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校次成巴毛老师:在三江源头点燃奥运火种

(2022-03-23 11:21:01)
标签:

2022年冬残奥

火炬手

分类: 玉树利民学校

奥运火炬重吗?

北京比玉树冷吗?

你见到奥运冠军了吗?

你去开幕式了吗?

……

3月15日,青海省玉树州利民学校操场格外热闹。玉树籍北京冬残奥会火炬手次成巴毛完成火炬传递从北京回到了玉树。我校次成巴毛老师:在三江源头点燃奥运火种从火炬传递到奥运精神传递

次成巴毛一回到学校,就受到了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孩子们簇拥着她,好奇的提出了各种问题。

作为精神和荣誉的象征,北京冬残奥组委将火炬和火炬服赠送给了次成巴毛。

而次成巴毛没有让全校师生失望,不仅为他们带回了奥运火炬和火炬服,还给他们讲起了此次奥运之旅的故事。

我校次成巴毛老师:在三江源头点燃奥运火种

"我希望把火炬和火炬服放在学校展厅,它们就是奥林匹克精神的象征。团结、拼搏、大爱等等都值得我们去领会践行,也希望可以激励到学校里的同学们。"

谈到此次的奥运之旅,次成巴毛表示:"奥运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了解、学习和实践的。我们地处高海拔地区,环境恶劣,更需要有奥运精神,更需要团结拼搏的力量。我希望可以把这种精神力量带给我的家乡父老,不仅成为奥运火炬的传递者,更要成为奥运精神的传递者!"我校次成巴毛老师:在三江源头点燃奥运火种

"残奥火炬真好看,感觉很有中国范儿,为什么是银色和金色?"

"银色与金色寓意梦想和辉煌,体现勇气、决心、激励、平等的残奥价值观。"

"火炬是靠什么燃烧的呢?"

"是燃烧氢气,氢气从水中提取,燃烧后又变成水,实现了零碳排放,践行绿色奥运理念。"

来自偏远牧区的同学们,第一次见到火炬实物,不断发问,次成巴毛也一次次为同学们普及奥运知识,阐释奥运精神。

来自偏远牧区的久美卓玛面对火炬,许下了自己的愿望:"我要身体力行践行绿色奥运理念,和我的同学、同胞们一起努力,用实际行动守护好三江源头的生态环境。"

 残奥会火炬传递上的玉树身影

我校次成巴毛老师:在三江源头点燃奥运火种

     3月2日至4日,北京冬残奥会火炬传递在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进行。565名北京冬残奥会火炬手由国际残奥委会、北京冬奥组委、中国残联(中国残奥委会)、赛区所在省市和各赞助企业等主体选拔产生。

    他们都是各行各业取得杰出成绩或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代表,其中大部分是扎根生产和工作一线的"不平凡的普通人",相比冬奥火炬手,冬残奥会火炬手中还有大量热心助残事业、弘扬残奥精神、为实现北京冬残奥会愿景贡献力量的人士。

一直致力于高原公益事业的次成巴毛作为123号火炬手参与了北京赛区的传递。

我校次成巴毛老师:在三江源头点燃奥运火种
     从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腹地来到北京参与残奥火炬传递,次成巴毛显得格外激动:"举起火炬交接点燃那一刻真的特别的激动,心跳加速,感觉全身都很有力量,我觉得这就是奥运的一种力量吧。还有就是感觉全世界的目光都在自己的手上,感觉特别自豪,为祖国骄傲。"

我校次成巴毛老师:在三江源头点燃奥运火种

"虽然传递距离不长,但每一步都很重要。跑步的姿态,举着火炬的手势,表情的展现,都要有我们雪域儿女的精气神"。刚被确定为残奥火炬手,次成巴毛就开始为圣火传递做准备。

火炬手的背后:十二年公益教育之路

参加完火炬传递,次成巴毛没有立刻从北京返回玉树,她要利用难得的到京机会,希望当面感谢长期支持他们的公益机构和人士,同时也希望可以再争取到一些乡村振兴、农牧民技能培训方面的公益项目。我校次成巴毛老师:在三江源头点燃奥运火种

 

"我们工作的一部分就是汇聚、联合社会公益力量及国内基金会、爱心企业开展助教助学、孤儿/单亲助学金发放等公益项目。十多年来,我们执行有30多个各领域的公益项目。"次成巴毛也希望可以通过媒体向一直支持他们公益事业的机构、爱心人士表示感谢。

我校次成巴毛老师:在三江源头点燃奥运火种

次成巴毛在2010年玉树4.14地震后加入玉树州利民协会致力于公益事业,后来协会开办了完全公益性质的玉树州利民学校,为15岁以上的超龄失学孩子提供重新就学的机会。而次成巴毛也将"高原牧区公益教育"作为了自己的终身事业。

"我们主要为偏远牧民超龄失学孩子,提供谋生的职业技能培训,系统性开展唐卡绘画、掐丝工艺、计算机等创业技能及汉数文化知识培训。并免费提供一日三餐、住宿。"我校次成巴毛老师:在三江源头点燃奥运火种     十余年来,次成巴毛所在的玉树州利民学校始终致力于牧区"控辍保学"工作,积极响应"乡村振兴"的政策号召,建立了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在偏远牧区大力推行"维生技能+文化知识+思想品德"的创新教学模式,因材施教,成功培养了2400 多名学生。

"最大的成就,莫过于让这些可能一辈子当牧民的孩子们有了一技之长,将来可以更好地走向社会。最大的支撑,莫过于可以看到牧区的家庭生活变得越来越好。"次成巴毛告诉记者


转载:香巴拉咨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