的智慧,能举个例子吗?
俞:在高尔夫球场上最能考验一个人的耐性、毅力,也考量一个人的心态。有时候打得好,每挥出一杆,球朝着预想的方向飞去,整个人会觉得兴奋不已。但人生难料,世事无常。发挥不佳也是常事。有时候,我就跟自己说,千万别慌,越急越乱。深呼吸一下,抬起头望一下这片绿色,然后自然就心平气和地去打下一洞了。高尔夫对人的最大考验是对自己人性的挑战,很多时候,比赛的输赢并不是关键的,能否一次次地战胜自己,克服体内的另一个自己才是最重要的。高尔夫由于场地大,不可能时时处处有人追着球监督着,所以更多时候,还是要求球手自我监督。球的落点不好,你会不会去动它?同样地,再进一步,假如这是关系到比赛输赢的一球呢,你又会不会去动呢?这就是自律了。
绿色生态乌托邦
以企业化来经营管理村庄,村民和各个养殖、种植基地就是企业的生产线。这听上去多少有些不现实的主意,却在俞春雷的描述下,一步步走向真实。
在他的家乡,新昌新宅村,一个新式的农村样板正在打造。“将农村责任田、责任山通过适当的形式集约使用,改善村里的环境。然后,成立农业组、林业组、畜牧组,将农、林、畜牧都统一起来,合理开发利用。”这个新农村计划中还有一个亮点,让当地农民自己也参股,村里也有股份。“我出钱,股份与农民一起共享。这样,农民积极性提高了,相互间也有了监督。”
为了提高农民的收益,俞春雷从国外引进了蓝莓:“我满世界地打高尔夫,在国外我爱上了蓝莓。”那是一种非常漂亮的水果,紫得发黑却又十分通透,有点酸,后味非常甘甜。由于产量不高,国内很少有种植,即便有出口都不够,所以国内市场很少见。
在俞春雷的新农村,还特别重视弱势群体。“现在,农村的年轻人基本上都外出打工了,有的就在城市生活了,而留在农村的大都是老人。”所以,他准备每月给村里的老人一定的生活费,让老人生活有保障。同时,他还在生态村里建老人院,让周围的老人都能老有所养。“我看到那些老人家孤苦伶仃的,心里总会很难过,总想着怎么让他们过得好一些。”
通过几年的发展,这个新农村已成功建立了花木基地100多亩,香榧基地200多亩,红豆杉基地300多亩,毛竹基地800多亩,蓝莓、冬枣、樱桃、杨梅等水果基地上千余亩,花生、红番、茶叶等农特产品基地1000多亩,兴办了鸡、羊、猪、鱼、蜂等传统养殖场,并将斥巨资兴办梅花鹿、娃娃鱼、马等特种养殖场。同时,在这片山村上还注重生态旅游的建设和开发,规划设计了集生态种植、生态养殖、生态旅游为一体的“九鼎生态园”。
高:您在新昌建设的新农村令人向往,是什么样的动力促使您去做这样一个乌托邦的小样板呢?
俞:在农村,其实许多人年轻时都有这样的梦想:等我哪一天发财致富了,一定要把我们村前的路修好,要让村里人都住上小洋楼,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我也曾经这样年轻,也希望这样做。我认为,企业发展好了不能忘了反哺农业,这是个赔本不赚钱的事,而且还得不断地往里面投钱。不知道要建多久,可能会穷极我的一生。但我会继续这么做,我也希望可以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如果中国成千上万的村庄都朝这个方向建设,那么许许多多的城里人将会往乡村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