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现状及原因 ——分析报告
(2014-05-26 23:41:22)分类: 课题研究 |
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现状及原因
根据我们课题组实施的《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案例研究》的课题研究计划。为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做好充分准备,做好课堂研究方案的预设,力争使我们的研究工作规范化,科学化;为全面了解我校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和原因,课题组成员经过反复的斟酌特制定了对教师和学生的调查表,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调查结果反馈
1、调查对象 全体数学教师共10人。(内容及结果)
调查项目 |
选 项 |
数据统计(%) |
||||
A |
B |
C |
A |
B |
C |
|
1、你是否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习惯 |
有 |
有时有 |
无 |
100 |
|
|
2、在课堂上您是否经常给学生提问的机会 |
给 |
偶尔 |
想给,没有时间 |
100 |
|
|
3、学生提问时,你会怎么样 |
一带而过解决 |
鼓励并解答 |
不予解答 |
10 |
90 |
|
4、你是否有意识为学生常创造情景,促使学生提出一定数量、质量的问题 |
经常 |
偶尔 |
无意识 |
80 |
20 |
|
5、学生提问打断你的教学过程时,你会怎样对待 |
耐心听并解答 |
不管接着讲 |
|
90 |
10 |
|
6、学生提出令你感到惊讶的问题是,你的态度是 |
惊喜并激励 |
惊喜 |
无所谓 |
100 |
|
|
2、调查对象4—6年级部分学生。(内容及结果)
调查项目 |
选项 |
数据统计(%) |
||||
A |
B |
C |
A |
B |
C |
|
1、你对数学这门学科的感觉是 |
很有兴趣 |
较有兴趣 |
没有兴趣 |
20 |
50 |
30 |
2、你在课堂上经常提问吗 |
经常 |
偶尔 |
不提问 |
|
30 |
70 |
3、遇到不懂的,你敢于提问吗 |
敢 |
不敢 |
放在课后 |
10 |
70 |
20 |
4、针对给出的数学信息让你提问题,你感兴趣吗 |
感兴趣 |
不感兴趣 |
一般 |
30 |
40 |
30 |
5、你是否能积极思考别人提出的问题 |
能 |
不能 |
偶尔 |
30 |
20 |
50 |
6、你是否在每节课上经常提问题 |
经常有 |
有时有 |
无 |
10 |
40 |
50 |
7、你是喜欢在老师的提问下思考还是喜欢自己发现问题主动解决 |
喜欢在老师的提问下思考 |
无所谓 |
喜欢自己发现问题主动解决 |
70 |
20 |
10 |
8、在课堂上,遇到老师的讲解与自己的想法不一致时,你会 |
及时提出自己的疑问 |
课后与老师私下交流 |
听老师的,不提自己的问题 |
20 |
30 |
50 |
9、你在课堂上不敢提问的原因是 |
胆小 |
怕提错 |
怕提的问题简单而被同学嘲笑 |
10 |
30 |
60 |
10、你是否有和老师经常讨论问题的习惯 |
经常 |
偶尔 |
从不 |
20 |
30 |
50 |
11、数学课上,老师给你的发言机会 |
多 |
较多 |
几乎没有 |
10 |
50 |
40 |
12、你喜欢怎样的学习方式 |
老师讲,我听 |
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 |
与同伴合作学习 |
40 |
10 |
50 |
13、你相信你的数学一定能学好吗 |
当然相信 |
不敢确定 |
|
90 |
10 |
|
二、数据直观分析
1、从问卷调查看教师
经过几年课程的改革的洗礼,新课程理念已经在二小数学教师的脑海中扎下跟,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潜移默化地进行着各自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探索,也具备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数学意识问题的初步意识,课题组针对数学教师设计的六项问卷调查中的第四项: “你是否有意识为学生常创造情景,促使学生提出一定数量、质量的问题”,选择“A经常的”是答题中选择最优选项的最低统计率,都达到了85 %,而六项答题里,竟有三项的最优选项统计率达到100%,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我们的数学老师已经具备完成本课题的素质要求,只要精心准备,认真落实,用科学严谨的态度严格要求自己,我们课题组老师通力合作,我们是一定能如期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的。
2、从问卷看学生
就整体来看,情况不容乐观。首先是对数学这门学科很感兴趣的同学不多,只有 20%,当然潜力还是很大的,有50% 的是较有兴趣的。第二是同学们的数学问题意识明显不强,“你在数学课堂经常提问吗”,30 %的同学是偶尔,“你是否在每节课上经常提问题”,仅有 10%的同学选择经常,90 %的同学分别是,有时有或者无。第三是半数以上的同学对提出数学问题的自信心明显不足,“针对给出的数学信息让你提问,你感兴趣吗”,不感兴趣的40 %,一般的 30%,两项合起来人数过半,“你在课堂上不敢提问的原因是”,10 %的同学怕提错,10% 和60 %的学生是胆小,怕提错问题简单而被同学嘲笑。第四是半数以上的同学的认真倾听意识和合作意识不强,“你是否能积极思考别人提出的问题”, 20%的学生选择的是不能, 50% 的学生选择的只是偶尔,有的学生连别人提的是什么问题都不清楚,更谈不上积极思考问题了,有的是合作意识在作怪。第五是我们的数学老师的一些教学习惯值得反思,“数学课堂上,教师给你发言的机会”, 40%的学生是几乎没有, 50% 的学生是较多,仅有 10% 的学生选择的是多,说明数学教师平时经常关注的仅是少数,怎样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那部分常被我们教师上课遗忘的几乎没有的学生,怎样给他们更多额额上课发言的机会?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第六是值得我们欣慰的,“你相信你的数学一定会学好吗”,90%的学生选择的是当然相信,表现出了很强的自信心,这样就给我们教师就是一种鼓舞,一种鞭策。
三、成因分析
以上调查呈现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就培养学生问题的意识,制约学生数学课上想问、敢问、会问而言,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还有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方面的原因。
1、主观和客观因素
(1)主观因素——学生
第一是学习数学的动机。很多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就是应付了事,应付老师、应付家长、应付考试。体会不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不敢或者不愿意提问。
第二是数学学习方式。数学是一门很讲究学习方式的学科,多数学生在数学老师不经意的单向信息的传递方式教育下,已经习惯了老师讲解,不习惯通过自己的实践、质疑和猜想,创新思维能力差,不利于问题意识的产生。如在数学公式,定理、定律的过程中只要有结论,而不问其产生的原因和过程。
(2)客观因素——教师
首先是教师教学观念。虽然教师的教学挂呢喃正在发生转变,但转变不彻底,经常是穿新鞋走老路,仍束缚于传统教学,课堂上一言堂,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较为普遍。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绝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参与教学,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呼应教师教学,致使学生没有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何来问题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其次是教师问题意识的指导。数学是学生思维的体操,问题意识源自学生认知冲突的思维。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建立新概念、形成新的计算技能方面,因材施教,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上有所欠缺,有的教师只看重结果,对过程关注不够,对学生问题意识的本源目标缺乏深层研究,致使教师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方面引导不得法。
2、心理因素
(1)教师心理因素
主要原因有:一是受认知的影响,很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并未真正内化为教师的行为目标,纸上谈兵得多,实践的较少。二是保姆式教学已成心结,放不开手脚,担心学生不够理解,担心课堂时间不够,于是多讲、赶进度成为老师的通病,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是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提出针对性的问题。
(2)学生心理因素
主要存在的因素有:一是依赖心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相同的坏境中,人的行为旺旺收其他人的影响,对某一行为容易产生从众或者依赖心理。因此在教学中,面对数学教师的提问这一信号,虽然每一位学生都有反应,但由于收到以来心里的影响,往往没有一位学生愿意主动回答问题,所以,教师的提问有时会石沉大海一般。另一方面,当某一位学生主动打开沉闷的局面,受从众心里的影响,往往有很多的学生很快就加入到回答的队伍中去。二是畏惧心理。由于受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学生多少对老师都敬畏,如果教师平时对学生踢得问题流露出不屑或者不耐烦,甚至斥责的话,许多学生心中即使有疑问,也会因为担心自己提出的问题会遭到老师的训斥和同学的嘲笑而不敢问,久而久之,学生想问的欲望也就变没了。同事由于学生性格特的差异,性格内行的学生很容易产生畏惧心理。三是侥幸心理。在老师提问之后,很多学生存在侥幸心理,一部分学生认为教师不会向他提问,所以对很多问题不闻不问,即使经过自己的思考,但也不吧自己的想法与大家交流。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教师提的问题反正考试不会考,总是一次次失去发现问题的机会。四是无所谓心理。一些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对很多知识,问题不感兴趣,当然对老师的问题当做耳旁风了,还有的学生不乏对学习缺少积极性,没有形成思考的习惯。
四、相应的策略
所谓问题意识食指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学生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感到疑惑的实际问题,并由此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
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启迪智慧,培养学生的好奇型,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促使学生的独立人格倾向的完胜,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知识。
结合以上的因素,未在课堂教学中更有效的实施《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对数学课堂的策略实施如下:
1、营造自由安全的教学氛围和坏境,让学生想问敢问。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由、宽松、安全的氛围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要克服学生不想问、不敢问的心理因素,教师必须具备民主精神,只有教师和学生之间达成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营造出自由安全的教学氛围后,学生才会产生想问敢问的心理需求,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三点:一是允许学生提出幼稚可笑的问题;二是尊重学生提出古怪的问题和一些别出心裁的想法;三是适时评价,保持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拓展学生想问敢问的心理需求。
2、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要问会问。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围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氛围。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问题意识是学生要问会问的前提。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额生活实际,通过多种收单呈现问题,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感到确实有问题可以问。数学问题虽然抽象,但是大部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的,生活是学习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空间,将问题创设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中,特别是学生亲身经历的的生活原型中,去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使学生产生要问的情结,生成学生的会问。
3、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究独立学习的最大时空,让学生善问追问。
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教师教出来的,二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红,通过认知冲突的不断思考、研究、体验出来的。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必须把数学课堂最大限度的坏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在巧设冲突之后,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主动探究、独立学习,形成新的思考,新的冲突,提升问的质量,在善问中体验充公,印发学生追奔溯源,一问到底的思维本质。把学生善文追问的目标培养拓展的课外,为学神的创新学习,终身学习奠定基础。